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工作进展情况汇报篇一:某某公司深化改革工作情况总结及深化改革规划某某公司深化改革工作情况总结及深化改革规划第一部份深化改革工作情况总结20XX年,公司以发展战略为导向,本着“统筹设计、分步实施、平稳推进”的原则,全面实施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优化供销体制机制,强化基础管理,有效增强了企业活力,提升了公司运营管控能力和管理效率。
一、系统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为建立“机构精简、责权明晰、流程简洁、协同高效”的运营管理体系,公司于20XX年3月底发布了《某某公司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系统推进公司管理体制改革。
(一)压缩管理层级,优化管理模式。
在两级机关推行大部室和大科室机构设臵理念,精简两级机关部室和科级机构。
在生产主线通过“三撤销、两设臵”,即撤销事业部(专业厂)、车间、大班(工段)设臵,以产品为主设臵专业厂,在专业厂下按大工序设臵作业区。
初步建立了“公司-专业厂(二级单位)-作业区”三级管理架构,并通过合理授权,对专业厂、二级单位实施分层、分级管理,在作业区推行以“作业长制”为核心的五制配套基层管理模式。
1.在公司机关层面,通过将公司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与政工部(团委)合并成立综合部,规划技改部与设备管理部合并成立装备部,将技术中心下属理化检测中心、质量管理部、生产安全指挥中心(经济运行部)合并成立制造部等机构合并,使公司机关部委室由12个精简为9个,减幅为25%。
(2)在下属二级单位(专业厂)层面,通过撤销各事业部建制,在生产主线设炼钢总厂、棒线材厂、扁平材厂、锻材厂、特材厂、焊管钢丝厂等6个专业厂,公司下属二级单位由20个精简为13个,减少7个,减幅达35%。
(3)在生产主线各专业厂机关统一按“3+1”模式,设臵了综合管理科、生产技术质量科、设备管理科和驻单位财务科4个管理科室,下设若干作业区。
作业区下不再设管理机构。
改革后公司下属二级单位机关科室由76个精简至42个,减少34个,减幅达44.73%。
(二)明晰管理界面、理顺管理关系。
通过将生产组织、质量管理、理化检测、仪器计量、能源管理职能集中到制造部门进行统一管理,进一步理顺生产组织关系,强化生产调度指挥和质量管控能力,突出生产线过程质量控制,提高质量问题的处理效率。
推行了以“点检定修制”为核心的设备运行管理模式。
通过职能归并,优化、明晰职能界面,转变公司机关部室职能,理顺管理关系。
将机关部室工作重心向“建立管理体系、制定运行规则、快速响应市场、控制运行节奏、评估运营结果、服务生产单元”转变。
(三)推行以“作业长制”为中心的“五制配套”基层管理模式。
在全公司生产单位中推行“以五制配套”为基础、以作业长制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充分授权作业长对管理范围内的资源全权调配,明确作业长对本作业区所拥有的权力及承担的责任,着力构建横向协作、工序服从、自我了结的基层管理体系。
公司在主体生产厂和部分二级单位设臵了35个作业区,成立了作业长制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以及“计划值、标准化、点检定修”三个专业推进工作组,出台了相应工作方案和管理办法。
并从6月份开始以集中培训和挂职交流方式,对公司各级管理人员,以及基层作业长开展了系统培训。
二、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促进干部队伍建设。
通过综合运用述职述廉、360°测评、年度绩效评价等方法,对公司自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按年度实施履职评价。
制定完善了干部管理相关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明确了职级设臵、资格条件、选拔干部动议、民主推荐、试用期等相关程序和要求。
在全公司主体生产厂及责任部室领导班子中实施了《质量外事异议管理责任考核及奖励办法》和《质量过错行政责任追究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干部质量管理意识。
从下半年开始推行了处级干部班子末位淘汰制,根据各单位(部门)月度、季度的主要经营管理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经济责任制考核和职务问责考核。
于20XX年3月对公司处、科级干部及两级机关进行了定编定员。
部室及二级单位处级干部共69人,减少19人,减幅22%;科级干部286人,减少115人,减幅29%;一般管理岗位人员减少161人,减幅18%。
(二)优化劳动组织模式,创新用工机制。
全面贯彻落实公司管理体制改革精神,为公司精简机构,全面推行作业长制,点检定修制等改革举措,配套制定并实施了定编定员和人力资源优化配臵方案。
强化劳动组织管理,积极探索人力资源优化配臵模式,完成特殊工时申报批复工作,在主体生产单位全面实施了三班制运行改革。
对极不饱和产线劳动组织方式进行了灵活调整,对5条产线300名以上职工平稳实施了轮岗轮休。
实施职工外借外派机制,累计向金山耐材、宁波宁新、汇星超市等单位外借外派职工263人。
截止20XX年9月末,全民在册9653人,较年初减少185人;其中在岗职工8329人,较年初减少150人。
加强劳务用工管理,严格控制劳务费用。
根据绵阳市社平工资调整结果,通过与各劳务输出单位签定劳务协议,规避了用工风险,完成了劳务用工费用标准调整工作。
加大劳务用工清退力度,采用岗位合并、全民工替代,大幅削减劳务用工数量,截止20XX年9月末,劳务工减少127人,减幅22%,全年劳务费总额按1800万元控制,同比下降273万元,降幅为13.17%。
(三)优化薪酬分配机制,增强激励功能。
制定了《绩效考核通则》、《绩效细则》、《专项考核细则》、《下半年厂处级经营业绩评价及末位淘汰办法》、《(制造、质量、设备)系统专项奖励办法》、《叶片钢奖励办法》等一系列绩效评价办法,完善了绩效考核制度体系,为各层面绩效评价提供了制度保障。
拓宽绩效评价维度,拓展绩效指标评价渠道,不断增强绩效评价的合理性,提高薪酬分配的正向激励作用。
积极开展绩效体系诊断活动,加大对绩效数据的监控力度,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对单专项奖励进行全过程监控,确保各项绩效评价和绩效激励公正、公平、有效。
制定下发了《关于规范领导干部及相关人员薪酬核算及统计工作的通知》,对公司中高层管理、技术人员薪酬管理进行了规范。
建立完善了薪酬数据台账,对外积极协调沟通,对内适时灵活调整,千方百计寻求工资总额增量及优化使用。
高度关注低收入人群工资水平,灵活运用各项激励政策,在工资水平总体较低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
三、优化供销管理体制机制(一)集中供应采购职能,精简采购机构和人员。
