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第七章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第七章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一、布鲁纳的生平及著作杰洛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 1915-)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

1960年出版的《教育的历程》(The Process of Education,五南出版)一书,将皮亚杰(Jean Piaget)认知结构的发展阶段理论引介到教室教学实境。

1962年出版有关认知发展和教育方法的名著:《论认知》(On Knowing, 1962)、《教学论》(Towards a Theory of Instruction,五南出版)等等。

1980年代末期,开始倡导结构发展论之外另一种以文化论(culturalism)为基底的心理学,发表了几本代表作:《实作的心灵,可能的世界》(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lds, 1986)、《意义的行动》(Acts of Meaning, 1990)以及本书(1996)。

二、布鲁纳的认知心理学思想布鲁纳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把新学得的信息和以前学习所形成的心理框架(或现实的模式)联系起来,积极地构成他的知识的过程。

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以他构想的现实模式为基础的。

这样的模式首先是从个人的文化中汲取的,又适应于个人的各种不同的用法。

布鲁纳说:"我们对世界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一种对'那里'的秩序和结构的反映或反射,而是包括能够在事前编造成一种可以预言世界将是怎样的、或者可能是怎样的构成物或模式"。

这种模式布鲁纳称之为"世界模式"(models of the world)。

实质上,这个世界模式就是个人所期望的事物。

这个模式能使人预言、内推和外推更多的知识。

对于布鲁纳来说.内推就是通过新知识的应用而改变某种见解;外推就是超过他所获得的知识。

因此,一个人关于世界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把目前所经历的事物和已学到的模式进行比较,并从这种模式中学到许多东西,从而使他能够预言下次会出现什么。

在布鲁纳看来,一个人对某个事物的知觉,实质上是一种构成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面,个人把他的感觉资料和他的世界模式联系起来,推论出一个关于外部事物的假设。

然后.用这个事物的另外一些特性来检验他的假设。

所以,一个知觉者不应被看成是一个被动反应的有机体,而应更确切地被看作是一个积极地选择信息、形成知觉的假设,并且有时为了减少意外的事情或达到有价值的目的而歪曲从环境中输入信息的人。

记忆也不只是一个人对固定的、没有生气的痕迹的重述,而是一个人完成想象的重建的问题。

思维就是一个人通过概念化或类型化的活动来弄懂所察觉的一大堆杂乱事实的过程。

总之,布鲁纳反对把人看成是一个在认识上被动的接受者,而把人的认识过程看成是一种积极的构造过程。

认知过程的基本操作是对外部事物的类型化和概括化。

布鲁纳认为,知觉过程是一种类型化的过程。

这种类型化是以一个人从观察到的线索到认出物体的种类所作的推理上的飞跃为基础的。

思维活动的概念化和类型化过程使人有极大的能力去区别他们环境中的物体或过程。

人们为了弄懂他环境中事物的意义,他必须能够从几乎数量无限的可区别的物体和事件中.去选择那些似乎具有某种共同之处的事物,并把这些事物或者看作一个单独的种类,或者看作容易处理的若干类型。

例如,人们能够区分出各种不同的颜色,又能够把各种不的颜色类化成一个概念,即颜色;或者类化成几个概念,如"暖色"、"冷色"等。

同样,人们也可以按照社会阶级、性格特征、宗教派别、民族性、性别和年龄等把人进行各种分类。

布鲁纳还认为,概念化需要运用一定的策略(strategy)。

所谓策略,布鲁纳认为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做出决定的任何程序都可称为策略。

概念化正是通过策略的作用才发生的。

策略的选择要权衡三个因素:信息的情境;认知的难度;风险性。

1.信息的情境(informational situation)思维过程是在一定的信息或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

同样,人们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信息才能开始思想工作。

面对一项工作,我们究竟应该收集多少信息?这要看该项工作的认知难度和风险情况。

如果该项工作关系重大,风险性大,而且有时间去搜集更多的资料或信息,那么人们就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搜集资料。

,以便使工作的可靠性得到保证。

如果搜集资料或信息的认知难度太大,而且工作结果的风险又不大,那么就可以少花时间去搜集资料。

2.认知的难度(cognitive strain)思维是一种艰苦的活动。

要想做出超出个人理解能力的思考.不但要花费很多时间,而且要作出许多遭受挫折的尝试。

如果一个人对他的思想的可靠性没有把握,他就可能产生极为忧虑的状态。

所以,人们在选择策略时,就要考虑该种策略的认知难度。

3.风险性(risk)思维的概念化过程的结果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结果的风险性越大.人们越倾向于审慎的资料分析或信息加工。

如果概念化结果的风险性很小,那么,人们就不愿意忍受更多的认知上的劳累。

另外,人与人之问愿意承担风险的勇气也有明显的差异。

第一节知觉与归类理论布鲁纳认为,学习过程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1)习得(acquisition)新信息--这种新信息常常是与一个人已有信息相背的,或是已有信息的一种替代,或者是已有信息的提炼,(2)转换(transformation)--这是一种处理知识以便使其适应新任务的过程。

