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政法大学2007年刑法试卷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6题)1、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及规定。
当新、旧法的规定完全相同时应如何处理?评析:应该答出“从旧兼从轻”原则及法定的三种处理情况。
当新、旧法的规定相同时,根据“从旧兼从轻”原则应按旧法处理,新法只在“从轻”的意义上对过去的行为具有溯及力。
2、如何确定“应当预见”的标准?评析:应该首先对“应当预见”作定位分析,其属于疏忽大意过失的成立条件之一;其次,应对所“预见”的危害结果的含义进行分析——指客观发生的法定结果;最后,在对国内学界诸如“主观标准”、“客观标准”一类观点的评析中提出个人看法。
3、主犯的具体种类及处罚原则。
评析:应该按照刑法26条的规定回答,种类包括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分子和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分子;处罚原则为犯罪集团中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全部罪行处罚,其余主犯按照其所参与或组织、指挥的全部罪行处罚。
4、想象竞合犯的基本含义,试举例说明。
评析:应该首先明确答出“一行为数结果从而触犯数罪名”的基本含义;再进一步分析由于是“一行为”,故属于实质的一罪;之所以“触犯数罪名”,是由于一行为同数结果的分别组合;并且,行为人对数结果均有罪过(故为“想象”);基于“一行为不二罚”的考虑,故只能在“数罪名”中择一重罪处断。
举例:如开枪后子弹穿透人体(致人死亡)又击中油罐引起爆炸(危害公共安全)。
5、偷税罪与抗税罪的界限。
评析:应该首先对两罪分别下定义,指出同属危害税收征管的犯罪;再答“偷”和“抗”的不同——秘密方法的不缴少缴与暴力、胁迫方法拒不缴纳的主要区别。
6、挪用公款罪的客观方面。
评析:应该首先答出挪用公款罪的定义,并指出客观方面要件对界定该罪的重要性;再具体分析法定的三种用途(非法活动、营利活动、生活之用)各自不同的限制性条件(数额、时间)。
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1题)试析罪过同认识错误之间的关系。
评析:应该先答出罪过的含义及分类、认识错误的含义,并指出两种罪过下均存在认识错误问题——所谓认识错误,归根到底解决的是行为人有无罪过、有何罪过的问题;再具体分析认识错误的类型,主要讨论故意犯罪中的各种“错误”的定性问题。
三、案例分析题(每题30分,共1题)甲一日去某机关一办公室办事,办完转身欲出门时,见门口桌上放有一女式提包。
甲环顾四周见无人注意,一把抓过打算带走,不料刚好该机关工作人员乙从外面进门。
甲以为被乙察觉,夺路狂奔逃离现场。
乙进屋后问众人,均不知甲为何狂奔。
半小时后丙(先前曾来该机关办事)赶到,称自己将提包遗忘在该处(包内有各种财物价值800余元)。
后甲因使用丙包内的小灵通话机而被查获。
问:本案对甲的行为应如何定性处理?评析:首先:应对甲的行为在盗窃罪、抢夺罪和侵占罪之间辨析,阐明不构成抢夺罪和侵占罪的理由;其次,根据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应认定为属于盗窃性质;最后,是否属“数额较大”构成犯罪,应根据各地区不同标准裁定。
西南财经政法大学2006年刑法试卷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6题)1、对正在发生的抢劫犯罪进行防卫是否完全没有限度限制?2、直接故意同犯罪目的的关系。
3、在处断的一罪中,“处断”的主要依据是什么?4、我国刑罚的目的。
5、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民事纠纷的界限。
6、盗窃罪中“数额较大”的规定是客观要件还是主观要件,为什么?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1题)论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标准。