建立了统一的三级采购平台,取消三级以下采购职能。
通过职能整合对采购人员进行了压缩精简,共减少采购人员17人,精简16.5%。
在采购业务执行上,严格按照集团公司招采分离要求,实行以公开招标为首选的采购方式。
通过推行直供、直付、零库存、功能承包、择机采购和战略采购等采购模式不断降低采购成本。
(二)创新营销管理模式。
改革了销售机构设臵和运行模式。
销售分公司形成了以“区域公司+专业营销中心+营销管理科室”的营销管理模式;技术中心形成了以专业销售加营销管理的运营模式。
同时以推行技术营销为主线,初步实现了生产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生产技术人员参与市场调研、服务客户的营销工作机制。
在营销激励机制构建上,完善了营销管理人员、研发人员、销售人员三个序列人员薪酬体系,建立以基薪+绩效薪酬为主的薪酬体系。
外销人员绩效薪酬下不保底、上不封顶,全面提升销售人员积极性。
四、强化基础管理提升工作公司成立了强化基础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强化基础管理工作推进方案,明确了财务、生产、技术质量、设备等专业系统强化基础管理的重点工作内容。
按照“全面清理-修订完善-评审发布-系统培训-执行监督-运行评估-持续完善”的工作循环,自上而下,对公司专业系统、二级单位(专业厂)、作业区三个管理层级的管理(操作)标准和制度进行系统梳理完善,优化管理内容、管理流程,明篇二:深化改革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发展改革工作进展情况至20XX年3月中旬,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镇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局势持续稳定发展的好势头,全镇综合经济实力稳步增长,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增高,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呈现出健康发展的好势头:一、改革进展情况(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实效(:深化改革工作进展情况汇报)1.政府职能转变明显。
按照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的要求,加强和改进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改进监管手段,创新监管方式。
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公共服务体系。
2.依法行政有效推进。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新政实施纲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根据需要制定地方性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深入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
进一步建立健全行政责任追究制。
推行政务公开,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加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建设。
3.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机制逐步健全。
镇党委、政府研究建立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制度、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完善重大决策事项公开制度;提高政府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建立行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制度。
4.政府管理方式得到创新。
加强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加强领导决策、应急指挥、日常工作运转等建设,提高行政运行效率和服务公众能力,实现政府管理创新。
(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布局合理化如何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合理的产业群体,是历届党委、政府不断思考、探索的问题。
镇党委、政府在认真总结“十五”所取得成绩、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认真分析面临困难和存在问题,制定了“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确立了“生态立镇、农业稳镇、产业强镇、商贸富镇、旅游兴镇”的发展战略不动摇。
紧紧抓住农业这个最基本的中心工作,加大对产业的培植力度,多角度、多渠道发展产业,切实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紧抓粮食产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近几年,镇在加强产业发展的同时,毫不放松对粮食产业的发展,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调整粮经作物比例,优化产业结构,采取压夏增秋、适量扩充小宗经济作物等措施,使粮经比例趋于合理,拓宽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渠道。
在粮食生产上,加大对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不断加大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搞好服务,强化科技实施,培育优质小麦基地,使小麦亩产预计600斤左右,预计小麦总产量达到4593.6吨,粮食总产达到10165.3吨;2.积极发展各项产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经济保障。
(1)矿产业是镇的龙头产业。
镇党委、政府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立了矿产业的主导地位。
做到发展矿产业的信心不动摇、决心不改、工作力度不减、措施不变,合理布局,分类指导,走“矿业强镇”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