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研究报告2010-12-26报告人: 查明勇Email: gorgexiao@ 报告要点:1.行业进入与退出壁垒有利现有银行业竞争格局;2.银行业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并不必然带来银行净息差的同步同幅度的下降;3.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绩的影响取决于金融脱媒进程和深度与中小型企业发展和金融深化深度的此消彼长程度;4.金融脱媒进程对银行竞争力提高是一个积极因素;5.低成本战略是银行业竞争优势的优选策略;6.管理效率决定最终竞争格局走向;7.人力绩效因子作为利率市场化后公司估值的重要参考;8.零售性和中小企业服务型银行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9.目前银行业整体上按照行业安全性进行估值交易;10.银行业股票估值整体上反映了各个公司的相对竞争优势;11.银行业上市公司存在结构性风险套利机会;12.建仓成长股把握成长性估值带来的长期利润空间。
1 银行业竞争格局及预测的可能演变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产业竞争理论,行业进入与退出壁垒决定产业竞争激烈程度,替代产品和服务决定行业变迁与中长期演变趋势,供应商与客户的议价能力决定了行业利润前景。
银行业作为具有100年历史的服务业,目前还看不出替代服务的出现,淘宝等网络支付只能算是金融业的一个细分市场。
金融脱媒业务可以看作是银行的替代服务,报告将另行阐述。
下面将分别从行业进入与退出壁垒,供应商与客户(即存款方与贷款方)的议价能力等方面评估银行业的竞争格局及演变。
1.1行业进入与退出壁垒有利现有银行业竞争格局银行业目前是个金融管制比较强的行业,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现阶段或未来5年进入壁垒依然不会有大的放松。
相信中长期内进入壁垒逐步打破,将会带来大量的社会资本进入银行业。
另一方面,银行业是依靠大量人力资本投入的轻资产行业,行业的退出壁垒不象重工业一样沉淀大量固定资产无法脱身,因而退出壁垒比较低。
低进入低退出壁垒决定了未来金融管制放开后的激烈竞争程度,中国国内金融业将象国外金融发达国家一样出现成千上万家银行类金融机构。
金融管制放开后,新的金融市场竞争格局相比目前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z根据海外金融市场发达国家的现状来看,承继儒家文化传统,海外华人的投资风险偏好还是偏低的。
低风险偏好特点决定开放后的银行业中,现有国有、大中型股份制银行不会丢失低成本存款优势。
z城商行凭借服务中小企业的优势也能吸收所服务企业的低利息存款。
z新进入行业的金融或银行服务机构由于规模劣势很难吸引低成本的居民和中小企业存款。
正如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建议一样,新进入行业的金融或银行服务机构的负债来源极大可能会从现有国有和大中型股份制银行批发,并将资产应用到高风险的微型企业与个人小额贷款等。
因此,新的金融市场竞争格局依然延续目前的国有、大中型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的竞争态势。
金融管制放开后,新的金融市场竞争格局有利于扩大现有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扩展金融业发展空间。
z高风险的微型企业与个人小额贷款等与目前银行从业人员的高收入限制了现有金融业的服务深度。
z新加入的金融机构可以凭借高息和低从业人员收入等分散风险带来利润,他们的资本金将为国有和大中型股份制银行向其拆借资金提供保证。
一言以蔽之,新加入的金融机构不仅丰富了金融机构的资金应用,还极大地加快金融深化进程。
综上述,金融管制放开后的银行业不会因为低进入低退出壁垒损害现有银行业竞争格局。
1.2市场化力量推动银行业大变局z金融管制解除后,利率市场化是最大的行业变局推动力量。
利率市场化使资金供应方和需求方的议价能力得到提高。
客户存款利率将提高,但存款利率提高的幅度受限于市场化条件下的银行平均利润率。
资金需求方因金融脱媒趋势而发生重大分化,大客户议价能力高,融资渠道增多,大企业贷款市场利率趋于下行。
供需双方的议价挤压共同推动行业发生结构性的、服务深度上的变局。
存款利率提高和贷款利率下行的双向挤压,导致银行净息差有下降的压力。
银行净息差的压力逼迫银行转向服务中小企业和众多新加入的新型小型金融机构,依靠提高贷款利率来覆盖贷款风险。
综合观察银行净息差的压力可以认为压力主要来自存款利率提高和业务转型成果。
z银行业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并不表明必然带来银行净息差与基准利差的同步同幅度的下降。
利率市场化进程从官方的公开表态和实践来看是个受控的过程,其发生与金融脱媒进程和深度与中小型企业发展和金融深化深度一样,也是个逐步推进实现的过程,银行业有足够的转型回旋空间来应对。
可以预期,银行净息差的下降趋势主要来自存款利率上升:当银行业务转型达到30%以上时,银行应对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上升可以通过利率加成方式转嫁给贷款服务对象,此举可以减轻大部分息差压力;当银行业务转型达到50%以上时,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上升对业绩影响已经不大了。
综上述,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绩的影响取决于金融脱媒进程和深度与中小型企业发展和金融深化深度的此消彼长程度。
具体来说,这种影响取决于大企业客户市场直接融资规模和中小型企业间接融资规模,及金融深化的规模和深度如:林业产权抵押贷款、农村承包地抵押等。
同时还和这些变革力量的发生速度密切相关。
目前来看,国有大型银行面临的压力较大,而面向中小企业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比较有利。
1.3金融脱媒是市场化下银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力量伴随利率市场化的金融脱媒进程对银行竞争力提高是一个积极因素。
金融脱媒极大的扩展了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渠道,提高了银行业增值服务性收费。