对教唆犯在定罪量刑上各使用什么标准?三、案例分析题(每题30分,共1题)甲于一晚埋伏在路边欲行不轨,见一骑车人乙路过。
甲跳出大喝:“把车借来用用”。
乙吓得扔车便跑,甲骑车反向逃离现场。
甲骑行半小时后见前方有一妇女丙,便下车冲上前抱住丙欲奸淫,不料发现丙系熟人。
甲只得放弃,但警告丙不得告发,遂各自离去。
问:本案应如何定性处理?清华刑法考研试题06研考刑法试题一、简答题(4*10)1. 法的溯及力是否适用于司法解释?2. 甲被逮捕后,主动揭发了不满13岁的A抢劫B的事实,请问甲的行为是否成立立功?为什么?3. 乙受到无人饲养但是为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的攻击,将该动物杀死。
简述将该行为认定为正当防卫以及紧急避险的理由和弊端。
并简述你的观点。
4. 冒充警察与妇女发生性关系的,是否成立强奸罪?为什么?二.论述题(20):5. 刑法理论关于受贿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观点?三.案例题:(3*30)6. 张某(25岁,女)与被害人李某系恋爱关系,虽未结婚,但是张某搬住在李某家。
一日,二人吵架,李某与其母陈某一同外出,张某往剩菜里放上农药准备自杀。
然后在里屋开始写遗书。
此时李某回来,进入厨房并吃下剩菜中毒。
张某一看,吃下剩余的毒药跑到其父的坟前哭泣。
李某的姐姐急忙将李某送入医院抢救,但无效死亡。
请以:张某已经预见李某会吃剩下的有毒剩菜和张某没有预见李某会吃剩下的剩菜分析本案的处理。
7. 小王儿子生日,小王大摆宴席。
觥筹交错,大醉。
同事小张吃完酒席离去时发现自己的摩托车不见了,小王四处寻找未果。
但是发现附近有几辆摩托车,于是二人拿来扳手撬开了其中一辆摩托车的车锁,小张骑车而去。
后小王的哥哥发现小王的摩托车不见了,于是报案,经查小王的摩托车被小王、小张盗走,请分析本案。
8. 李四伪造了一张10万元的支票,其后拿到银行试图付款。
王五(国家工作人员,与李四素不相识)发现该支票系伪造,但是其与单位领导素有隔隙,意图陷害单位领导,向李四支付了票款。
案发,王五声称自己当时并不知道支票是假的。
02.1一、简答1、怎样理解“没有犯罪就没有刑罚”和“没有刑罚就没有犯罪”2、刑法理论就行为犯与结果犯存在哪些区分标准3、罚金刑具有哪些利和弊4、关于受贿罪中的“为他人谋取利益”,刑法理论上存在哪些解释二、论述1、试论共同犯罪与犯罪构成的关系2、试论危害结果的特征、种类与意义3、论述绑架罪与非法拘禁罪、抢劫罪的区别02年的综合卷考的刑诉、宪法、法制史、民法的综合,以后应该不会考了2003.1一、简答1、关于犯罪构成共同要件的排列顺序,刑法理论上存在那些观点?2、使用数罪并罚有几种情况3、自首与坦白有什么异同4、行为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债务纠纷,对认定绑架罪会产生什么影响5、非法拘禁致人死亡但对死亡结果没有故意时,能否以故意杀人罪论处二、论述1、试论犯罪故意与犯罪客观要件的关系2、试论有关未遂犯成立条件的各种学说3、举例论述盗窃罪、诈骗罪、侵占罪之间的关键区别04.1一、简答1、简述特殊正当防卫2、结果加重犯的概念与特征是什么3、简答刑罚目的及其内容4、转化型抢劫(事后抢劫)的成立条件是什么5、关于“因逃逸致人死亡”,刑法理论上存在什么观点?你持何种看法?二、论述1、论不作为犯罪2、举例说明(完全)犯罪共同说、行为共同说、部分犯罪共同说的区别3、试论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与强奸罪、侮辱罪的区别05刑法试题一、简答题1、就单位领导研究决定后实施的窃电行为,对直接责任人员以盗窃罪追究刑事任,是否违反罪刑法定原则?2、如何认定和处理承继的共犯?3、如何理解和认定交通肇事罪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4、如何处理杀害被绑架人未遂的案件?5、作为法定量刑情节的立功表现,是仅限于犯罪人到案后的表现,还是包括犯罪人作案后的表现,抑或包括作案前的表现?二、论述题1、举例论述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及其处理原则。
