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整理doc资料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整理doc资料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整理[键入公司名称][键入文档标题] [键入文档副标题]目录第一章导论 (3)✧区域 (3)✧区域经济学 (3)✧区域开发 (3)✧区位 (3)✧区位论 (3)✧区位主体 (3)✧区位因子 (3)✧区位条件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4)✧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4)✧区域经济学的相关区位理论 (4)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 (6)✧自然资源 (6)✧人力资源 (6)✧人力资本 (6)✧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6)✧区域资源优势度评价方法 (6)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 (7)✧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 (7)✧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7)✧均衡增长的相关理论 (7)✧不平衡增长(赫希曼) (8)✧增长极(佩鲁)理论 (8)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9)✧区域经济发展 (9)✧区域主导产业 (9)✧三个连锁反应 (9)✧发展阶段理论 (9)✧产业间结构的演变规律 (11)✧配第克拉克定律 (11)✧库兹涅茨法则 (11)✧制造业内部的三个变化规律 (11)✧区域主导产业及其选择标准 (11)第五章区域产业布局 (12)✧产业布局指向 (12)✧新产业区 (12)✧产业布局的选择标准与影响因素布局机制 (12)第六章区域贸易与区域经济合作 (13)✧区域贸易 (13)✧区域经济合作 (13)✧区域创新 (14)✧绝对优势理论 (14)✧比较优势理论 (14)✧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14)✧出口剩余理论 (14)✧区域贸易的内涵与特点 (14)✧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 (14)✧创新与国家创新 (14)✧区域创新 (16)第八章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 (16)✧城市化的概念、内涵 (16)✧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指标 (17)✧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一般分析) (17)✧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机制 (17)✧第三产业的接续动力(应该就是上个问题的第三个小部分) (18)✧城市化发展规律 (18)✧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 (18)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18)✧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观点 (18)✧中心地理论中三种模式的适合条件 (19)✧城镇体系概念 (19)✧城镇体系的特点 (19)✧城镇体系的分布类型 (19)第十章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 (21)✧辨析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的概念、基本内容 (21)✧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21)第十一章区域空间结构 (22)✧区域空间结构 (22)✧核心与外围区的概念与相互关系、测度方法与划定标准 (22)✧核心与外围理论 (22)第一章导论✧区域(1)泛指:特定地理空间范围,其含义与“地域”、“地区”相近;(2)区域经济学中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区域经济学(1)狭义: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与区际关系的科学;(2)广义: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补充:世界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有别于狭义或传统的区域经济学。

✧区域开发定义: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过程。

特点:(1)有明确的开发主体(政府和企业)和客体(多指未被利用的资源)(2)时效性与空间性(3)综合性(4)约束性✧区位区位不同于位置,既有区,也有位,还有被设计的内涵。

区位的主要涵义是事物活动的地理空间,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或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论区位论:是关于区位的理论。

根据对区位的界定,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空间选择及分布规律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主体区位主体:在人类活动中,有政治活动、社会和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像这样的人类活动内容或实体称之为区位主体,即区位中占有其场所或空间的事物。

✧区位因子又称区位因素,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称“区位因子”(standortsfaktor);哈特向与格林哈特称“区位因素”(location factors);艾萨德称之为“区位力量”(locational forces)。

(1)最早提出区位因子概念的是韦伯,将区位因子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2)分类:非经济因子和经济因子。

经济因子又包括收入因子和成本因子(运费因子和非运费因子)。

✧区位条件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区位条件是区位所持有(特有)的属性与条件。

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也随之不同。

选择农业区位时:区位条件是光热与温度、土壤、劳动力、交通及市场条件;选择工业区位时:区位条件一般来说是劳动力、资本、原材料、能源、运输、市场条件。

但是,由于交通和制造技术的发展,原料、能源、运输条件等地位相对下降,劳动力尤其是高技能劳动力、地区智力支持程度、市场条件等地位大大提高。

根据对区位选择的影响程度分为主要和次要区位条件。

例如:选择工业区位时,米勒将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市场作为主要区位条件,而将用水、研究开发、经营、税制、自然条件等其它要素归为次要区位条件。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2.区际经济关系及其协调机制3.区域经济政策内容、实施及评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动态2.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3.区际经济关系4.区域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5.城镇体系与区域空间结构6.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一)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二)区际经济关系理论(三)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区域经济学的相关区位理论●古典区位论☐冯·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假设前提:(1)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孤立于世界之外,四周为荒地的孤立国,其中心有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是唯一的,必须供应全境一切工业产品,而城市的食品供应则完全依赖四周的土地;(2)孤立国内各地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3)孤立国内各地交通条件完全一致,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马车,运费同运输距离成正比;(4)农业生产以取得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农产品价格、劳动者工资和利息固定不变。

