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庄浪县城从南湖南迁止水洛

庄浪县城从南湖南迁止水洛

人们都知道,庄浪城过去在(今庄浪县南湖镇),新中国成立以后,庄浪县城便北辙南迁止水洛。

人们不禁要问,因何治所达八百年之久的庄浪城要搬迁呢?《庄浪文史》刊登的几份珍贵史料,为我们揭示了真相。

一、庄浪历史变迁
据史料记载,庄浪县地从春秋时入秦国版图,至北宋设相当于县的建置,正式设县级建置始于金皇统二年(1142)。

秦统一后(前221),仍属陇西郡所辖,设有基层建置受渠亭(今南湖镇)、水洛亭(今县城)。

宋庆历三年(1043)十月,铎厮那献地归宋,瓦亭寨钤辖代理静边寨主刘沪进驻水洛城,为渭州(治今平凉)德顺军(时置宁夏隆德县,后迁静宁县)所辖一城,相当于县。

庆历八年(1048),置通边寨(今通边)。

金皇统二年(1142),以水洛城、通边寨置水洛县、通边县,属凤翔路德顺州。

明洪武二年(1369),元庄浪州宣差老关笃坚降明。

三年,庄浪州由直隶陕西省改隶凤翔府。

八年(1375),降州为县,隶平凉府静宁州。

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占领庄浪。

五年(1648)十一月,由静宁州直隶平凉府。

乾隆四十三年(1778),撤庄浪县建置,属隆德县,驻县丞,称庄浪乡。

中华民国2年(1913)2月,恢复庄浪县建置。

1949年8月,庄浪解放,12月成立庄浪县人民政府,属平凉分区。

1950年5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改属天水分区。

1956年1月,再改属平凉专区,合并于静宁县。

1961年12月恢复了庄浪县建置。

二、庄浪区域划分
以前庄浪划区地域狭小,民国31年(1942),甘肃省政府调整了庄浪县辖域,划庄浪所属广盈乡、云萃乡属静宁县,划静宁县所属水洛镇、通野镇、朱店乡、万马乡、良野乡、章麻乡、焦韩乡全部及曹计乡、韩店乡之一部分共计80保、9.1万人口地区属庄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又多次调整了与邻县插花辖地,形成了庄浪县现有辖区地域。

地域面积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多,致使庄浪县政府所在地显得比较偏远。

三、庄浪县城搬迁
1951年4月,庄浪县人民政府请示甘肃省人民政府天水专员公署搬迁县城。

其事由是:为呈请示县级机关遗住(移驻)水洛对领导工作有方便利由。

其原文是:
本县解放后即住于庄浪县维新镇伪县政府,宿室该地在一九四二年前仅有四区,地点还算中心地址,但一九四二年以后,由静宁拨来南八镇,此地即为偏僻。

在住宿方面,因过去国民党统治时期伪政府所有工作人员大部系雇用的,仅有少年亲信人员,一或伪县长任职时而带来,此均住县府,只有住室破房二十余间,办公室五间。

其次,伪法院及伪警察局原有住室三十余间,现由县委会、公安局及公安队调济,暂时对付而住,这些房子有很大部分还破烂不堪,急待补修,如三科九人住房子三间。

另外,县机关现有人员拿过去敌伪内住人员住宿比对,相差很多住室,计算如仅达暂对付住的目的,还得二十余间新修才可仅维持现须住要求。

但是,如在此地补修,也是耗费财力,将来还不能永住,因此地拿庄治全县形势来看,近靠北边,不是中心,对于领导各区工作切有极大不便。

所以,经县委会讨论研究,提出以下几点意见请指示:
1、为了节省财力,打下今后永远的基础,不便费财而无功,本府意虑赶后半年各机关遗住中心地域水洛城,以利将来各方之进展,对领导各区工作极为便利(现在庄中、县税务局、银行、书店都在水洛办公)。

2、本县住址按实际情况论,如搬住水洛,对于交通建设以及发展工商业均有便利条件。

3、如上边财政困难,我们意见计划在麦收后发动群众,负责建修两间普通厦房,仅有五六拾万元之负担,每户即负担千余义务,其余不足住室由机关小工节余逐渐补齐,达到将来永住与发展之目的。

以上意见不知是否有当,特请详示以便遵行为盼。

一九五一年四月六日
根据此文件,可见县城搬迁之原由为:
一是乡镇增加,县府在南湖办公显得偏僻,不利于开展工作。

二是新中国成立后,庄浪县政府需要开展好多工作,政府机关人员增加,住宿条件紧张,借住法院、警察局房屋暂住。

三是原政府房屋破旧不堪,急需维修和新建补充。

四是水洛属全县中心地带,交通条件好,对领导各区工作极为便利。

五是庄浪一中、税务局、银行、书店都在水洛办公,商贸流通发达,对于发展工商业具有有利条件。

此文件上报甘肃省人民政府天水专员公署两个月后便获得批复,并叮嘱庄浪县人民政府需注意如下事项:
一、为了不影响生产及节用民力,绝不能动员群众修建房屋。

二、迁移费在增收减支的原则下可尽量节俭,在批准数内开支。

三、不得向群众捐款,以免增加负担。

止此,庄浪城在今南湖镇办公历史结束。

今天的水洛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交通便利,商贸繁荣,足见当时庄浪县政府决策之英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