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昆明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在此特别注明:此文章为个人原创,专业性学术论文,昆明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晒在上面仅为进一步扩大博客交流,禁止转载,如有借鉴,请注明出处,因为这是我三年的学术成果,虽为草稿,我为之也付出了大量精力与时间。
最后还希望看到此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朋友能为我建言献策。
最后我强调: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学院系别:社会科学与人力资源系年级与专业:20**级劳动与社会保障拟定论文题目:
保山城镇化失地农民的保障安置问题研究姓名:
张建玉学号:
保密指导教师:
保密在此特别注明:
此文章为个人原创,专业性学术论文。
晒在上面仅为进一步扩大博客交流,禁止转载,如有借鉴,请注明出处,因为这是我三年的学术成果,虽为草稿,我为之也付出了大量精力与时间。
最后还希望看到此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朋友能为我建言献策。
最后我强调: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张建玉个人原创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设计如下
一、总述、拟研究课题名称保山城镇化失地农民的保障安置问题研究。
近年来,保山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加快了自身的城市扩张,中心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至20**年底,全区城市人口达到25.56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20.45平方公里,进入中等城市规模,城镇化水平30%,城市绿化覆盖率35.7%,城市绿化率26.7%,路灯亮灯率保持在95%以上,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城市污
水处理率达40%,城镇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
即使如此,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失地农民就业压力不断增大,部分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保山在建设云南西南边陲桥头堡战略决策后,将逐步实现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前进,不仅将改变区域内生产生活方式,引发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还将扩大城镇容纳人口的数量,会逐渐改变在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依靠农业生产生活的农业人口的传统模式。
隆阳区作为为保山市中心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和引领保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核心力量,必须在适应经济生产发展的同时逐步解决好因城镇化而失地的农民的就业问题与安置问题,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起适应保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失地农民保障的长效机制。
、选题目的及意义
1、选题缘由现代城镇化进程的脚步在不断加快,保山作为西南边陲中心城市在如何面对城镇化健康良性发展,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如何更好的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与养老等方面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想为家乡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尤其是处在城乡过渡阶段的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建言献策。
与此同时,借此机会能更好的提高自己对家乡社会保障的认识,尽自己的力量为毕业做个比较优异的专业总结。
2、理论意义依据本人在校学习的理论成果能为自己家乡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根据保山城镇建设的实际与失地农民的实际提出比较科学合理的社会就业与养老方案。
保山在迈向城市工业化和逐步现代化的征程中,市场经济体系与社会保障体系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二个车轮子。
市场经济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而社会保障则是保持社会的稳定机制,二者之间只有协调发展,才能驱动社会稳步
前进。
在解决失地农民安置问题与养老问题的前瞻性社会保障理论能为保山城镇化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
3、选题的意义社会保障理论体系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社会科学管理体系,在理论体系的组成结构中结合自身实际确立以保山城镇化失地农民的保障安置问题研究为论文研究课题,一方面自己能够利用身边的资源收集好具有利用价值的论文资料,另一方面我比较熟悉保山的城镇化发展,加之有良好的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储备,能够比较有效地进行此方面的论文研究。
4、研究的现实意义保山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地区,由于城乡建设特别是以工业为主要内容的其它社会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使整个土地利用的农业用地占绝对数量优势。
但是我们可以到,近年来随着保山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方面已经凸显了亟待解决的矛盾,社会保障作为维系与促进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杠杆力量在滞后难前,不能与较快速度的城镇化﹑工业化相匹配,开题报告《昆明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在不久的将来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将会是影响保山城镇化与工业化﹑民生保障等重大战略政策的社会保障理论。
为相关的现实的科学理论弥补不足,为实际的方案策划以及操作提供参考。
、论文综述
1、理论渊源及演进过程1949年以来,我国出现了严格的城乡二元制结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年我国人口主要构成情况中,城镇总人口5621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43.0%,农村总人口7454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57.0%。
