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可艺术设计
罗 可 可 织 物
罗可可时期家具工艺
形成了造型优美、装饰华丽和做工精巧的风格特征,带 有明显的宫廷贵族气息。 设计和制作均受东方工艺风格的影响。
各国的家具工艺风格之间存在一定差别。
法国罗可可式家具
可分为摄政时期和路易十五时期两个阶段。
前者是过渡阶段。特点是对后期巴洛克式家具的某些不 足之处进行了修饰。 后者是繁荣阶段。特点是新型家具不断出现,新装饰形 式大量运用。
18世纪的麦森窑、维也纳窑、塞弗尔窑、斯普特窑等都 在世界陶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欧洲第一件瓷器的诞生
约翰·弗里得里希·伯蒂格尔(1682~1719)
埃伦弗里德·瓦尔特·冯·切恩豪斯(1651~1708) 腓特烈·奥古斯都二世 1710年,德国麦森窑
德国麦森窑
1710年1月23日,“麦森王室瓷窑”建立。生产的复活节王 室用瓷,令其名声大振。 重要陶瓷艺术家:伯蒂格尔、斯特采尔、赫罗尔特、坎得 勒等。
英国骨灰瓷
罗可可时期金属工艺
罗可可时期金属工艺主要体现在宫廷日用品上,此外在 镜框及家具的装饰上也广泛采用。 共同特点:能够令坚硬而冷峻的金属变得柔软而精巧。
镀 金 银 水 瓶
罗可可式染织纹样
18世纪30年代始,罗可可式染织纹样大体形成。 主要特点: 一、是自然主义的植物纹样的表现; 二、是构成上注意非对称性的处理; 三、是更多地表现了绘画性的特点。
瓷 雕 人 物 钟 表
法国塞弗尔瓷窑
塞弗尔窑是法国最著名的瓷器产地,庇护者为路易十五宠 姬蓬巴杜夫人。 装饰特点:在器皿的两面中央绘以罗可可式纹样,多以青、 绿、黄或玫瑰色为底。
18世纪中叶,产品多是蓬巴杜夫人喜欢的玫瑰色底,亦称 “玫瑰色蓬巴杜式”。
法国塞弗尔窑 玫瑰色蓬巴杜式
餐具
中 国 式 床 铺
总结:
洛可可时期工艺美术是纯粹的宫廷艺术。注重装饰性,带 有明显的享乐主义色彩。 风格特征:繁缛精致、奢丽纤秀、华贵妩媚,呈现出阴柔 之韵和矫揉造作的气质,热衷于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 同时促进了工艺技巧的发展和提高,也展示了工艺技巧的 精湛和完美。体现了女权高涨时的装饰风格。 忽略实用功能,在艺术风格上表现出豪华奢靡、单纯追求 玩味的倾向,最终走向了追求纯粹装饰的极端。
形成因素
法国统治者穷奢极欲、宫廷 女权高涨。
巴洛克艺术走向极端的必然 结果。 18世纪的欧洲普遍受到东方 艺术的强烈冲击,东方风格 成为罗可可艺术的组成部分。
蓬帕杜夫人 布歇,1756年
风格特征
纯粹的宫廷艺术,带有明显的享乐主义色彩。
风格特征:多用S形曲线及艳丽浮华的色彩,呈现出阴柔 之韵和矫揉造作的气质,热衷于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 促进了欧洲各国工艺技巧的发展和提高。
赫罗尔特
约翰·格勒戈留斯·赫罗尔特(1696~1766),麦森窑 艺术总监。 赫罗尔特的初期作品多为中国式的纹样。 1725年以后逐 渐发展为欧洲风情。
组织能力很强的经营者,贡献重大。
坎得勒
约·约·坎得勒(1706~1775)。 作品风格多变。除了大型动物雕塑外,还创作了不少小型 动物瓷像和人物胸像。 从事瓷塑艺术44年,作品1000多件。
罗可可时期的建筑艺术
穆尔西 亚大教 堂 (Catedr al,Mur cia)
圣卡尔· 波洛梅乌斯教堂 细部 圣卡尔· 波洛梅乌斯罗可可时期瓷器工艺
16至17世纪,东方瓷器在欧洲成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各国竞相仿制瓷器。 1709年3月,欧洲第一件瓷器在德国烧制成功
英国“乔治时期”的家具
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英国的家具工艺一直受欧洲大陆的 强烈影响,尤其崇尚法国式豪华家具。
但不久,英国家具工艺越来越明显地反映出民族的特色, 造型简洁,装饰朴素。
齐彭代尔
托马斯·齐彭代尔(1718—1779),18世纪英国最杰出 的家具设计家和制作家。 对各国家具工艺都作过广泛研究。他编撰的许多书籍, 对当时英国家具工艺具有指导意义。
英国陶瓷工艺
18世纪的英国,继承了中世纪窑业传统的陶都——斯特弗 德希地区相继出现了威尔顿、韦奇伍德、乔希亚·斯普特 父子等著名陶艺家,迎来了英国陶瓷史上的新纪元。 1748年,托玛斯·弗赖伊发明了软质骨灰瓷。 小乔希亚·斯普特在弗赖伊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制成功硬 质骨灰瓷,使骨灰瓷的质量达到一流水平。 硬质骨灰瓷是用康沃尔瓷土、粘土和高岭土与骨灰混合烧 制而成。
罗可可时期艺术设计
Art & Craft of Rococo
词源
罗可可(Rococo)是法文岩石( rocaille )的复合字, 意即这种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特色 在法国,罗可可时期主要指摄政时期(1715~1723)和 路易十五时期(1723~1774)。 在英、意、德等国,则指18世纪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