所得税会计一、所得税与所得税会计(一)所得税所得税是以企业依照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为计税依据而向国家缴纳的一种税。
企业所得税采纳比例税率,因此,阻碍所得税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经营成果的确定。
企业经营成果的大小取决于收入和费用两个因素。
由于会计规范和税法的目标不同,会计规范的目标是确保企业收入和费用能如实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而税法则强调财政收入的实现,因此,两者在收入和费用确认时采取了不同的会计原则。
会计确认收入和费用采纳的原则包括: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实质重于形式、慎重原则。
税法确认收入和费用采纳的原则包括: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形式重于实质、实现原则。
由于确认原则不同,必定导致按会计规范和税法计算出两种不同的经营成果,即利润总额和应纳税所得额,而所得税的确定又必须以税法规定为依据,对此,在计算应交所得税时,必须以利润总额为依据,对按会计法规和税法确定的收入和费用的差异进行纳税调整,两者的关系是: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计税差异(二)所得税会计所得税会计确实是研究如何处理按照会计规范计算的利润总额和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之间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二、计税差异及其类型(一)计税差异计税差异是指由于会计规范和税法确认收入和费用时采纳原则不同而产生的会计收入和费用与应税收入和费用之间的差异。
(二)计税差异的类型1、从利润表的角度划分(1)永久性差异。
在某一会计期间,由于会计规范与税法在收入与费用确认和计量的口径不同而产生的收入和费用上的差异。
该差异一旦发生,以后各期不能转回或消除,即该项差异不阻碍其他会计期间。
具体有以下四种类型:①会计确认收入,税法不确认②会计不确认收入,税法确认③会计确认费用,税法不确认④会计不确认费用,税法确认(2)时刻性差异。
由于会计规范与税法在收入与费用确认时刻不同而产生的收入和费用上的差异。
该差异一旦发生,即使不进行人为调整,也会随着时刻的推移而自动纠正。
具体有以下四种类型:①会计先确认收入,税法后确认②税法先确认收入,会计后确认③会计先确认费用,税法后确认④税法先确认费用,会计后确认2、从阻碍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程度不同划分(1)临时性差异。
从资产和负债看,是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的计税基础和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随时刻推移将会消除。
该项差异在以后年度资产收回或负债清偿时,会产生应税利润或可抵扣金额。
因此,该项差异既阻碍资产负债表中的数据,又阻碍利润表中的数据。
账面价值是指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有关资产、负债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应列示的金额。
计税基础则是指按税法规定同意抵扣所得税的数额。
(2)其他差异。
除临时性差异以外的差异。
该差异仅阻碍当期的利润表,不阻碍资产负债表和以后期间的会计报表。
从性质上看,属于第1种分类中的永久性差异,但其范围要小于永久性差异的范围。
(三)临时性差异的分类1、按产生的缘故不同(1)时刻性差异。
由于会计和税法在收和费用的确认时刻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该类差异应于资产负债表日确认。
(2)其他临时性差异。
由于会计和税法在收入和费用的确认、计量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该类差异应于交易发生时确认。
2、按对以后应交所得税的阻碍不同(1)应纳税临时性差异。
是指在确定以后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临时性差异。
该差异将导致使用或处置资产、偿付负债的以后期间内增加应纳税所得额,由此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差异。
(2)可抵扣临时性差异。
是指在确定以后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临时性差异。
该差异将导致使用或处置资产、偿付负债的以后期间内减少应纳税所得额,由此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差异。
(四)时刻性差异和临时性差异的比较时刻性差异是由于会计规范与税法在收入与费用确认和计量的时刻上存在差异而产生的差额,该差额可在随后的一个或几个期间内转回。
时刻性差异一定是临时性差异,但临时性差异有可能不是时刻性差异。
时刻性差异是收益表债务法应用的计税差异概念,而临时性差异则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应用的计税差异概念。
收益表债务法注重时刻性差异,可计算当期的阻碍,不能直接反映对以后的阻碍,不能处理非时刻性差异的临时性差异。
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注重临时性差异,可直接得出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能直接反映其对以后的阻碍,可处理所有的临时性差异。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假如是非时刻性差异的临时性差异,那么与企业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相关的项目往往在同一或不同的会计期间直接计入权益,因此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也应当直接计入权益。
例1:固定资产原值5000元,可能使用年限5年,采纳直线法计提折旧,期末无残值。
税法同意采纳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
①采纳收益表债务法计算。
期间 1 2 3 4 5会计折旧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税法折旧 2000 1200 720 540 540差额1000 200 -280 -460-460依照时刻性差异的定义:应税收益和会计收益的差额,在一个期间内形成,可在随后的一个或几个期间内转回。
