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谎言与真实

谎言与真实

谎言与真实
作者:张萍刘勇
来源:《电影评介》2015年第22期
电影《罗生门》之所以赢得了众多影迷的好评,不只是因为曲折的故事情节,特殊的叙述结构和拍摄手段,更是因为电影表达了关于“人的存在方式”这一主题内涵,导演通过“罗生门问题”,讲述了一段扑朔迷离的、为了自身利益许多人去编造各种谎言和欺骗的故事,从而揭示了特定历史中人的丑恶与自私,凸显了人性的复杂性,启发观众去进一步思考人性本质,探究人性世界深层次的存在,意图引导观众更多关注人性的多变性,关注人性中的善与恶,美与丑,谎言与真实,进而引起我们对人性的深思。

一、谎言与真实
享誉世界的电影《罗生门》,以其深刻的主题意蕴,特殊的叙述结构和精湛的拍摄手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扑朔迷离的画卷。

在影片中,看到了赤裸裸、真实残酷的人性。

在这里,谎言,反而成了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无法逃避、无法释怀。

是谁说了谎,为什么大家要说谎,真相只有一个。

《罗生门》中的武士到底是怎么死的?真相不得而知。

罗生门下,谁的证词才是真相?大家都在猜测。

最后,在二次叙述中,樵夫说出来案件的真相。

四个人,四个谎言,事件的全过程是樵夫、武士、强盗、武士妻子都撒了谎。

武士之所以撒谎,把妻子说得那么凶狠,是因为他比自己所强调的要懦弱得多,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和性命,武士逼着妻子自杀,面对强盗,他不断哀求说“我还不想死”。

其实,强盗也并不是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英勇无敌,强盗撒了谎,因为,他根本就没有与武士打了二十三个回合,并最终杀死了武士。

强盗和武士的决斗就像是地痞流氓打架一样,其实,两个人的内心都比较懦弱和害怕,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区别,根本不像他们自己所描绘的那样英勇。

武士的妻子也撒了谎,武士的妻子之所以撒谎,是因为她被强盗蹂躏后,狠心的丈夫竟然叫她自裁,武士的妻子非常气愤,破口大骂,并挑唆强盗和丈夫决斗,完全不像她自己所讲的那样贞烈。

那么,与此事件毫无相关的樵夫,为什么最初也要撒谎呢?樵夫之所以不敢说出真相,是因为他隐瞒了一件事实,他从死者的身上偷走了镶着宝石的短刀。

四个人,四个谎言,为了把自己描述得更加贞洁、更加仗义大气、不是那种懦弱无能、贪生怕死之辈,每个人都在撒谎,都在竭力地扭曲事件真相。

强盗、武士、樵夫、武士的妻子,始终不肯吐露真相,主要是因为他们都在企图用某种高尚掩盖自己的弱点,竭力维护自己,遮掩自身的粗俗和丑陋,最终目的是为自己的名誉与利益考虑,达到保护自己美化自己的目的。

弥漫在空气中的谎言,让我们看到了人自私自利的一面,人性如此莫测,如此可怕。

其实,在小说中,自始至终没有对真相给出答案,作者的意图在于探讨人性,并不在于探求案件的真相。

导演黑泽明主张弄清真相,所以,在影片的结尾,才会有樵夫作出的第二次叙述。

为什么电影《罗生门》要告诉观众事件的真实呢?笔者以为,导演的目的在于通过真相,让观众进一步思考人性的弱点,避免那些毫无意义的探究与争论。

电影和小说都在引导观众思考人性,小说的主要阅读对象是那些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而电影则面对更多的观众。

对文化底蕴很深的
人而言,小说的结尾更有想象空间,更能够引起人们的思索。

看完小说后,读者会去探讨谎言背后所隐藏的缘由,进而去思考人性恶的一面。

看完电影以后,观众会通过真相,思考人性的复杂性。

如果电影不给出真相,看完后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去思考人性,而是煞费苦心是去弄清凶手到底是谁?其实,弄清真相并不重要,电影《罗生门》所要表达的意图不在于探索案情,证明谁说了谎,而在于从当事人相互矛盾的说法中认识人性恶的一面,引导受众看出人性的复杂性,把精力用于思考人性。

