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浅谈《山海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专业:汉语言文学目录摘要 (I)关键词 (I)前言 (1)一、《山海经》的神话形象 (1)(一)人兽同体 (1)(二)异族人物 (2)(三)神异奇兽 (2)(四)山川草木 (3)二、《山海经》的文学影响 (3)(一)形象改造 (3)(二)素材借鉴 (4)(三)情节借用 (5)(四)浪漫精神 (6)三、《山海经》的文化影响 (7)(一)英勇抗争的献身精神 (7)(二)厚生爱民的忧患意识 (8)结论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浅谈《山海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姓名:雷宇弛指导教师:陈柏林摘要:《山海经》是我国保存神话故事最多的著作。
问世以来,就对中国文学界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影响了一批批作者的创作。
《山海经》中的丰富想象与故事情节使后世的文学作品对它有了极大的兴趣,它也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本文试着从内容和精神两个方面来阐述《山海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从探讨《山海经》对后世文学影响的过程中,表达出一些初步的看法,来完善后世对《山海经》的深层研究。
关键词:《山海经》;文学;艺术;内容;影响前言中国的古代神话故事产生于先秦时期,我国的文学也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
古代神话故事对我国后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神话故事大多内容丰富、想象奇特,并具有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的意识。
同时,神话故事以不同的形式对我国的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样式提供借鉴,并引起后人广泛的讨论。
中国古代神话散布在各种经、史、子、集中,《山海经》、《尚书》、《淮南子》、《穆天子传》、《庄子》、《韩非子》以及各种专著中都保留了丰富的古代神话,其中收录神话故事最广泛的要数《山海经》,堪称是中国神话故事的宝库。
《山海经》是先秦时期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鲁迅先生称之为“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①,但它并不是由一个人独立完成,而是经过多人、多时代的共同努力才完成。
因此在书中,体现了多种风格,表达了不同人的精神风貌。
书中的迥异风格表达了各人的思想和追求,它是众人合力创作的成果,经过漫长的时代和文化的积累,又有新一代的巫觋、方士不断地为之增补,使得《山海经》的系统更加完整,对后世的影响也日益深入。
一部作品,需要有人欣赏,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显现出它的价值。
《山海经》这样一部包含多元素的作品,自然也不例外,后世文人从《山海经》中汲取了不少营养。
它对后世作品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后世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的创作,这些文学样式从《山海经》中找到了与之相匹配的内容,经过文人的发展与改造,在作品中表现出来,大大丰富了后世文学作品的内容。
一、《山海经》的神话形象《山海经》中蕴含着大量的神话形象内容,他们都以自身内容的丰富充实了神话的多样性,这些神话形象丰富多彩,异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而《山海经》中的神话形象所体现出的丰富性,体现了先民意识的复杂性和混杂性。
这些神话形象又有着各自的分类,他们以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向人们传达了他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他们的生命和精神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后世从他们的精神中得到了对于生命价值的真正理解。
(一)人兽同体在《山海经》中人形与兽形同体的形象最为常见,有的是人面兽形,如《海外西经》中的轩辕之国,这个国家的人民是“人面蛇身”的形象,而在其他的神话故事中,“人面蛇身”的形象很普遍,如女娲和伏羲都是人面蛇身的形象;有的形象是兽面人形,他们又具有不同的特殊能力,传奇色彩十分浓郁。
“兽形人面”形象中的动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六畜与人身的合体。
六畜是古代最早驯化的动物,分别是马、牛、羊、猪、狗、鸡。
人面兽身的形象更多透露出野性的信息,如《山海经》中的人面马身的形象特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1.点是“徇于四海,其音如榴”①,没有看到与人类的共同之处。
而在兽首人身的形象里,不管他们的外表如何,但他们都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并具有人的情感。
它们比人面兽身的形象更贴近人类。
不管是人面兽身,还是兽面人身,我们暂且将它们统称为人兽合体类形象。
这些人兽合体类形象具有特殊的神力,是现实中的人类无法达到的。
作者通过描写这类形象,寄托了先民们的信仰和追求,表达了人们对于这些动物的敬仰和敬畏。
正是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人们想方设法的与各种动物取得联系,从而形成《山海经》中众多的人兽合体形象。
(二)异族人物《山海经》中有不少篇目描写的是异国人的风貌,这些异国人的形象与华夏民族不同,与一般的华夏人相比,他们显得有些怪异,那么这些人的形象是如何形成的?当然,他们都是由编书者虚构的,那么这些形象是怎么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呢?华夏民族对于自身之外形象的塑造,以自身为参照,在描述其它事物时,通过奇幻的想象,将自身的身体机能无限转换,使其成为另一种形象,也反衬出自身的形象的合理。
《山海经》中的异国人的形象非常丰富,特点也极其鲜明。
他们的身材、样貌与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相差极大,甚至会有点不伦不类。
这些异国人形象的构成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具有一定的逻辑。
