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我的主页好友消息站内消息:无新消息提醒互动请求:无新消息提醒系统通知:1条新vickie_i|装扮|设置|退出爱你不是浑闲事孤独的重量~~~~~~~~~~~~~~~~~~~~~~~昨天的我不是今天的我,今天的我不是明天的我,我是我,我又不是我......~~~~~~~~~~~~~~~只要“在”,便有资格“在手”。
~~~~~~~~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开心足矣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好友查看文章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问题——马克思博士论文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比较2007年09月22日星期六14:14【原文出处】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原刊期号】199404摘要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哲学上的一对重要范畴,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都有论述,但完整的唯物辩证法观点的确立主要见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论述比较的目的,是为了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一些过程,并获取一些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必然性;偶然性;唯物辩证法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中的两种不同趋势。
所谓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
偶然性则与之相反,是指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摇摆、偏离,是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统一首先表现在两者总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没有纯粹的偶然性,也没有纯粹的必然性。
其次表现在两者能够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两者在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事物发展的原因是复杂而非单一的,往往是内部和外部、主要的和次要的等多种原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
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主要原因,而偶然性则产生于事物外部的次要原因。
因此,前者在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后者一般只居于从属的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对于这对范畴,马克思在博士论文、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都作了论述。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论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写作于1839年初至1841年3月,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一节写作于1878年7月至1883年3月。
我们通过比较,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偶然性和必然性及其关系的论述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
造成这种现象是有其主客观原因的。
结论上有相同点是由于他们都以黑格尔的辩证法为基础。
结论上的差异性,主要是由于两者写作时间跨度达40余年,各自的自然科学发展背景差异巨大。
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时,近代自然科学还没有形成,他只能以逻辑、思辨甚至猜测臆想来论述这对范畴,加之他当时属于唯心主义的青年黑格尔派,因此,在他的论文中带有唯心主义的辩证自然观势所难免。
而恩格斯论述这对范畴时,近代自然科学已经形成,特别是有了三大新发现,即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后者成为他论点的直接论据。
他曾说过,达尔文在其划时代的著作中,是从最广泛的存在着的偶然性基础出发的。
所谓划时代的著作是指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
另外,恩格斯当时已能读到1866年出版的《植物杂交试验》一书,该书作者孟德尔从豌豆杂交试验中发现了生物遗传规律。
这样,恩格斯阐述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就有了重要而又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对必然性与偶然性及其关系就不难给出正确的结论。
诚然,马克思主义形成后,在偶然性与必然性及其关系问题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所以,我们比较马克思博士论文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对这对范畴论述的根本目的,并非要找出其观点的差异,更不是要找出两者的对立,而是要从中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过程的一些轨迹,从中得到某些有益的启示。
一、马克思博士论文对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的论述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通过详细分析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阐发了自己在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上的辩证观。
德谟克里特是古希腊自然哲学中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原子论的创始人。
他认为“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别的说法都只是意见。
