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命册》读后感6篇----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来源:网络收集后编辑修改整理,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生命册》读后感一河南作家李佩甫的系列小说《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全部以中原文化为背景,构建了深厚、凝重的历史厚实感。
昨天,读完了《生命册》,给我的感觉是那么熟悉的乡土气息,通过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发展轨迹得以展现。
或者说,小人物的描写充满了乡土气息,也可以说乡土气息弥漫了人物的奋斗全程。
小说中的“我”吴志鹏是“一粒种子”,把自己移栽进了城市;"我"是一个楔子,强行嵌进城市的柳木楔子,虽然满身是芽儿,却不知能不能在水泥地上扎下根来。
......要想在城市里生活,你必须拥有三要素:身份、单位、关系。
要不就是一个漂泊者。
可是,一个来自于乡村的大学老师在追求正常理想的过程中,却被自己的背景和关系所拖累,不得不逃离,成为一个“北漂”。
北漂中挖得了人生第一桶金,又南下创业,从最初的要拥有一万元的目标,到最后拥有百万、千万,甚至对亿元也不满意了,在追求中渐渐沦为精神的迷茫者。
那些没有走出乡村的小人物,命运更是不堪!老姑夫蔡国寅是一个身历战功的英雄,却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跌入了无休止的家庭战争,他虽然身为村支书,为村人做了不少好事,却不被自己的老婆和女儿理解,最后惨死在老屋;能工巧匠梁五方曾经多么春风得意,后来在运动中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后半生成为一个上访者,一个流浪者;虫嫂身小力薄,但她坚韧地活着,为丈夫、为孩子,她不惜贱踏人格,以"偷"养家;春才下河坡----去球,这句话隐含着一个悲剧故事。
性格内向、羞涩的巧手青年春才在性朦胧期,不堪众妇女的调侃戏谑,又无人诉说无法排解,竟“自宫”残害了自己的一生;杜秋月因作风问题被下放到农村改造,他满腹才华却活得那样卑微,最终虽被平反却始终没有摆脱乡村老婆还不得不依靠她,可见精神上何等痛苦;蔡苇香从“脚屋”做起,发迹后摇身一变为蔡思凡女士,可她也难以为自己正名......善良朴实的乡亲们呢,你们辛勤善良,却又愚蠢可笑,你们的唾沫淹死了罪恶,你们的闲言逼死了善良,你们的感情喧泄盲目顺从打死了正义的才华呀!可谁能怪你们呢?你们的知识境界、生活阅历、价值观念束缚了你们的思想,绑架了你们的行为......这些人物的命运是悲剧性的,是历史的局限性造成的。
“骆驼”与吴志鹏是现代知识分子,他们的命运却也是悲剧性的。
“骆驼”硕士毕业,身残志坚,智力超群,嗅觉敏锐,当他通过个人奋斗终于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之后,却没能及时收手,最终被迫跳楼身亡。
这是现实社会的残酷和无奈造成的,当然,个人无止境的欲望也是导致悲剧命运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怀念家乡的牛毛细雨。
我怀念家乡夜半的狗咬声。
我怀念藏在平原夜色里的咳嗽声或是问候语。
我怀念蛐蛐的叫声。
我怀念倒沫的老牛。
我怀念冬日里失落在黄土路上的老牛蹄印。
我怀念静静的场院和一个一个的谷草垛。
我怀念钉在黄泥墙上的木橛儿。
我怀念那种简易的、有着四条木腿儿的小凳。
我怀念门搭的声音。
我甚至于怀念家乡那种有风的日子。
