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微电影”的创作思考[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决定》,提出将2014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这将是中国的首个宪法日。
公民普法守法、知法懂法是法律实施的基础,近年来有关部门在普法宣传的形式上与时俱进,紧跟时代需求,其中依靠新兴媒介传播的“法制微电影”开启了全民普法的新模式。
微电影由于投资小、时间短、传播快而成为当下草根阶层乐于接受并广泛参与的主渠道。
本文将从行业微电影谈起,着手分析“法制微电影”的显著特点,思考在全民普法新常态下“法制微电影”的创作路径。
[关键词]法制;微电影;故事化;影像化表达2014年,微电影进入一个新的平稳发展阶段,不再以博人眼球为目的,而是生产出了许多引发社会思考的“行业微电影”,它讲述各个行业领域的人和事,展示行业面貌,凸显行业特征,成为微电影发展的新兴增长点。
“法制微电影”作为行业微电影的重要代表,在全民普法的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它围绕法律和法规领域的人和事来讲故事,以传播法治法规为目的,以低调务实的制作风格挖掘人性的光辉,营造正能量的社会氛围,已经成为当下大众懂法学法的新途径,也成为国家司法机构努力打造的普法新形式。
最早的“法制微电影”出现在2012年四川成都青少年法制微电影大赛上,到2013年,昆山法制微电影大赛和苏州法制微电影大赛相继举办,引领“法制微电影”的崛起,同时树立了地方“法制微电影”品牌,而2014年司法部和全国普法办联合举办的首届法制微电影大赛,则将“法制微电影”的创作推向高潮。
一、“法制微电影”的特点“法制微电影”广受欢迎,并且成为时下传播法律知识、营造法治氛围的主要形式,它除了具备微电影传播的一般特征外,还呈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属性。
(一)法律是灵魂在“法制微电影”中,互联网是载体,微电影是形式,法律是灵魂。
将法律与微电影融合是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是内涵与外延的升华。
在30分钟以内通过光影艺术诠释一个法律条文,表达一个法治主题,让受众在观赏声画影像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法治文化的熏陶。
法制宣传活动从80年代社区张贴海报横幅开始,到90年代法制电视节目的风靡一时,到今天的融媒体时代,广大受众在互联网思维下,更乐于去追逐碎片化的视频信息。
一部优秀的“法制微电影”,在有可观赏性的前提下,处处具备法理要点,将受众带入陌生又与自身紧密相关的法律领域,打破法律知识的盲点,养成“小警惕”的法治思维过程。
例如,2013年江苏省昆山市法制宣传教育中心制作的“法制微电影”《“亲”的威胁》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也引发了网络收视狂潮。
该片讲述了游走在网购灰色地带的“职业差评师”的生存状态,引起网购者关注网络虚假评论、受骗上当的案例。
这一行当游走于灰色地带的法律边缘领域,并没有明确的相关的法律条文规范,但是它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诚信和行业公平,打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体制。
当通过微电影展开讲述时,立即引起每一个网购者的警惕,让广大民众了解到社会灰色地带的法律禁锢,起到了强有力的警示作用。
(二)柔性表达是核心过去,中国的法制宣传活动主要通过法制专题片、纪录片、剧情片的形式展开,往往以真人真事的犯罪案件改编而成,呈现出力求真实的真人真事画面,我们最为熟悉的是收视率和重播率都极高的警匪剧《重案六组》,这样的涉案片除了满足娱乐功能以及受众抒发惩恶扬善的快感之外,其实不会引起观众在法理层面的思考和认知,对于民众预防犯罪活动几乎无济于事。
“法制微电影”不以展现国家武器的强硬和曲折的剧情为看点,而是坚持从柔性化表达着手,从善与爱的关怀角度出发展开叙事,以情打动人,以理说服人,以法警示人。
