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产性毒物的危害控制技术(正式版)

生产性毒物的危害控制技术(正式版)

文件编号:TP-AR-L5689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生产性毒物的危害控制
技术(正式版)
生产性毒物的危害控制技术(正式版)
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

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1.有毒物质
这些物质如经吞咽、吸入或与皮肤接触易于造成死亡,严重伤害或损害人体健康。

2.腐蚀品
腐蚀品指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等物品造成损坏的固体和液体。

与皮肤接触在4h内出现可见坏死现象,或温度在55℃,对20号钢的表面均匀腐蚀率超过6.25mm/a的固体或液体。

按化学性质分为以下3项
(1)酸性腐蚀品如硫酸、硝酸、盐酸等。

(2)碱性腐蚀品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乙醇
钠等。

(3)其他腐蚀品如氯化钠、氯化锌、亚氯酸钠溶液等。

3.生产性毒物
毒物是指较小量进入人体引起人体健康损害(中毒)的化学物质。

各种生产过程中产生或使用的毒物统称为生产性毒物。

4.毒物进入人体的三个途径
生产性毒物可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三条途径进入人体。

经呼吸道吸入并通过肺吸收,是最常见最危险的途径。

有些毒物可以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内,如有机磷农药、苯胺,只要与皮肤接触,就能被吸收。

经消化道进入引起职业中毒的机会极少,但是如果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在有毒车间内吸烟、吃东西。

饭前不洗手,也可使少量毒物进入消化道被吸
收。

5、职业中毒的概念
由毒物引起的疾病状态称为中毒。

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产生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6、急性职业中毒的现场处理
对于严重缺氧环境,必须先予通风,参加救护人员需佩戴供氧式防毒面具。

对于其他毒物也要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方可入内救护。

吸入中毒的患者,应首先从中毒现场抢运到新鲜空气处,保持安静、保暖。

解开衣扣和裤带,保持呼吸道通畅。

经皮肤吸收中毒的患者,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服,用大量清水或解毒液彻底冲洗皮肤,毛发甚至指甲缝中的污染,都要注意清除。

经口中毒的患者及时催吐、洗胃、导泻,但强酸、强碱等腐蚀性毒物口服后不宜催吐、洗胃,可服
牛奶、蛋清以保护胃粘膜。

抢救时要仔细检查,抓住重点。

如果呼吸困难,应立即用氧气吸入。

心跳、呼吸停止者进行胸外心脏挤压术和对口人工呼吸。

现场若备有特效解毒药品,要及时使用。

经初步抢救后迅速转运到附近医院进一步抢救治疗。

此处输入对应的公司或组织名字
Enter The Corresponding Company Or Organization Name Her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