也就是说大量人口生活在生产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
其中66岁及以上人口1005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
的7.7%,由此可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重性。
依靠土地获得收益是农民最根本最直接甚至是唯一的经济来源,这在保山尤为突出。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被征占土地后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
这就意味着他们失去了收入来源和生活保障。
如果失地农民得不到合理补偿与妥善安置,就会影响经济建设和城镇化进程速度,对社会稳定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也会造成消极影响。
在计划经济年代国家有就业保障等安置方式,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但如今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政府无法迅速采取就业等有效安置措施来缓解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由此成为人们广为关注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2、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由于国外城镇化在进程中的背景﹑农村发展历史与现状﹑征地制度或方式﹑土地权力归属等与我国不尽相同,我认为对论文课题的研究借鉴意义不大,故国外有关研究未作划定范围内的参考。
3、国内有关研究的综述国内对失地农民保障安置问题的研究归纳起来更多的是从政府责任与政策方面来认识和解决失地农民的安置保障问题。
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看存在的问题。
失地农民保障安置法律法规不完善,政府责任不到位;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不尽合理,补偿标准不尽科学实际;土地征用的费用补偿管理机制没有完全透明化,缺乏有效地行政监督机制;失地农民自身存在许多诸如思想古板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潮流;再来看专家学者提出的相关策略与建议:
切实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府行政管理要到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建立多层次﹑分重点的失地农民补偿标准;加强
民主与法治,管理透明化,设立法律援助中心和服务窗口;及时组织并宣传好征地工作,加强完善农民的就业培训与服务,给予就业﹑创业的培训,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养老等方面的保障安置。
4、本人对以上文献综述的评价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为支持保山逐步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从现在起保山的城镇化水平将由30%逐渐提升。
我将保山的整体发展水平放在与云南省整体发展水平的背景之下考虑,城镇化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变革,其中土地资源的所有权和农民身份的转变应引起我们的关注;非农建设用地的增多导致失地农民的增多。
根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1997-2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的有关数据显示进行推算:每年的失地农民在300万到400万。
而隆阳区每年只有1000亩左右的建设用地指标,远不能满足保山中心城市发展的需求。
土地资源利用与被征土地的农民之间出现某些矛盾;除此之外,保山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人口的老龄化﹑当地人民平均生产生活水平的偏低﹑社会保障政策性缺陷等重重因素叠加,导致了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
以上出现的矛盾与问题都是值得细致分析研究的重点。
5、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经查阅多方面的资料发现关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成果比较多,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缺陷:注重较高层次的理论科学研究,偏于大范围内的宏观分析;这样的研究模式固然可取,它具有很大的概括性和普遍性,但对于具体而又特殊的案例即研究对象的客观分析却失之于粗糙。
这正是我认为上述有关理论的不足之处。
我拟定的研究范围是特别针对云南保山城镇化失地农民的保障安置问题研究。
具体来说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从可实际操作的理论角度出发,基于保山城镇化的实际与失地农民的实际提
出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从理论上解决失地农民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
二、拟定论文提纲、拟定论文提纲内容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1.2国内相关研究界定
1.3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4特定研究区域概况
1.5特色创新与不足第二章失地农民的保障安置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1保山近年来征地及农民失地基本情况
2失地农民的保障安置缺失原因分析
3地方政府在保障失地农民权益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4失地农民主体参与作用的发挥
5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章对失地农民的保障安置制度的建构思考
3.1失地农民的保障安置制度建构的理念
3.2失地农民的失业保险
3.3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
3.4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第四章结论与展望
4.1结论与创新点
4.2预期展望参考文献致谢、论文的理论依据根据近年来的有关研究成果,基于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障法、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以及行政法的有关理论,提出建立完善行政管理、给予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安置三位一体的理论模式。
、研究方法及思路文献综述法:
目前关于失地农民安置问题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了很多成果,在搜集整理理论文献和当地资料的基础上,提取出值得吸取教训和借鉴的思想,我会以他人的研究成果作为论证自己观点的支撑,与此同时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