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示概念策划方案
1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示概念策划方案
一、展示理念的确定
(一)中国国家馆展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二)展示理念与主题的对应(一般性)
和世界各国城市一样, 中国城市的发展, 既满足了千百万人的生活需求, 也面临着不少矛盾和挑战, 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存在各种不协调现象。
在解决矛盾、创造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过程中, 中华民族逐步形成、凝炼出不少精神、品质、道德和聪明才智。
”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就是展示在城市的成长、更新、生活、建设及文明演变过程中, 中华文化有哪些因素, 以及这些因素如何推动促成”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
(三)展示理念与中华文化的对应(特殊性)
与其它国家相比, 中国的城市发展实践有很鲜明的独特性: 中国城市历经千年, 生生不息; 中国城市的文化多元万象, 底蕴深厚; 中国城市的营建顺应自然, 惠及万物, 与当今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
追根溯源, 这些特点扎根在深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中。
能够说, 指导中国城市发展的价值观、方法论是中华文化中的亮点, 中华智慧在城市这个载体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因此, 选取”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作为中国馆的切入口, 不但为主题演绎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 更能向千百万参观者展示中华文化与中国未来发展趋势的必然联系。
2
二、”中华智慧”的选择
(一)选择的原则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其中, 引领”城市发展”的中华智慧, 内涵极其丰富。
而展馆所传递的信息必须简洁、透彻, 因此需要对”智慧”进行界定。
世博会上展示的是”大智慧”, 即经过城市这个载体, 展现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指导意义的思想、精神、观点、方法, 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内容与基因, 中国千古精神的根本。
具体讲, 就是展现中华民族在城市发展中的判断力(聪明才智)、包容力(道德观)、创造力(创新思维)。
反映中华文明的”大智慧”, 不但扎根于传统文化之中, 更应当具有现实意义。
在现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锐意进取、改革开放, 重视民生、和谐共处等理念, 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在新时期的逻辑延伸。
因此, 在选择”大智慧”时, 还应当符合两个原则, 即”当代性”, 所选取的智慧能充分反映今日中国的发展方向; ”包容性”, 所选取的智慧内涵丰富, 体现出人类多元思考和实践的结晶。
(二)选择的思路
中华伟大文明包天容地, 刚柔相济。
这样的中华智慧, 是进取与包容统一的人生观, 变化与秩序并存的世界观, 能容能止、气象光明的立世之德和崇尚智慧、辩证睿智的方法论。
今日之中国, 正在以和平发展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逐步融入国际社会。
中国馆所
3
展示的智慧, 不但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中, 还体现了中华民族在新时期的治国理念。
(三)所选的智慧
根据上述理解, 中国国家馆经过城市发展的演绎展示, 使人感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等智慧。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
这两个”智慧”是对”人”的品行的要求, 概括了中国文化中民族精神与民族命运关系的认识。
其中”自强不息”体现了中华民族刚健、蓬勃、顽强的一面, ”厚德载物”体现了中华民族谦和、宽容、乐观的一面。
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时间的考验和兴衰变化, 而一直能稳固地凝聚在一起, 并保持一个伟大民族的生机与活力, 是同”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分不开的。
”师法自然”源自老子的”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和而不同”源自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这两个”智慧”是对”人”的处事要求, 概括了中华文化中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认识与辩证处理方法。
其中”师法自然”要求尊重自然, 顺应客观规律, 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 ”和而不同”认为, 世间万物都是”和”, 而不是”同”, 要尊重不同的文化, 善于学习、交流、融合, 要保持人和人之间的和谐。
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来看, 这四个”智慧”不是同一个层面
4
的。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偏重于对”人”本体的要求, 是内省的、世界观层面的, ”师法自然、和而不同”偏重于对人行为的要求, 是外化的, 是处理人与自然, 人与人关系时的方法论。
三、展示主线和内容举例
中国国家馆分为四个部分, 分别展示城市发展的某个角度或某个侧面, 重点(但不限于)表现某个智慧。
(一)生命之光
展示主线:
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与其它民族相比, 并不是最好的, 甚至是很艰苦的, 既有比较恶劣的自然环境, 也有强权统治、外族入侵等因素。
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勇于克服困难, 自尊自强, 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中国城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
比如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建城集居, 战乱后迅速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 移民进城后艰苦创业, 为城市发展作出贡献等等。
不少古城, 历经天灾人祸、世事变迁, 却能够从灾难中重生, 衰败中复兴, 历经千年, 至今熠熠生辉。
这个部分经过中国城市的诞生、发展、困境、再生, 展示中国城市一脉相承的悠久历史和文化, 百折不挠的生命意志, 求新图变的创新精神, 表现中国城市的奋勇前进、持续发展。
展示内容举例:
1、传承历史的千年古城(如洛阳、西安、北京、曲阜等)。
5
2、百折不挠的城市再生(如水患后重生的开封、战火后重建的成都、地震后崛起的唐山等)。
3、求新图变的城市变革(如通商变化后的口岸城市上海、中国第一个特区深圳等)。
(二)自然之美
展示主线:
城市建设与自然息息相关。
不同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不同的城市风貌, 丰富的自然资源赋予了城市快速发展的潜质。
可是在城市的建设、管理、生活、发展中, 人类如果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 会导致环境污染、民族矛盾、社会冲突等恶劣后果。
中华文化中有一种独特的宇宙观, 即把人看成自然的一部分, 尊重自然的规律, 向自然学习, 讲究与万物的共生。
按照这样的思想, 在城市规划中注重考察自然环境, 顺应自然; 在城市营建中巧借自然, 吸取自然的睿智, 与自然相协调, 形成了各有千秋的宜居住宅; 在城市扩展中重视资源的平衡利用, 努力保持与环境的良好关系。
在人类日益重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今天, ”师法自然”作为中华文化中的古老智慧, 被赋予新的内涵, 表现出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价值。
这个部分经过中国城市中的规划与营建、自然资源的利用、生态环境的营造; 展示中国城市师法自然、因地制宜的特质。
展示内容举例:
6
1、规划(如沿河规划、依山而建, 不同地域的城市因循自然、因地制宜, 创造了大江南北各具特色的城市风貌。
)
2、园林(如园林建筑的建造技术、空间布局、色彩质感、装修装饰、家具陈列、庭院环境等。
)
3、民居(如京津四合院、晋商大院、徽派建筑、上海石库门、华南包括台湾地区民居的建筑风格和营建技术等。
)
(三)生活之乐
展示主线:
和各国城市一样, 中国城市也由南来北往的移民构成。
这些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居住在同一个城市里, 小到个人矛盾, 大到文明冲突, 都日益成为城市文化生活中的棘手问题。
今天, 随着快速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进程, 中国社会面临着更广泛、更深层面的多元社会挑战。
中华文化特别强调多元和谐, 强调君子之间的”和而不同”。
中国城市中, 民族众多、宗教多元, 但不同民族、宗教都彼此尊重、共同发展, 在同一个城市中传承自己的习俗, 演绎自己的文化, 促成中国城市文化的丰富多彩。
这种理念还特别表现在家庭生活、社区邻里之间, 中国人口众多、人际复杂, 但中国人将家庭的亲情人伦之爱推己及人, 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既尊重个体, 又包容不同。
因此, ”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是多元化背景下的中国的多元社会得以绵延千年的动力之一。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