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及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张鹏内容提要: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重要、意义重大。
本文拟就:中学阶段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两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语文正文:一、中学阶段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笔者认为,中学阶段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
1.教学大纲的要求及语文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在中学阶段教授学生文言文,而且最新的语文教学大纲还明确规定了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及学习所要达到的能力层次。
这充分说明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同时作为语文学科知识之一,文言文又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的学习与教学是向学生传授文言文知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手段与有效途径。
2.学习文言文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1)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手段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光辉文明的古老民族,它的很多优秀文化传统都是靠文言文记录下来的。
作为今天的人们,要想了解与继承祖先的优秀文化传统必须能会读、读懂文言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到对我们优秀文化传统有明确、透彻地了解与把握,从而更好地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使之为我们今天的事业服务。
(2)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我们所继承与发扬的是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与遗产。
但往往在这些东西中还掺杂着很多糟粕,所以“为了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剔除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的精华,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使其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做到‘古为今用’”[1],我们就应当学习文言文,学好文言文。
而且还需要教师向学生传授文言文的知识。
(3)提高个人文化修养的需要文言文中蕴含着我们祖先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精神,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在今天也仍还是很有意义,是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对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是很有帮助与教益的。
所以我们最新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就“强调了背诵,(文言文)经典作品的重要性”,“首次增加了文言文背诵目录,使学生通过背诵储存一些语言模型,培养语感,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整体感知和领悟能力”[2]。
其实这一观点,早在几十年前就已被学界的有识之士所注意。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言“今日学生所读中国书中,今人之著作太多,古人之著作太少。
非谓今人之著作,学生不可多读。
但就其所读数量言,二者之比例相差过甚,必非合理之教育,亟需矫正”[3]。
我们并非厚古薄今,只是说中华的文化传统毕竟与古书中为多,提高我们的传统文化修养,读文言文是很必要的。
3.小结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学习文言文在我们现在的中学阶段不是无足轻重的,而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做为语文教师,就应当在教学实践中教好文言文。
二、文言文教学法初探1.引言正因为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非常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实践中发现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来更好地完成文言文教学任务。
在此,笔者相结合自己在教学实际中的一些感想与经验谈一谈方法。
2.具体实施步骤面对我校学生整体学习水平较低,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的现实,笔者采取如下步骤进行文言文教学。
(1)引发兴趣心理学家认为,在教学中“诱使学生渴望应用他们所学的东西,或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4]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所以我就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意地安排、穿插一些故事性、趣味性很强且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内容,这样,通过这些内容很快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对他们一向认为枯燥、难懂、讨厌的文言文产生新的认识,从而放下心中的负担,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这样使他们无意中就激发出自己的学习热情,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例如,笔者在讲授《出师表》时,在第一节课上,没有马上开始课文,而是给同学们讲了“白帝城托孤”和“诸葛亮南征”的故事,最后引到了《出师表》。