人们可以通过外推(extrapolation)、内插(interpolation)或变换(conversion)等方法,把知识整理成另一种形式,以便超越所给予的信息。

(3)评价(evaluation)--检查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是否适合于这项任务,如概括是否合适?外推是否恰当?运演是否正确,如此等等。

布鲁纳由此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他的这种观点,是与他从事的一系列认知方面的研究密切相关。

1956年,布鲁纳与古德诺(J.J.Goodnow)和奥斯汀(G.A.Austin)一起完成了一项重大的研究计划,并以《思维之研究》为书名发表了研究的结果。

该书力图通过实验研究来揭示认识过程中的一个最简单而又最普遍的现象:归类或慨念化(categorizing or Conceptualizing)。

该书涉及到知觉理论、分类理论、概念获得及其策略理论、编码系统理论、智慧生长与表征系统理论,这些理论对解释学生的认知过程很有启迪。

一、知觉理论布鲁纳从事知觉与认知研究时,强调人类思维的策略性和目的驱动性。

认为,人类是有系统地对环境信息加以选择和抽象概括的(解释知觉的方式)。

在布鲁纳看来,知觉过程是把感觉到的东西转换成意识、知识、情感或其他东西的行动。

他认为,知觉具有两个特征。

第一,知觉具有归类和推理的性质。

所谓知觉,就是人们根据刺激输入的某些确定的或关键的属性,有选择地把它们归入某一类别;然后根据这一类别的已有知识加以推论。

知觉过程的这一主要特征,也是一般认知的特征。

布鲁纳断言:"像认知理论所需要的一样,知觉理论需要一种能够归类和推理的机制"(Bruner,et al·,1956)。

因此,布鲁纳赞同赫尔(D.O.Hebb)的论断,认为知觉的某些基本单位或认同性(identification)是天生的,内源的,而不是习得的。

皮亚杰也认为,用某种特定方式归类的某些基本的能力,取决于某些更为基本的能力是否存在,这也就是说,要识别某种事物,首先要存在把该事物归入其中的类别,那么,在儿童认识的最初期,必然已存在某些最基本的、非习得的类别。

而随着形成比较复杂的类别,归类就涉及到学习的过程,即要学会如何识别、权衡和使用关键属性。

第二,知觉具有各种不同的真实性。

布鲁纳认为人们所知觉到的东西,实际上多少是以不同程度的精确性来预见该物体事实上应是什么样的。

换言之,当人们把某一物体归入某一类别时,就会对该物体必需具备的、但现在还没有知觉到的属性做出预测。

这里,布鲁纳引用了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斯(C.S.Peirce)的观点。

皮尔斯认为,一个命题的意义,是人们对与该命题有关的属性或结果做出的假设性的陈述。

布鲁纳由此推断:一件事物的意义,在于把它置于假设性推理的网络中,然后对它的特征和效应做出的推理。

----------------------在布鲁纳看来:"我们在学习知觉时,实际上是在学习我们所遇到的物体和事件的各种特征之间的关系,学习适当的类别与类别系统,学习预测和检索什么东西与什么东西是合拍的"(Bruner,et a1·,1956)。

因此,他认为知觉过程涉及四个相继的步骤:(1)初步归类(primitive Categorization);这是在作比较复杂的推理活动之前进行的。

在这一阶段上,环境事件在知觉上是孤立的,只是注意到它的某些特征,事件本身还没有什么意义。

(2)搜寻线索(cue search);这一阶段是寻找可以用来辨别该事件的那些属性,以便把它较为精确地归入某一类别。

在这一阶段上,人们对刺激采取开放的态度。

(3)证实检索(confirmation check);搜寻线索是为了进一步作出尝试性的分类,在这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人们对刺激的开放性骤然缩小,往往只是搜寻那些可以用来证实该事件的线索,以检索原来的归类是否确切。

(4)结束证实(confirmation completion);这是知觉认同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它是以终止搜寻线索为标志的。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对其他线索基本不开放了。

因为当人们认为已把某一事件归入很合适的类别后,就不大可能再对其他线索作出反应了。

知觉过程是以对刺激输入开放、选择、关闭为特征的。

推论:知觉是一个归类推理过程。

布鲁纳还强调,对刺激输入归类的精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觉准备状态(perceptual readness)。

知觉准备状态是指某一类别的可接受的程度,而可接受性是根据某一类别对刺激输入加以编码的难易程度来界定的。

一种合适的类别的可接受性,在知觉的真实性方面起重要作用。

布鲁纳认为,有两个因素决定类别的可接受性:个体的期待与需要。

二、归类理论知觉过程也就是对客体加以归类的过程。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觉与归类是同一回事。

布鲁纳的认知学习观:超越所给的信息。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为了促进学生最佳地学习,提供信息是必要的;但是,掌握这些信息本身并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应该超越所给的信息。

这一观点来源于他的归类理论。

因为在他看来,所有认知活动都涉及类别的问题。

布鲁纳认为,人类世界是由大量可辨别的不同物体、事件和人物组成的。

只有通过使类别才有可能做出推理,发生知觉。

所谓类别,就是平等地对各种事物加以归类的规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