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探析

关于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探析

万方数据关于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探析作者:刘强, 郭卿, 孙宝林作者单位:山东警察学院治安系刊名:科技信息(学术版)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8,(1)被引用次数:0次1.周征浅析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期刊论文]-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6(04)2.候会霞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必要性 20063.刘珊试论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必要性4.孔徙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必要性 2003(10)5.李宏峰对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相关规定的思考[期刊论文]-嘉兴学院学报 2007(05)1.期刊论文周征.ZHOU Zheng浅析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8(4)就是否应当适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从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的实际情况看,我国不应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其次,采取此做法并不能起到很好成效;再次,如果单纯以这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也可以说是成人社会在推卸应负的责任.因此,我们不应丧失对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挽救的信心,不宜降低刑事责任年龄.2.学位论文李志强当前农村犯罪低龄化问题研究——以河北省农村的部分个案为例2009目前在我国农村的广大地区,犯罪低龄化现象尤为突出。

这些未成年人还未懂得孝敬父母,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就因为各种危害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偏离了人生的正确航道,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这种现象的频频出现,固然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精神生活危机的加深有关,同时也与中国社会的某种特殊性,如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的农村经济和教育落后,大多数农村青年就业前景渺茫,农村家庭结构的缺失,网络媒体的各种负面影响,功利性和拜金主义价值观的渗透等相关。

总之,研究当前我国农村的犯罪低龄化问题,既要考虑世界范围内未成年人犯罪的普遍规律,又要紧密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特别是当前中国农村的具体实际,准确把握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内在根源,找到教育和挽救未成年犯罪者的有效对策。

<br> 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br> 第一部分是犯罪和农村犯罪问题研究的学理依据。

文中界定了犯罪的内涵、类型、特征,然后考察当前我国农村犯罪的现状和特点,以及农村犯罪低龄化趋势所带来的种种危害,以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犯罪低龄化的关注和思考。

<br> 第二部分分析当前农村犯罪低龄化趋势的主要成因。

本文认为,目前农村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培养主要涉及四个方面:首先是家庭教育和监护职责的缺位与不适;其次是学校应试教育的乏力与盲区;再次是不良媒体文化的诱惑与教唆;最后是功利性价值观的渲染与渗透。

<br> 第三部分结合前面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农村犯罪低龄化趋势的基本对策。

主要有更新家庭教育理念,切实发挥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和监管职责;改革农村学校教育模式,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型;坚持刑罚与教育并重原则,提升青少年的知法守法意识;贴近农村生活实际,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以及净化网络媒体空间,优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等。

<br> 本文最后认为,未成年人既是未来新农村的建设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他们的身体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如何,不仅事关心新农村的和谐与稳定,关系到新农村各项建设事业的成败得失,也将最终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实现。

我们相信,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对策是同时产生的。

只要我们密切关注农村犯罪低龄化趋势,深入探究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对策,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在解决和预防农村未成年人犯罪,构建预防和化解犯罪的防御体系,促进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方面,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3.期刊论文王志远.古瑞华.WANG Zhi-yuan.GU Rui-hua未成年人非刑处遇的司法化-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1)近年来少年犯罪不断低龄化,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和完善非刑处遇措施两种应对方案.但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有违未成年司法改革的轻缓化政策指向,非刑处遇体系的立法构建远水难解近渴,现实而紧迫的应对措施应当是实现非刑处遇的司法化.4.期刊论文冯霞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引入和解制度探析-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7,22(6)一、未成年人案件中引入刑事和解的法律依据及实证分析(一)在未成年人案件中引入刑事和解制度的必要性未成年人犯罪增加和犯罪低龄化问题是当前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突出问题,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已引起各国的重视.如何针对未成年人心理生理及思维阅历等特点,采取有别于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方式,实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目的,已成为各国法律理论与实践部门广泛研究的课题.5.期刊论文钟俊.林晓梅.ZHONG Jun.LIN Xiao-mei论犯罪低龄化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改革-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2(2)追溯中国古代刑事责任年龄的立法沿革,研究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刑事责任年龄的阶段划分,对于更好地改革完善我国刑事责任年龄制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当前,针对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趋势,适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既十分必要,又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对策.6.期刊论文封其学论我国起刑年龄的降低-法制与社会2010(14)犯罪低龄化是全球性的严重社会问题.如何有效地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争对目前我国未成年人发育提前,对行为的辨别和控制能力增强,依靠社会的再教育很难达到预防和控制作用.本文认为起刑年龄不再适应国情的需要,有降低的必要.7.学位论文王文未成年人犯罪预防问题实证研究2008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共同性社会问题,它与吸毒贩毒、环境污染并列世界三大公害。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这一问题的日益严重,世界各国都将应对这一严峻挑战作为基本国策和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也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研究。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直居高不下,未成年罪犯数量大幅上升,未成年罪犯占罪犯总体的比例不断增长。