基本命题:(1)市场上单位农产品销售价格决定销售产品的种类和土地经营方式,运费是决定产品成本的重要因素,易于运输且运输成本占比较小的产品适宜远距离种植。

(2)单位产品的利润与三个变量有关:P=V-(E+T)其中:P—利润;V—价格;E—生产成本;T—运费结论:距中心城市的距离增加,利润水平就相应减少。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前提条件:工业企业布局存在指向性。

其区位影响因素:运费、劳动费、聚集因素。

运输指向型产业的区位选择:原料指数:MI=生产中耗用的地方原料重量制成品重量MI >1,原料地指向;MI<1,消费地指向;MI=1,灵活布局。

劳动力指向型产业的区位选择:劳动地指数:LI=劳动费制成品价值劳动费指数越大,则通过节约劳动费来降低生产成本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要考虑运费和劳动费的增减绝对值大小)。

集聚因素与产业区位选择:聚集效益——集聚引起的效益增加额大于集聚引起的成本增加额。

☐胡佛的运输区位论(1)运输成本构成:线路运营费用+站场费用(2)终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产业或企业布局于运输线路的终点要优于中间任何一个地点(可以节省一次或几次站场费用)●现代区位论☐市场区位论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主要观点: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即在考虑生产成本与运费的同时,还须考虑到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的结构安排,以获得最大市场份额。

如谢费尔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费特的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帕兰德的市场竞争区位理论、罗斯特朗的盈利边界理论和吉的自由进入理论等。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的市场均衡点公式:☐中心地理论1933年,克里斯塔勒(Christaller)研究了德国南部城市、乡村集镇及其与四周的农村服务区之间的空间结构特征,出版《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构建路径:1.假设研究地区为均质平原,资源、人口和购买力均匀分布,各地交通条件完全一致;2.确定个别经济活动的市场半径;3.引进空间组合概念,形成一个多中心商业网络;4.将各种经济活动的聚集地(中心地)纳入一个多中心网络的等级序列中。

基本观点: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等级或规模不同的城镇-“中心地”,等级越低,数量越多,规模越小;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地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层次或种类的服务;4.同一等级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K=3(市场最优原则),4(交通最优原则),7(行政最优原则)。

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自然资源1.定义:人在自然介质中可以认识、可以萃取、可以利用的一切要素及其集合体,包含这些要素互相作用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只要它们在生命建造、生命维系、生命延续中不可缺少;只要它们在经济系统中构成必需的“投入”并产生积极效益;只要它们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带来合理的福祉、愉悦和文明,即称之为自然资源。

2.特点:稀缺性和区域性3.价值:财富的物质基础✧人力资源1.人力资源: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人口总体中所拥有的劳动(能)力总和。

2.特点:生物性、能动性、时效性、智力性、再生性、社会性。

✧人力资本1.人力资本:通过教育、培训、卫生保健和迁移等方式,后天形成的、体现于劳动者身上并能带来未来收益的、非物质形态的资本。

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2.经济意义:不可或缺的、能动的经济要素,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人力资源(劳动力)以斯密、李嘉图和马尔萨斯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储蓄与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是由一定的分配形式、利润率、工资率和储蓄偏好或节俭的美德决定的。

劳动是仅需少量知识和技能的同质化的投入要素,对人的投资属于消费行为。

不承认人力资本的概念,认为人力资本的称呼有损人格。

●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中的人力资本资本积累和劳动力投入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增长之外所导致的产出增加归结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水平是外生的,人力资本或劳动力的异质性作用已被意识到,但将人力资本或劳动力质量的提高所产生的作用归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中。

●新增长理论中的人力资本雅各布、舒尔茨和贝克尔等从教育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生产率或生产力提升视角,针对个人与家庭劳动时间的分配及投资、美国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现象分析后认为,人力资本是通过“知识效应”与“非知识效应”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经济增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