前一节阐述了利率市场化带给银行业的是长期利空,但金融脱媒进程却带来银行业资金应用的巨大空间,银行可以摆脱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在杠杆的作用下为银行业增加手续费和非利息收入提供加速器。
一句话总结,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带来银行业净息差的下降,金融脱媒进程带来手续费和非利息收入的提高。
银行总资产收益率不会伴随净息差同步下降,而是保持稳定,这个结论在金融高度发达的美国市场如富国银行可以得到验证。
1.4管理效率决定竞争格局走向前文分析了放开金融管制后的金融业竞争态势和格局分析,实际上,各个银行纷纷将转型服务中小企业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各个银行应对这个格局演变都已经做出了答案选择。
本文认为管理效率和转型快慢最终决定演变格局走向,是竞争取胜的砝码。
产业竞争理论不仅给出了分析竞争格局的思路和方法,还给出了竞争胜出的思路:低成本和标新立异战略。
低成本战略是银行业竞争优势的优选策略。
银行业面临10亿以上的储蓄或存款客户,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负债成本并没有多少压缩空间,管理成本是银行可控的唯一利润来源。
管理成本在银行业的收入中占到40~60%,不同银行的历史,管理风格,业务特色决定了管理成本的比例。
从我观察我所经历的几个行业和亲身经历来看,任何行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不会差距太大,管理效率和规模优势决定了管理成本的相对大小,也是决定竞争胜出的制胜法宝。
标新立异更多可能是外资银行进入国内市场选取的战略,个人认为不会占据主流,报告从略。
2 银行业内公司的竞争优势分析金融管制放开后的行业竞争格局预示保持总资产收益率不变,提高手续费和非利息收入、拓展中小企业业务、加快金融深化步伐是银行的不二选择。
1.零售类企业零售类业务占据行业竞争制高点可以穿越经济周期,资本金风险较小,特别是因为降低了风险权重高的贷款类业务,企业杠杆可以做大,零售类银行以招商银行为代表。
但是零售型银行在人力资源上的投入较大,管理效率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以招商银行为例,2009年人均运用净资产230万元/人,人均创收120万元/人,人均创利45万元/人。
2.傍大款批发型企业傍大款批发型企业依靠大企业的规模贷款优势在金融管制和金融脱媒进程初期具有显著的管理优势。
傍大款批发型企业包含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和工商银行(不全)。
浦发银行是傍大款批发型企业中贷款规模效率最高的银行之一。
以浦发银行2009年为例,2009年人均运用净资产310万元/人,人均创收168万元/人,人均创利60万元/人。
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进程中傍大款批发型企业将丧失人均效率优势。
傍大款批发型企业的风险在于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脱媒进程和公司转型的速度如何赛跑。
3.中小企业批发型企业中小企业批发型银行(如城商行)占据中小型企业贷款的有利据点,在未来的金融格局竞争中容易取得先发优势。
以宁波银行为例,2009年人均运用净资产285万元/人,人均创收122万元/人,人均创利39万元/人。
民生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宁波银行工商银行2008 2009 2008 2009 2008 20092008 20092008 2009人均运用净资产(万元)275 338 215 230 235 310 312 285 160 174人均创收(万176 161 148 120 195 168 120 122 80 80 元)人均创利(万40 46 56 45 69 60 50 39 29 33元)未来10年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将持续改变行业内各个公司的竞争优势地位和行业盈利,并显著降低目前的ROE整体水平。
傍大款批发型企业群体中,浦发银行将凭借高贷款规模效益,获得最高的人均运用净资产,人均创收,人均创利。
工商银行,2009年人均运用净资产174万元/人,人均创收80万元/人,人均创利33万元/人。
这种人均管理效率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力成本上升环境中将面临利率定价的极大困难,ROE水平将处于下降通道中。
国有大型银行ROE下降到10~15%水平将可能封杀存款利率的上升空间。
现阶段各个银行在贷款服务对象、结构和区域市场的不同,造成了人均运用净资产、人均创收、人均创利的不同,所以本报告衡量管理效率的另一个指标还指向人力绩效,即每人每元投入的股东回报。
经过分析,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宁波银行和工商银行人力绩效因子分别为:民生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宁波银行工商银行2007 1.07 1.87 1.13 2.63 1.48 2008 0.99 1.86 1.50 2.42 2.08 2009 1.32 1.43 1.67 1.53 2.12 2010H11.54 1.94 1.742.4 2.74 浦发银行三年人力稳步增长,显示人力资源和效益同步提升;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下,人力绩效是否转向下滑,需要进一步观察;对比人均资产应用、人均创收和人力绩效,说明浦发银行员工工资和福利太高影响股东回报,若没有进一步改进,浦发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中将会败北;工商银行09,10年具有较高的人力绩效,其原因在于它们有较高的贷款规模效益;工商银行三线四线城市员工人力成本较低抬高人力绩效。
在利率市场化和人力成本普遍上升条件下维持目前的绩效值得商榷。
2010年上半年公司员工数量小幅下降,主营业务增长,公司应对将来的利率市场化有比较好的基础;民生银行三年快速增长的员工数量并没有带来效益同步显著提升,与员工高工资一起大幅降低人力绩效,显示人力资源规划和管理绩效有较大改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