众所周知,“法律”在人们心里是严肃、强硬、抽象的,那么如何将强硬的法制规定变得让人接受,让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让人容易理解呢?这就需要把握法制微电影的核心――柔性的叙事策略,这正是“法制微电影”有别于其他行业微电影的突出特点。
避免讲述生硬的法律条文和法制规定,避开冷酷的犯罪现场画面,将内在法理的硬与外在影像的柔相结合,以柔化解硬,碰撞受众心灵,激发人性思考,最终重建道德观念,唤起公民理性。
“法制微电影”的另一特色是选择典型的故事人物进行艺术加工,用好的故事和情感打动人,改变过去正面开展法制教育的弊端,通过柔性表达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例如2014年由人民日报传媒广告公司独家出品的微电影《判若云泥》,登陆国际影坛,荣获6项国际知名电影节大奖,被誉为“微电影”走出去的代表之作。
作品聚焦普通杀人犯,讲述了一个杀人犯在逃亡过程中来到一家“平安馒头”店,年老的店主用粗糙的双手递给正有杀害之念的嫌疑犯一个热腾腾的馒头时,激发了杀人犯的善念,他顿生愧意放下屠刀,最后主动自首,并且有意将悬赏金留给了老店主。
真实传达了以“善”为本的人性自我救赎的过程,短短的15分钟,承载了深刻的主题和深邃的内涵。
在整个微电影的画面构成中,警察、罪犯、武器、逮捕、警车都不是重点交代的载体,而灰暗中恐惧的双眼、饥饿中递上馒头的双手、彼此微笑目送的眼神、广播里主人公式的独白才是重点,也是触动观者内心的丰满情节。
一个沉重的犯罪题材因为一幕感人的善举而变得柔性至极,将人性回归的主题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溢出效应”彰显力量“法制微电影”都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往往能突破其他行业微电影的局限,无处不在地向社区、企业、院校、机关渗透。
法制与微电影的相遇,受到了越来越多民众的青睐,特别是年轻人,广泛的社交渗透能力让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传播手段具有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身边的人。
第一,“法制微电影”的内容贴近民生,针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陷阱或看似不起眼的法律法规,实实在在提供法律帮助,筑起法制预警的堡垒,注重贴近民生,受众广泛,传播迅速。
第二,“溢出效应”还得益于普法对象的广泛参与。
在具备“开放平等、即时互动、联姻文化”的微电影特征下,普法对象从单纯的“接受者”转变为“创作者”“传播者”“实施者”,越来越多的法制微电影大赛促使更多年轻人投入到微电影制作中,让老百姓走上“微”银幕,主动担任起微电影的剧本创作、表演甚至导演的工作,讲述身边的法制故事和亲身经历。
很多演员都本色出演,他们演自己熟悉的人,说自己熟悉的话,做自己熟悉的事,演技真实自然,很容易与观众产生共鸣。
受众在参与过程中,轻松了解陌生晦涩的“法言法语”,限制消除“犯罪预防”,顺利完成从受者到传者的角色转换,大批草根青年成为运用新媒体普法的主力军,并以自身的力量吸引更多民众去关注和重视社会法律。
二、“法制微电影”的创作手法在微电影狂潮的背后,也存在一些以搞怪、色情、暴力博得眼球提高点击率的低俗微电影,当网络上低俗的东西大量存在时,高雅的东西就会被渐渐边缘化,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好的微电影一定不是靠“搏出位、拉影响”取胜,特别是法制微电影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在严肃抽象的法律行业中更该排斥。
那么如何制作好一部真正感染受众和打动人心的“法制微电影”,成了众多创作者探讨的基础。
(一)讲好故事是法制微电影的精髓法治是微电影的灵魂,如何点亮这个灵魂需要一个打动受众的内容、一个好看的故事――微电影的剧本。
