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社会平等、公平与自由

第二章 社会平等、公平与自由




三、两种福利模式 自由主义社会政策模式和社会民主主义的制度性再分配 模式。 四、自由与平等问题上的争论 根据诺兹克的观点,试图实现平等的任何做法都可能损 害更重要的价值,那就是自由。 布莱克默认为“绝对平等会出现强制和不自由的问题。 哈耶克是国家干预的坚决反对者。哈耶克尖锐地指出, 放弃市场竞争和价格机制,用中央计划和政府行政手段 干预经济过程和进行资源配臵,不但会在经济上导致像 诗人荷尔德林所描述的那样“通向地狱的路是由美好的 愿望铺就的”,而且也会在政治上走向一条奴役之路。 左派与右派对于平等和自由的认识分歧,只是针对平等 和自由的程度而已。


第二节 罗尔斯关于社会正义的观点 相对于古代社会和中世纪,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多元 化。人与人之间,不仅宗教观念互不相同,道德和哲学观 念大相径庭,追求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也各异其趣。非但 如此,观念与观念之间,还常常互不相容,甚至势不两立。 然而,这些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甚至对立的人们,必须生活 在同一个社会。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在有关社会制度和行 为规范的基本原则上,我们究竟有没有相互重叠的共识? 如果有,它们是什么?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就想回答这些问题。他观察到,在现 代社会里,任何一个关于人的本质或人生价值的全面性理 论,不管它是宗教的、道德的,还是哲学的,都不大可能 获得社会所有成员的一致支持。因此,现代社会的正义观 念,不能像古典理论家那样,以一套特殊的人生观价值观 作为预设前提。这样一种尽可能不预设人生目的和价值观 的正义理论,以什么为基础呢?罗尔斯说,公平。公平是 正义的基础,正义不外乎公平。



二、正义原则 社会基本品,指的是人们无论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 值或人生目的,都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罗尔斯开 列的社会基本品,包括基本自由、机会和权力、收 入和财富,以及“自尊的社会基础”等等。 第一个推论,一个正义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尽可能 使社会中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多得好处、较少受损 的社会,此即照顾弱者原则。 可以得到两个结论。第一,只要有可能,社会基本 品就必须加以平等分配,此即平等原则。 第二:当且仅当社会基本品的不平等分配,有利于 从中得益最少的人时,不平等才是正当的,此即差 别原则。
最后得出的正义原则如下:第一原则:每个人 都拥有享受彼此相容的最大限度自由的平等权 利;第二原则:社会经济不平等应当(a)尽可能 地有利于从中得益最少的人,(b)权力和地位在 机会均等基础上对每个人开放。 三、几点启示 1、常识的系统化。 2、公平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设身处地站 在对方的立场上有助于增进了解。 3、对社会公共生活的启示
第二章 社会平等、公平与自由 第一节 平等、公平、正义与公正 一、社会平等与不平等 平等与不平等相对,所描述的是社会资源分配 的客观状况。社会平等的正当性(合法性)由 公平来界定。 二、社会公平 1、公平的定义 公平是依据作为某一社会的共识的正义原则, 对社会不平等的正当性所作的判断,强调的是 社会成员对社会有价资源的分配方式或分配结 果,在道德上所能接受波普尔关于自由与平等的观点 在一个平等的社会中,过一种适度的、简朴的、自由 的生活,当然是再好不过了。过了很长时间,我才认 识到,这不过是一个美丽的梦想;自由比平等更重要; 试图实现平等就可能危及自由;而如果失去自由,则 在不自由的人们中间又何来平等?——波普尔 绝对自由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必须追随康德,改而 要求在对自由的限制上人人平等,这种限制是社会生 活不可避免的结果;另一方面,追求平等,特别是经 济平等,虽然其本身是很得人心的,却可能成为对自 由的威胁。——波普尔

第三节 自由与平等 一、自由主义的来源 霍布斯的 “社会契约”和“权利转让”。 洛克的修正 寻找正义原则的根据不能只从经验的角度来考 虑,还必须考虑那种与支配着我们头上的自然 律一样普遍必然的道德律,换言之,“约束性 的根据既不能在人类本性中去寻找,也不能在 他所处的世界环境中去寻找,而是完全要先天 地在纯粹理性的概念中去寻找”。 二、福利国家的兴起

2、对公平的判断 亚当斯的公平公式:

O p I p Oo I o



3、公平判断中的主观因素影响 4、不公平与积极性 三、社会正义 公正:公平正义的合称 四、程序公平(正义)、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机 会公平 程序正义:即严格按照法律程序、法律规定办事。 实质正义:只是指法律必须符合人们的道德理想、 价值诉求,它着眼于内容和目的的正义性。 形式正义指的就是程序正义;机会公平:按照公正 的程序给人们提供相同的机会。 五、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一、原初境况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意在说明多元社会的公共规则,说 明那些据以规范社会基本结构、分配社会基本权利和义 务的指导原则。他不关心社会成员私人层面上的价值实 现,只关注公众生活层面的规则、权利和义务。他提出, 公平的社会契约,必须是价值观中立的。 怎样做到价值观中立呢?罗尔斯提出“原初境况”,作 为分析的出发点。在原初境况中,人人都不知道自己的 性别、性格、能力、地位、信仰等等,大家都是平等的、 均一的、尚未展现个体特殊性的灵体。但他们知道,他 们终将投生于人世,获得各不相同的特殊性别、性格、 能力、地位、信仰等等,而且在不同的社会结构下,会 有完全不同的命运。于是,他们要订立一些规则、权利、 义务,以便尽量改善自己将来可能遭遇的命运。而制约 这些规则、权利、义务的基本原则,便是罗尔斯所要探 讨的社会正义。



同样,他们还应该考虑到这样的事实:功利主义者的最 大幸福原则能够很容易地当作一种仁慈的专政的借口; 还要考虑这样的建议:我们应当用一种比较温和、比较 现实的原则来代替功利主义,这个原则就是:反对可避 免的苦难的斗争应该成为公共政策的一个公认的目标, 而增加幸福应主要留待个人发挥首创精神去解决。—— 波普尔 我认为,在社会改革问题上,这种修正的功利主义更容 易导致一致意见。因为,幸福的种种新方式都是理论的、 不实在的东西,要对它们形成一种见解可能很难。而苦 难却一直伴随着我们,此时此地如此,将来长时间也如 此。我们大家都亲身体验到这一点。我们的任务是使舆 论接受下述简单思想:此时此地就同一个个最急迫的、 实在的社会罪恶作斗争,而不是为一个遥远的、也许永 远不能实现的最高的善去作一代代的牺牲,是明智 的。——波普尔 六、左右之争的延续

没有偏见就是无知,也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什么 人。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不 知道自己属于哪个阶层,不知道自己的天赋和 才能,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追求什么的时 候,他的决策就是毫无偏见的。当所有的人都 在这样一重“无知之幕(veilofignorance)”背后 作决策时,他们所一致公认的社会契约,就是 正义的。这样一种人人都无知,因而人人都无 偏见的状态,罗尔斯管它叫“原初境况 (originalpositio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