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以下特点:犯罪低龄化;犯罪升级,严重暴力犯罪不断增长;团伙犯罪现象严重;少女犯罪增长迅速的特点。

本文从实证角度,由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入手,结合现实案例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内部原因,即个人原因;二是外部原因。

外部原因又可分为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社会原因。

为了有效减少和遏止未成年人犯罪高发的势头,本文研究了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及预防对策,借鉴其先进经验。

根据我国的国情,笔者提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首先要完善立法及司法制度,此外要重点做好家庭预防、学校预防和社会预防。

8.期刊论文张建军.Zhang Jian-jun我国刑事责任年龄之检视-政法学刊2007,24(4)刑事责任年龄在中外刑事立法中均有明文规定,由于各国的刑事政策和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不同,故刑事责任的起始年龄也有较大差异.我国刑法规定该年龄的起点为14周岁,为了适应犯罪低龄化及未成年人身心发育成熟提前等客观形势,有必要将该年龄适当下调至13周岁.9.期刊论文甘霖.GAN Lin广西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与治理对策-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15(4)广西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形势严峻,体现在犯罪率急剧上升、团伙犯罪问题突出、犯罪类型多元化、犯罪低龄化等未成年人犯罪特点上.犯罪原因主要有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家庭环境消极因素影响、学校教育失误及不良文化影响等.未成年人犯罪有个人的原因,但社会原因更多,故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对策应为综合治理.10.学位论文吴晓萍论我国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划分2008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刑法规定的自然人对自己危害社会的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所必须达到的年龄。

作为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主体要件之一,刑事责任的起刑年龄如果定得过高,会放纵犯罪,背离刑法的初衷;反之,若定得过低,则可能出现打击面过宽的情况,也不符合刑罚的目的。

世界各国刑法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对刑事责任年龄加以规定,我国刑法亦不例外,在第十七条对规定了自然人承担刑事责任的不同年龄阶段。

按照这一规定,我国对自然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似乎已经作了较为明确的划分,并在刑法上基本建立了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雏形,但仔细推敲起来,其中仍有不少问题,由此引来了不绝的争议。

一方面,我国刑法典自1997年修订施行至今已经有十个年头了,这十年中,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进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的趋势也日益加剧,占刑事犯罪的比例不仅逐年增长,而且日益严重,犯案形式和手段日趋成人化、团伙化,暴力程度不断升级,由此引发了应否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下限的激烈争论;另一方面,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中的八种犯罪应是罪名抑或是相关的犯罪行为?有没有必要在这一款中增加其他严重犯罪?理论界对此一直争论不休。

即使是在2002年8月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的一个法律解释--《关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承担刑事责任范围问题的答复意见》中已经明确“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八种犯罪,是指具体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罪名……”之后,这种争论不仅没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甚至争论的范围扩大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是否有权进行解释”这个问题上。

此外,刑法学界和司法界关于是否有必要专门针对老年人犯罪确定刑事责任年龄的上限问题也展开了一番讨论,越来越多的人撰文指出:“我国刑法中应当明文规定刑事责任年龄的上限”,甚至有人明确提出了这个刑事责任的年龄上限,如“我国应将年满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规定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等。

本文试图从法律规定的沿革、立法价值、社会现实等角度来考察我国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划分。

因为刑法中有关刑事责任年龄的制度设计,不仅反映了立法者对自然人承担刑事责任的一种立法价值理念,还直接关系到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遏制与预防,对老年人犯罪的制裁与宽宥。

希望通过此次研究能对我国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缺陷与不足进行一定程度的检讨,对这一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本文链接:/Periodical_kjxx-xsb200801032.aspx授权使用:南阳师范学院(nysf),授权号:dda9df2e-2113-48cb-a233-9ea100c8615f下载时间:2011年3月9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