剧本一定是一个小故事,从“小故事”中引申出“大法律”,在“大法律”中回归“小警惕”,将故事真实化、亲近化,发挥针对性、塑造性,让受众体会故事就在身边,主人公可能就是自己,自己也可能会遭遇同样的犯罪事件,从而使受众在观影中不知不觉地融入故事,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而产生丝丝入扣的警惕感,逐步培养起受众的法治思维。
“法制微电影”讲究良好的戏剧呈现。
古人云:“言有尽而意无穷。
”若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讲出精湛深刻的故事,让法制意识深入人心,这就需要在微电影创作中,一方面要加强在极短时间里对故事创意的极致提炼;另一方面,也要努力提升故事的主旨意义,使观众在短小精悍的故事中品味其中滋味。
讲好一个故事不仅要在情节设置、画面内容、语言风格上深思熟虑,还应在法律的基础上,以法律为中心挖掘故事深度。
法律法规与故事的有机结合一般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普通人与执法者之间的故事,这些执法者包括公安干警、城市执法员、法官等,因为主人公是执法者,这类故事具有天然的法治色彩。
另一种是普通人与普通人之间的故事,它们通常揭示在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背后藏着的犯罪问题,最后以爱化解罪责,感人而深刻。
比如成都市2014年微电影大赛最佳剧本获得者《佳楠的婚事》,讲述了一个腐败高官入狱之后对从小生活在金屋里的女儿佳楠以后人生的影响,包括她在面对婚事时隐瞒家庭污点到最后真相揭开,佳楠从最初的怨恨到解开心结来到监狱探望她的父亲,并写下“一切重新来过,我等你出来……”影片将官员腐败作为题材背景,却避而不谈父亲犯下的重罪,而是从女主人公的婚事展开,剧情饱含着女儿对父亲入狱的埋怨、父亲迷途知返的悔恨以及男友对这个家庭的理解,将亲情之间的隔阂,爱情之间的矛盾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呈现得淋漓尽致,触动人心。
(二)运用创意化的影像表达手法微电影画面具有写实主义的审美风格,镜头语言十分精练,画面构图常常会使用特写镜头和近景画面进行叙事和表意,在“法制微电影”创作中牢牢树立本质是法律,载体是电影的理念,然而,既然是电影那么必然需要掌握电影基本的影像化表达手法。
在观看一部“法制微电影”之后,应该在情感流露中直击心灵、激发善行,而不是留下一幕幕惩治犯罪的强制手段或者是抽象的法律规定,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寓言式表达境界,而不是让受众陷入某项具体的犯罪情节中甚者直接剖析犯罪过程,这样不仅无法体现电影的美感和艺术,也不是“法制微电影”的制作初衷,因此需要创意化的影像表达,巧妙运用蒙太奇的声画组合关系。
电影中的创意是指声画组合问题,在有限的时空下,有效组合声音、画面、镜头、安排情节、设置悬念等,考验着导演的表达水平。
老套的线性式三幕剧不再是微电影追求的叙事策略,打破常规的镜头语言,呈现多场景、多景别的时空交错,多运用插叙、倒叙的叙事手法,将片段重新拼盘组合但又不失逻辑才是创意化的突破之处。
(三)打破“伪法制微电影怪圈”,回归人性“伪法制微电影”是指打着法治的旗帜,实际上以交代犯罪过程为手段,以展示法律条文为关键,以震慑受众为目的,运用电影载体制作的暴力色情、低俗媚俗、消极血腥的法治影像,它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播法律知识,营造向上的法治文化氛围,而是以惊恐的说辞和夸张的表演吸引眼球,重在影像的观赏程度,丝毫不考虑法律的内涵。
“伪法制微电影”无法树立正能量形象,反而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它注定没有长远的传播生存空间。
我们需要打破“伪法制微电影”怪圈,创作健康、真诚、向善的作品才是微电影发展的可循之路。
“法制微电影”作为普法宣传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虽然已经呈现出势不可当的趋势,但由于刚刚起步,“法制微电影”在创作上还存在很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