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融入历史教学的感受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说起历史,就好像故纸堆里的一位老学究,呆板、缺乏生机。
历史中那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在人们头脑中全是一些模糊的面影,那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史诗般的画面都是干涩枯燥不甚清晰的棱角。
所以往往是学生喜欢历史,但对历史课却望而生畏。
学生有可能会在教师的权威影响下,掌握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点,但历史课堂却十分贫乏和沉闷。
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方面,历史学科同其它学科相比,确实是有着特殊优势的,在此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历史情境,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喜欢历史课和学有所成,就必须使学生有学习历史的兴趣。
产生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的学习,才能在历史课堂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体现其主体作用。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虽不可重复历史,但可以再现历史。
利用影视资料,自制动画,文物图片,地图等显示某个历史时期或历史事件,人物形象等内容,为历史教学营造声、像、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逼真的情境,其效果是其它任何形式无法比拟的。
从而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能够主动地学习。
如在学习《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播放纪录片《复
兴之路》片断导入新课,出现画面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以来中国的屈辱史、若难史和血泪史:1840~1842年鸦片战争,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1885年中法战争,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同时,中国人在不断奋起抗争、探索: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等。
提问:在19世纪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农民阶级再次敲响抗战救国的新篇章,是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的结局及影响如何?为镇压这场运动,帝国主义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样,通过情境设置,让学生在感受历史的同时,产生了兴趣,由被动变主动,积极参与其中。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历史情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历史课堂本身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知识的传授中潜移默化地把爱国主义精神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精神植根在学生的心里,焕发出巨大的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展现风云变幻的历史;重现难忘的历史时刻,以增强感染力和表现力,调动学生的多重感观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领悟历史,将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繁荣富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责任感和光荣感。
如在讲到南京大屠杀时,播放《南京大屠杀》《屠城血迹》等影视片断中的大屠杀镜头:此时的学生惊讶、愤怒,有的流下了眼泪,纷纷表示对日军的愤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决心。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补充资料,加大容量,拓展学生视野,提高课堂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技术,它的作用只能是“辅助”,它的价值也只能是作为一种为人所用的教育手段而存在。
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获得丰富的资料,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我将常用的现代信息资源分为四大类: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动画素材、影音资料。
对于历史学科,历史知识的特点是它的丰富性、综合性,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很多方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很多领域,并且具有丰富的现代信息资料。
而多媒体网络本身就是一个突破时空限制的巨大的信息库。
在制作历史课件时,对基本史实的落实和一些课堂上较难表达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基本概念等都可以去有关网站上查找相关资料,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文、图、声、像等材料。
这种课件能将大量的资料呈现给学生,大大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关系的转变。
“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道尊严”、“上下尊卑”等传统教育观念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师生之间的交流成了一种简单的答问式,没有心灵的撞击与激发。
而以计算机辅助教育的模式中,让学生们占据课堂的中心地位,根据他们的学习要求及进度来对他们进行不同的辅导。
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
教师
角色的转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应具有更加扎实的历史知识和一定的跨学科知识,更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认真组织、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信息技术融入历史教学,必将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