2、试论“携带凶器抢夺”。
三、案例题A因自己的女朋友B与他人约会,便雇请甲和乙打断B的一条腿,并将B的照片交给甲、乙,同时当场给付甲、乙4000元,约定事成后再给付6000元。
A言明:不一、简答题1、就单位领导研究决定后实施的窃电行为,对直接责任人员以盗窃罪追究刑事任,是否违反罪刑法定原则?2、如何认定和处理承继的共犯?3、如何理解和认定交通肇事罪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4、如何处理杀害被绑架人未遂的案件?5、作为法定量刑情节的立功表现,是仅限于犯罪人到案后的表现,还是包括犯罪人作案后的表现,抑或包括作案前的表现?二、论述题1、举例论述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及其处理原则。
2、试论“携带凶器抢夺”。
三、案例题A因自己的女朋友B与他人约会,便雇请甲和乙打断B的一条腿,并将B的照片交给甲、乙,同时当场给付甲、乙4000元,约定事成后再给付6000元。
A言明:不得对B造成其他伤害,否则事后不再给付6000元。
甲、乙随后找到C的住处,误以为C是B,便对C实施暴力,由于C大声呼救,甲、乙为避免罪行败露,便将C杀害。
事后,甲、乙对A说:“我们已经将B的左腿打断,但被公安机关发现。
你除了按原来的约定给6000元外,还必须再多给5000元,否则,我们向公安机关告发你。
”A信以为真,满足了甲、乙的要求。
试根据刑法规定与刑法原理分析本案。
得对B造成其他伤害,否则事后不再给付6000元。
甲、乙随后找到C的住处,误以为C是B,便对C实施暴力,由于C大声呼救,甲、乙为避免罪行败露,便将C杀害。
事后,甲、乙对A说:“我们已经将B的左腿打断,但被公安机关发现。
你除了按原来的约定给6000元外,还必须再多给5000元,否则,我们向公安机关告发你。
”A 信以为真,满足了甲、乙的要求。
试根据刑法规定与刑法原理分析本案。
刑法考研讲座 (提纲)一、研究生考试的特点(一)基础性1、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2、常用理论(二)应用性1、结合点2、举一翻三(三)理论性热点、前沿理论(四)竞争性二、考研的规划(一)外语水平的训练(二)备考时间安排(二下准备,三下前外语过六级;专业课必看统编教材,关注学校的教材和笔记,适当注意主要导师的研究方向;政治跟形势)(三)学校与专业的选定(四)复习与冲刺(专业两遍、真题1遍,可穿插进行;做小笔记)三、复习重点(一)资料的选择:教材与法条(二)考题的预测(三)考点的理解与把握(基本原理与特殊规定)四、答题技巧(一)审题(二)把握重心(三)基本思路:概念---原理(评价)---方案---结语(四)技术处理(笔、格式、详略、复述、展示亮点)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刑法现实问题——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观点述要编者按2007年9月18日至21日,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
本次年会以和谐社会的刑法现实问题为主题,包括三方面的议题,即单位犯罪的基础理论研究、死刑的司法限制适用问题研究以及刑法修正案(六)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
本版将年会主要观点综述撷要刊登,敬请读者垂注。
在本次刑法学年会上,与会的300余人围绕本次大会的主题,联系我国创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对各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现将与会人员研讨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单位犯罪的基本理论问题单位犯罪的争议自1997年刑法颁行以后,已渐趋平息,但2006年1月1日新公司法的施行又再次引发了关于单位犯罪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