......我知道,我是有背景的人,我身后有人!----这些语句,意味深长!是的,“我”的背景,就是我成长的乡村,乡村的人,乡村的土地,乡村的风俗,乡村的观念;“我”身后的人,就是“我”的关系,是我终生不能“负”不敢“负”的乡间恩人!《生命册》读后感二作品是第一人称叙事,以“我”的回忆、经历结构全篇,回望乡村及其历史,穿梭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在书写几十年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过程中,展示出中国城乡生活的形形色色,和农民的性格和命运,将自我对精神家园、人生意义的热切寻找,与社会现实历史、文化的思考交融在一起,视野开阔,意味深长,既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也有浓郁的抒情性。
焦虑的心灵,破碎的土地上,我们看到了“心险于山川”的“众人”心态,也看得了政治运动、权力像马车碾过泥土一样,将个人压得粉碎。
《生命册》中的每个人物几乎都是残缺的,或是精神的残缺,或是生理的残缺。
骆驼身有残疾,虫嫂是身体上的侏儒,春才因身体苦闷而自宫,这都是身体的残缺。
“我”(吴志鹏,小说的叙述人,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出生不久就失去了父母,蔡国寅(老姑父)的执意而行,蔡苇香的叛逆,骆驼膨胀的个人野心,梁五方的倔强傲气,梅村的过于理想化,春才的腼腆,杜秋月的“罪过”,范家福、夏小羽的爱情伤痕,都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制约了他们的一生。
文中的主人公“我”是一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从乡村走进大学而成了城市人。
因为恩重如山的老姑父和乡亲们不断托“我”找关系办事而不堪重负,于是就逃离省城到北京和上海,一路走来,其身份也从大学教师先后转变为“北漂”枪手、股票市场上的操盘手和一家上市公司的负责人。
漫漫人生路,风狂雨骤,荆棘丛生,曲折而坎坷。
“我”是一个冷静、深刻、内敛、节制、不偏执、不轻狂,有着内省特点和维护知识分子尊严的人物,所以至始至终都在默默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在他身焦虑的心灵,破碎的土地时候,是老姑父的教导让他从容镇定,这使他对家乡常常怀有一种感恩图报的心理,可是,他又把家乡当做是一个包袱、累赘。
家乡人总是让他办一些他力不能及的事情,老姑父的电话铃声不断响起,老姑父的纸条不断传到他的手中。
他离开大学下海经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躲避家乡人的纠缠,躲避老姑父的电话铃声。
可是,同时,他又产生一种愧疚的心理,一种有形无形的道德压力。
不能不说,这里寄予着李佩甫对乡土社会的理性思考。
泛伦理主义的宗法乡土社会,那无所不在的伦理温情既给人以巨大的温情、力量,也是人的成长的陷阱、重负。
即使最后他回到了故乡,也并没有对故乡做些什么。
报答家乡父老的养育恩情,这种传统伦理也并没有真的实现。
当蔡苇香让他投资的时候,他也只是说要想一想而已。
因而,在传统伦理的层面上,吴志鹏的性格让人感到一丝虚伪。
其次,他对故乡的思念超出了空间上的故乡和伦理意义上的家乡,最终变成了一种对人生意义或价值的追寻。
当昊志鹏成为腰缠万贯的吴总经理以后,却感到若有所失,他不仅无法找回自己失去的爱情,也无法让自己内心变得更充实。
他感到“心荒”“`荒'不是慌,是`空'。
但`空'是空,却`空'得没有缝隙。
满大街都是荡荡的人流,这是说不清楚的一种感觉。
是呀,大街上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可这一切都与你没有任何关系。
走过一条条繁华热闹、挂满中文招牌,并书写着英语字码的大街,走过一处处映着玻璃幕墙的高楼大厦,走过一个个盛开着鲜花的花坛,你看不到一张熟脸,也看不到祥和之气〔,几乎所有的头都是往前冲的,没有人愿意停下来,也没有人愿意回头看一看。
连街边上的树,每一棵树,都是陌生的。
它不知从何处移栽这里,陌然地立着,似与你一样,跟这个城市也没有任何关系。
我们都是过客,只是一个过客。
仅此。