”[(1)]在认识论上,他是一个怀疑论者,他相信没有任何东西是从无中产生的,也没有任何存在着的东西会化为乌有;原子在大小和数量上都是无限的,是坚固而不可毁坏的;一切物质的变化都仅仅是各个部分的集合或分离,没有偶然发生的事物,一切事物都有其原因,而且是由原因必然地产生出来的,“这必然性就是命运、法律、天意和世界的创造者。
”[(2)]在原子论中这必然性就是原子的直线下落和原子间的抗击和旋涡。
伊壁鸠鲁在认识论上是一个独断论者,认为只有感性知觉才是真理的准绳。
他继承了德谟克里特的自然观,但作了某些改变,其中最主要的是声言:“我们不要设想原子有各种各样的大小”[(3)]。
断言原子不是垂直地而是稍许偏离直线而降落,提出所谓的“原子偏斜”理论,因此造成了与德谟克里特学说的差别。
他所说的偏斜运动就是偶然性的表现,他说:“有些人所认为是万物之统治者的那个必然性,是不存在的,勿宁是,有些事物是偶然的,另一些事物视我们的任意为转移。
”[(4)]从此可见,德谟克里特和伊壁鸠鲁在必然性和偶然性问题上有着根本的分歧。
马克思在论文中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论述。
从中我们可归纳出他的以下观点:(一)偶然性和必然性都是客观存在的,偶然性没有原因。
德谟克里特认为一切事物的产生皆有原因,万物形成的根源是必然原因所使然,人们虚构出偶然性这个“假象”,是为了掩盖自己的无知,“须知理智按其本性来说就是反对偶然的”,“偶然性--这个理性最凶恶的敌人”[(5)]。
马克思批评了德谟克里特否定偶然性存在的决定论或预定论,赞同伊壁鸠鲁反对绝对必然性的观点,认为必然性决非现实世界的唯一存在形式与生成形式,肯定偶然性也是一种可能的存在与生成形式。
在原子领域中表现为偏斜运动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它超出决定论,因而认定这种具有偏斜的规定性的原因“显然是毫无意义的。
”[(6)]他认为原子偏斜运动证明了偶然性的存在,并打破了自然界的因果锁链,使人们在生活中挣脱了命定论的束缚,获得意志的自由。
他同时赞同伊壁鸠鲁“偶然性只是一种具有可能性价值的现实性”的观点[(7)],指出科学应该承认偶然性并研究其规律性,从而排除了将偶然性视为科学的敌人的错误观点。
(二)偶然性是万物形成的根源,是世界创造性和多样性的源泉。
按照亚里斯多德的传统希腊哲学观点,天体是永恒、不朽、永远按同一方式进行运行的。
而伊壁鸠鲁直接与此观点相对立,他反对天体系统的永恒规律和理性,认为“天体就是成为现实的原子。
”[(8)]正是由于原子有偏斜运动,而导致“在原子之间就产生了复合、结合和凝聚,而结果就形成了世界、世界的一切部分和世界所包含的一切东西。
”[(9)]马克思说:“卢克莱修说得很对,如果原子不偏斜,就不会有原子的反击,也就不会有原子的遇合,并且将永远不会有世界创造出来。
”[(10)]偏斜运动是根本的,它表述了“原子的真实的灵魂”[(11)]。
偶然性是自然界创造性和多样性的重要源泉。
伊壁鸠鲁认为偏斜运动(偶然性)根源于原子自身的本质矛盾之中,是自发的自然运动,这亦为马克思所认同。
(三)必然性与偶然性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正如黑格尔所说的,伊壁鸠鲁的哲学总的说来是肤浅的。
马克思更深入地思考了伊壁鸠鲁的基本原理,并娴熟地运用辩证法加以阐释,得出更明确的结论。
他考察了从原子的偏斜运动所直接产生出来的结论,指出“这种偏离所包含的,即原子对于他物一切关系的否定,必须予以实现,必须肯定地加以设定。
”[(12)]提出原子“只是由于与直线下落运动的倾斜才互相遇合。
这与单纯地物质的分裂毫不相干”[(13)]。
在此,马克思所谓的原子是指抽象物质,即它既是其本身又是其对立物。
“因此在原子的排斥里,表现在按直线下落的原子的物质性和表现在偏斜运动中的原子的形式规定,都综合地结合起来了”。
[(14)]对于直线运动与偏斜运动这两个矛盾环节,马克思指出:伊壁鸠鲁客观化了两个环节,这两个环节虽说相互矛盾,但却都包含在原子的概念之中。
[(15)]这说明原子的直线运动之中包含了偏斜运动,即必然性之中包含了偶然性。
反之亦然。
必然性与偶然性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对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的论述在“偶然性和必然性”一节中,恩格斯批判了当时形而上学的两种观点,其一是把必然性和偶然性当作永远互相排斥的两个规定,即将二者看成是根本对立和互不相容的特性。
持这种观点的人,肯定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客观存在,并认为事物的发展过程存在着纯粹的偶然和纯粹的必然。
恩格斯对此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后指出,如果承认有纯粹的偶然性事件,其发生规律就不可能为人们所知,必然导致荒唐地归因于上帝。
其二是机械决定论,就是要从根本上否认偶然性的客观存在,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必然性的法则所决定的。
持此观点的人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以必然性排斥偶然性,认为所谓偶然性是由于人们还不知道事物发生的原因,一旦知道了原因就不是偶然的了。
对此,黑格尔在其《逻辑学》中就作过分析与批判。
他认为,每一件事物虽然都有原因,但有原因有根据并不就等于都是必然的,只要根据在别物之中即在外部的就是偶然的。
恩格斯进一步发挥黑格尔的辩证思想,批判了机械决定论的错误观点,指出不恰当地抬高必然性,实际上等于“把必然性降低为仅仅是偶然性的产物。
”[(16)]就必然导致一切皆是偶然发生的错误结论,因而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已无任何规律可言,这就难免陷入宿命论的巢臼。
恩格斯在批判上述两种错误观点的同时,还充分论述了这些观点对于科学发展的极大危害性。
同样,我们也可以容易地从他的论述中归纳出他对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的如下观点:(一)必然性和偶然性都是客观存在的。
恩格斯批判第一种形而上学观点,并不是要否定必然性或偶然性的客观存在,而是在于反对将两者孤立起来。
如果看不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将导致过于强调必然性,最终又会将其降低为偶然性。
形而上学的第二种观点,企图以完全否认偶然性来解决偶然性的问题,终将导致一切都是上帝安排,一切都会必然地发生的荒唐结论。
可见这两种形而上学观点都是不足取的,正确的观点应该是:在承认必然性的同时承认偶然性的存在。
虽然两者的关系具有对立的一面,但不可能是永远排斥的,而是既对立又统一。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总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脱离对方而存在。
恩格斯在文中引出了黑格尔《逻辑学》中一个前所未闻的命题:“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根据,而且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它也就没有根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