其成因是由于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与税法在收入与费用确认和计量的时刻上存在差异。
能够推断这是一项时刻性差异。
②采纳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计算。
各期期末 0 1 2 3 4 5账面价值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计税基础 5000 3000 1800 1080 540差额 0 1000 1200 920 460依照临时性差异的定义:从资产和负债看,是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的计税基础和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账面金额之间的差额,随时刻推移将会消除。
该项差异在以后年度资产收回或负债清偿时,会产生应税利润或可抵扣税额。
能够推断这是一项临时性性差异。
因此,时刻性差异是临时性差异。
例2:企业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1万元,重估的公允价值为2万元,会计和税法规定都按直线法计提折旧,剩余使用年限为5年。
会计按重估的公允价值计提折旧,而重估资产增值并确认入账依照税法规定计税时不作相应调整,因此税法按账面价值计提折旧。
①采纳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计算。
各期期末 0 1 2 3 4 5账面价值 20000 16000 12000 8000 4000 0计税基础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差额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能够推断,这是一项临时性差异。
②用收益表债务法计算。
期间 1 2 3 45会计折旧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税法折旧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差额 -2000 -2000 -2000 -2000-2000能够推断,这不是一项时刻性差异。
其缘故在于资产增值收益计入资产负债表的权益类,而不是计入损益表。
因此,临时性差异有可能不是时刻性差异。
三、资产与负债的计税基础1、资产的计税基础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能够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
通常情况下,资产取得时其入账价值与计税基础是相同的,后续计量因会计准则规定与税法规定不同,可能造成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
例如,各项资产如发生减值,提取的减值预备。
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资产的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应当计提相关的减值预备;税法规定,企业提取的减值预备一般不能税前抵扣,只有在资产发生实质性损失时才同意税前扣除,产生了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即临时性差异。
假定某企业期末持有一批存货,成本为1000万元,按照存货准则规定,可能其可变现净值为800万元,关于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差额,应当计提存货跌价预备200万元,由于税法规定资产的减值损失在发生实质性损失前不同意税前扣除,该批存货的计税基础仍为1000万元,其账面价值为800万元,两者之间的差额200万元即为可抵扣临时性差异。
又如,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在满足资本化条件后发生的支出应当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成本;税法规定,企业的研究开发支出一般可于发生当期税前扣除,由此产生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在持有期间的临时性差异。
2、负债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以后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一般而言,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其他应交款等负债的确认和偿还,可不能对当期损益和应纳税所得额产生阻碍,其计税基础即为账面价值。
某些情况下,负债的确认可能会涉及损益,进而阻碍不同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使得其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之间产生差额,如企业因或有事项确认的可能负债。
会计上关于可能负债,按照最佳可能数确认,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者当期损益。
按照税法规定,与可能负债相关的费用多在实际发生时税前扣除,该类负债的计税基础为0,形成会计上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临时性差异。
企业应于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进行分析比较,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的,按照重要性原则,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及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费用。
企业合并等专门交易或事项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应在购买日比较其入账价值与计税基础,计算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四、应交所得税的确认和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