当我讲故事时,同学们没有一个人走神、说话,都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出师表》,既使同学们对诸葛亮写《出师表》的原因、背景有了了解,有激发了他们学习这篇长而难懂的文言文的热情,效果很好。
当然,以上事例仅是在一课书开始的时候引发了学生兴趣,在实际工作中,我觉得引发兴趣应是穿插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只要这个地方适合引发兴趣,兴趣仍是一个促使其好好学习的好工具。
而且,心理学也认为“有兴趣的教学活动”“为形成学习动机提供了外部条件”[5]。
有了外部条件,再去促进学生内部条件的变化,就可以很容易地帮助他们培养起学习动机。
所谓学习动机,就是“指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导使该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之目标的心理历程”[6]。
所以,一旦使我们的学生在兴趣等外部条件的作用下培养起学习动机,我们就会很容易地引领他们向学习目标前进了。
(2)熟读背诵很多前辈名人都曾总结过自己少年时学习古文的方法,其中归纳出来一条,即“立体的懂”。
这“立体的懂”包括三方面,“一方面是词的具体解释(下文将讲到);一方面是一个词作为术语时,了解术语的理论意义(按《教学大纲》初中阶段不涉及,故本文略);一方面是要读懂文章的用意(下文将讲到)”[7]。
那么,要做到这三方面,只有通过熟读、背诵大量的古文篇目。
周振甫先生曾举例说,读《论语》,其中“仁”字共有一百零四个,要想整体把握“仁”字在《论语》中的意义,就必须把“《论语》读熟,背下来,这样整部《论语》中有‘仁’字的句子全部记住,对于‘仁’因上下文的关系而解释有变化也罢,对有‘仁’字的词组因结构不同而用法有变化也罢,全都懂了,这才叫‘立体的懂’”[8]。
所以,在我的教学中每拿来一篇文言文,在讲之前都要叫同学们熟读,最好能背下来。
这样做,即使达不到周先生所讲的“立体的懂”,至少也能达到大纲要求的使学生增强对文言文的整体感知,培养语感的要求罢。
(3)砸实字句读懂、学好一篇文言文,我认为关键是在掌握字句上。
因为文章毕竟是由字句组成的,只有理通了字句的含义与内容,才能真正理解全篇的内容与含义。
特别是古文,它的字句与今天的语言相去很远,要想读懂、弄明,更需要理通字句了。
同时笔者认为,学习文言文就要有充足的词汇积累,就仿佛学外语的人,如果没有一定的词汇量是根本读不通外文的。
所以我就采用串讲和指导学生自学的形式砸实每一课中重要的实词意义。
至于虚词,我坚持“实词掌握含义,虚词掌握用法”的原则,给学生讲解一些重要虚词的用法,使他们掌握分析虚词的方法,避免死记硬背。
(4)理解文意理解文意就是理解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或思想感情,这也是前面所讲“立体的懂”的一方面。
在学生对文章熟读能诵,掌握了字句的含义及文章内容以后,学生是很容易理解文章大意的。
这时教师应以开放的观点对待同学的意见,只要与文章中心相去不远,就不要全盘否定。
不要搞成金科玉律,死抱着教参不放。
(5)及时练习、反馈每讲完一课书,我都要抽出一些时间进行练习,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并以之为参考,以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在今后及时改正。
3.小结以上便是我在实践中一些做法的归纳,还不算什么真正的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需加以改善。
形诸书面,就是希望它能对同行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前辈同行给与批评指正。
三、结论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中,继承传统,服务当今,都还需要阅读文言文。
所以,要让更多的人学会阅读文言文,让更多的人为继承与发扬华夏文明做出贡献,就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向学生教好文言文,教会文言文,更重要的是授他们以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
因为我们从事的是教学工作,而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9]。
同时,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也要求我们必须授以学生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师生负担。
也许有人会认为我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不合时宜。
那么我要说,我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唯一的目的就是受学生以方法和知识。
的确本文的一些鄙见与现今一些教育思想向左,但我并不在意。
因为我始终认为,无论是陈旧之方法,还是新生之方法,知其有无价值,只有靠实践的检验。
也许我的方法陈旧了,但只要它能对我们的事业有用,我必坚持;若在实践中无效,我必扬弃。
是为此文。
2001年7月22日作2005年8月21—22日增补再录入附注:[1]引自《文言实词知识》P1[2]摘自《中学语文报》总第183期第一版《初语教学新大纲的特点》,宝坻县教研室杨占平撰[3]语出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4]语出“天津教研网”下载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好方法》[5]摘自《心理学教程》P256[6]引自《教育心理学》P329[7]引自《怎样学习古文》P3[8]同上[9]引自《教育学》P183参考书目:1.《文言实词知识》:王政白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刘桂生、张步洲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3.《怎样学习古文》:周振甫著,中华书局,1992年版4.《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张春兴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5.《心理学教程》:秦金环、郗朝堂、陈书华、且镜清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6.《教育学》(新编本):王道俊、王汉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7.《中学语文教学法》:王世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