陈连山认为《山海经》中“这些彼此对立的异族、异国形象实际都是以正常人形象为中心,按照某种变形逻辑向两个彼此相反的方向分别加以发展而来”②。
正是这种逻辑的存在,才使得《山海经》中的异国人物相互有关联,而不是彼此独立,毫无关系。
这说明在早期,人们的思想离不开主观情感,他们不能理性的感知外在事物,只有通过外在事物之间的联系,把自我情感加在外在事物中,来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因此,陈连山又说:“小人国与大人国之间对立,长臂国与长股国对立,女子国与丈夫国对立,三首国与三身国对立。
这些对立形象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决定上述人体变形的逻辑出发点——正常人。
”③在《山海经》中除了兽形人、异国人之外,还是有正常人的存在,那就是西周之国。
《大荒西经》中的西周之国与其它国家不同,这个国家有姓氏、食谷,而且有男女,并具有农耕技术,还是家族制的。
这是一个比较接近正常国家的人类族群,可以看做是一个国家的缩影。
(三)神异奇兽《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的山川河流,而山川河流又是各种珍稀动物生活的地方,因此《山海经》中有许多关于神异奇兽的描写。
这些神异禽兽形象各异,功能多种多样,具有动物的外形和神的能力,这类形象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地方怪兽,这种怪兽以自然形态出现,它们并不是单一的动物形象,更多的是多种动物形象的合体,如“龙”、“凤”、“大蜂”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龙”的形象,《山海经·东山经》中有记载:“其神状皆人身龙首。
”④在后世典籍中人们对于“龙”的形象有过多种的解释,但无一例外,都是认为“龙”是多种动物组合而成。
而这类神兽在后世文学作品中常被借鉴,如神兽“鸾”、“凤”在《楚①齐豫生,夏于全.中国古典名著(山海经搜神记)[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9.②陈连山.《山海经》对异族的想象与自我认知[A].北京大学学报,2012-1(第49卷第1期)③陈连山.《山海经》对异族的想象与自我认知[A].北京大学学报,2012-1(第49卷第1期).辞》中多次出现,“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①以及“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②等,这些都是作为真善美的化身或者是神异奇兽的形象而出现。
还有一类神兽是人死后化身为“神兽”,这类形象在《山海经》中较少出现,比较典型的是“精卫”,精卫死后,化为鸟,日夜不停的填海。
(四)山川草木原始先民一般以群居生活为主,以山为依托,河流环绕,因而山成了他们最早的聚居地,早期先民对山有着极其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他们依山靠水生活,另一方面由于山势险峻,人们很少能攀越顶峰,因而给山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山海经》中就描述了大量的山系,它们都带上了神话的色彩,其中最出名的要数神山昆仑。
昆仑山在《山海经》中多次出现,从《山海经》的记载来看,我们可以知道昆仑山的地理位置,具体范围以及它所代表的神话涵义。
昆仑山的形象非常饱满,因而在后世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如在屈原的作品中,曾多次出现神山昆仑的形象。
除了对山川的记载外,《山海经》中还有很多关于仙草的资料。
这些仙草具有医药价值,可以帮助人们消灾去难,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仙草的功能多种多样,有的可以治病救人,有的可以强身健体,还有的具有美容功效。
如《东山经》中“如有木焉,其状杨,赤华,其实如枣而无核,其味酸甘,食之不疟。
”③这说明了仙草的医药功能。
《山海经》中的神话形象的记载为后世文人创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内容,使他们的作品中内容更加丰富,形象更具特色。
二、《山海经》的文学艺术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一部作品,需要有人欣赏,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显现出它的价值。
《山海经》这样一部包含多元素的作品,自然也不例外,后世文人从《山海经》中汲取了不少营养。
它为后世的作品提供了素材,而后人也对《山海经》中的神话进行改造。
它对作家产生影响,使他们的作品内容更加丰富。
(一)形象改造《山海经》中的内容丰富多彩,其中不乏各具特色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在历史的变迁中有被改造的迹象,使其具有政治教化的社会功用,成为宣传学术见解的工具。
改造的主要方法是使神话历史化,神话历史化可以看成是文学演变的主要表现,在此过程中,大量的神话故事不再具有其本身的涵义,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赋予了它新的意义,体现时代变化的新内涵。
神话的历史化主要出现在古代的各种著作中,我们很容易从各种典籍中找到例证,最能体现这一内涵的是神话人物形象的演变。
①马茂元(选注).楚辞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2.②马茂元(选注).楚辞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2.③齐豫生,夏于全.中国古典名著(山海经搜神记)[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23.在《山海经》中西王母的形象是“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①,很显然《山海经》中西王母的形象近乎野蛮,在她的身上很难体现人的特点。
可见最初传说中的西王母,她的身上带有当时氏族部落的特点,是半兽半人形的,她的神职是掌管瘟疫和刑罚。
大约在战国时期,西王母的形象开始转化,在《穆天子传》中,西王母自称“我为帝女”,且与周穆王应对自如,宛若一位游刃有余的贵妇,具有了人类的情感。
而在《淮南子·览冥训》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②,西王母又成为了操控不死之药的神人,这与在东汉末年,道教兴起有关。
为了宣传道教教义,西王母逐渐演变成了道教女神,她的形象正逐渐发生变化,在时代的变迁中,人们赋予她更多的神能,地位无与伦比。
这时,西王母的形象就比较具体了,不仅美貌,而且赐福于人间,很符合道教以神仙信仰为核心的内容,而这种做法更容易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