有时候,我会停下来,默默地站在人群中,看一看周围,听一听市声......可我听来听去,还是荒。
越是人多的地方,越荒。
” “一片干了的、四处漂泊的树叶,还能不能再回到树上”骆驼是个才子,有领袖气质,因为“作风问题”被免职,被逼下海,会同几条“杂鱼”来到北京,做枪手,写通俗小说,被书商坑骗,后和“我”一起讨回的 10 万元成为第一桶原始积累资本金。
随后炒股,收购药厂,用不法手段借壳上市。
赚到了一千万,想赚一个亿,后来的目标是赚十个亿。
骆驼赚钱的野心越来越膨胀,做事越来越胆大妄为,发财后有严重的忧郁症,最终因为案发跳楼自杀。
小说总结说,“骆驼犯的错误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犯的”。
骆驼的失败是一个时代的病症,那种依仗金钱的魔力为所欲为的野心膨胀是骆驼自我毁灭的根本原因。
梁五方这一形象更为深刻。
他是无梁村的能工巧匠,他聪明能干,是乡村社会中天然生长出来的强悍的个性主义者,正因为这种据傲的个性--无梁村所谓的“各色”,就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
他几十年反复上访以至于成为“上访专业户”,变成滚刀肉式的性格。
、他在无梁村盖大会堂的时候,以“龙麒麟”显示出其聪颖过人的才干,但这却冒犯了行业的传统规则,他发家致富,令无梁村所有的人羡慕、眼红,这又使他冒犯了众怒,当他在运动中被划为“新富农”的时候,人们对他的仇恨如洪水猛兽一样发泄出来。
他被人群淹没,被村人“过箩”场面实在是惊心动魄“`呜'一下几百人一齐涌上去,就像是筛粮食一样,把梁五方当做一个混在麦粒中的`石子',在人群中你推过来,我操过去......在平原的乡村,这叫`过箩'。
在`过箩'时,被箩者就像是在簸箕上蹦趾的跳蚤,又像是立在浮萍上滚来滚去的一粒水珠,一时倒向东,一时倒向西,人完全失去了自控能力,只有不停地起了伏,伏了又起......紧接着,像雨点一样的唾沫吐在他的脸上,像咫风一样的巴掌扇在他的脸上,可他什么也看不清......你可以想象人们在庸常的日子里心里聚集了多少怨恨,埋藏了多少压抑特别是女人,女人需要忍耐多久才有这么一次发疯的机会”①“我看见林海家女人手里拿着用麻绳线纳了一半的鞋底子,一次次地冲上去扇五方的脸。
”②“我看见聋子家媳妇手里一闪一闪地亮,开初我没看清,后来趴在地上才发现,她袖子里竞揣着一把上鞋用的锥子他在人群里涌动着,潮水一般地进退,每一次涌到前边时,她手里的锥子尖就亮一下。
”③“我看见麦勒家老婆一手在上,一手在下,在上的那只手只是应付着去推,下边那只手是偷着掐和拧。
她一次次第暗地里伸手去掐,是揪着了肉转圈掐......”④在梁五方倒在地上的时候,“他的二哥五升偷偷地从袖筒里掏出了一个驴粪蛋,塞了他一嘴驴粪。
”⑤这种景象不能不让人想起鲁迅对庸众一看客心态的锐利抨击“暴君治下的臣民,大抵比暴君更暴暴君的暴政,时常还不能膺足暴君治下的臣民的欲望。
”⑥、虫嫂可以看作是《黑蜻蜓》中二姐的性格延伸和变化。
虫嫂是一个侏儒,无梁村人既同情她又将他当做可以任意羞辱的异类,她在无梁村的处境近似于孔乙己在鲁镇的处境。
在普遍饥饿的年代,她学会了偷,他高超的偷窃技术使得她能够把三个孩子养大,为了吃饱她什么苦都能吃,什么耻辱都能忍受,以至于成为男人宣泄欲望的工具。
后来又进城拾荒,把三个孩子抚养成人,考上大学,然而,这三个孩子却都以她为耻二,没有一个愿意让她住进自己的家里,在她死后却都来争夺她藏在扇子把里的存折。
作品用“小虫儿窝蛋”这种“无来由,非人工的”的植物象征她的坚韧、顽强的生存意志。
这个人物,显示出李佩甫的历史批判精神,对底层者生命意志的敬畏,但是,同时也包含着沉重的命运、历史、文化的悲剧感。
坚韧、顽强固然值得赞叹,可是,这种品质似乎仅仅是由于过量的苦难才炼成的,她似乎仅仅是为了完成这种苦难生存任务才来到这个世界上来的。
生命的坚忍等于生命的苦难,这似乎暗示了世界的荒谬性。
吴春才是无梁村最英俊的青年,性格孤僻,喜欢一个人在望月潭游泳,像一条大鱼,以至于村人们把他看成是鱼托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