二、人性的认识
在影片中,能看到对人性的复杂剖析。

强盗多襄丸是个内心幼稚、外表野蛮,身体强悍的俗人。

当他第一次看到武士的妻子美丽的脸庞时,最原始的“性本能”就被激发起来,产生了占有武士妻的欲望。

多襄丸是个野蛮之人,他想要占有真砂的肉体,只会采取野蛮的强悍的手段。

在这种本能欲望的驱使下,多襄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丸强奸了真砂。

在得到真砂以后,多襄丸兴高采烈地奔跑,此时的多襄丸,没有任何掩饰,是一个真实的多襄丸,他不需要戴着任何面具,掩盖自己的自私自利以及凶狠残暴。

武士妻真砂是最值得怜悯的人,如果没有强盗的闯入,她原本可以过着风平浪静的生活,身边还有一个体面的、受人尊敬的丈夫。

强盗多襄丸的闯入,彻底改变了真砂的命运,在被强盗侮辱之后,她不仅要面对被强盗摧残的肉体和内心,还要面对丈夫的蔑视、冷漠和嫌恶。

此时,她别无选择,面对无情的丈夫,她只能选择让两个人决斗,最终和强盗私奔。

如果选择刚强不屈,那她就要以死来证明清白。

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被残酷命运推到了悬崖边上,真砂内心无从选择,她最后还是希望通过二者的决斗,赢得自己生存的机会。

武士这个人物是个虚荣、冷漠、伪善,彻头彻尾的“本我”主义者,在观众的眼里,武士就是一个伪善交织、道德沦丧的代表。

作为一个丈夫,他不但没有前去安慰和同情受到伤害的妻子,反而对被侮辱的真砂冷冰冰,讥讽妻子“不守妇道”。

公堂之上,武士将自己描绘成豪迈坚强、英勇不屈的谦谦君子,而真实的武士却是如此的卑鄙不堪,从武士的身上,看到了人性中最阴暗的一面,看到了人性的沦丧。

樵夫是整个案件唯一目睹者,本来樵夫可以将案件的真相告诉大家,因为他是一个局外人。

但是,由于贪心,因为贫穷,樵夫拿走了案件的重要证物镶宝石的短刀。

所以,原本善良的樵夫,因为一时贪心,暂时泯灭了自己的良心,隐瞒了事情的真相。

但是,当面对武士、武士妻、强盗赤裸裸的谎言时,樵夫的“本性”战胜了自私懦弱的“自我”。

在罗生门前,樵夫的人性又得到了回归,他强烈地反击了三个人的谎言,最终说出了所有的真相。

影片从谎言重新回到了真实,人性得到了升华,再一次确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影片中还是一个正面声音,那就是善良和宽容的性善论者——行脚僧,他也是片中唯一的充满理性的正面人物。

面对形形色色的谎言,面对扑朔迷离的人性,行脚僧也曾经对这个世界失去了信心。

然而,当看到樵夫说出真相,并执着地要求收养弃婴,行脚僧发出我不想把世界看成地狱,“多亏了你,我可以继续相信人了”的呼声。

通过樵夫的行动,行脚僧恢复了对这个世界的信心,重新肯定了人性中的善。

通过行脚僧这个人物的内心变化,使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人性的光芒。

三、人性的思考
电影《罗生门》故事简单,出场人物很少,但是,却有着离奇的情节,并且思想内涵非常深刻。

影片不仅揭露了人性的自私、丑恶和荒谬,还深刻揭示了人心险恶,警示人们对于人性的复杂性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从文学作品到影视作品,从读者到观众,将《罗生门》置于一种完整的人类活动中,站在更高的角度,深层次分析“罗生门问题”中的一系列问题,站在人性的视角,结合影片中的实际人物,理解和认识人的“在世界中的生存现象”,进而理解人的生存性感知。

这里的“罗生门问题”,既神秘又让人们感到困惑,同一事件中相关的几个人物,对事件的解释截然不同。

为什么会有如此的结局,很久以来“罗生门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

导演通过“罗生门问题”,讲述了一段扑朔迷离的,为了自身利益许多人去编造各种谎言和欺骗的故事,《罗生门》不只是好看的故事,电影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特定历史中人的丑恶与自私,揭示人性的复杂性,感发观众去进一步思考人性本质。

“罗生门问题”最终是有关人性本质问题的分析,揭示人类在生存中所必需面临的谎言与真实。

电影《罗生门》以“面向事情本身”的态度,为观众展示了一段扑朔迷离的故事,给观众留下了关于人性的理性召唤,启发观众去进一步识认人类生存的本质状况。

有关人类存在方式问题思索,也是《罗生门》的魅力之所在。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与创造,永远和人类的“主观”扭结在一起,人类本身的存在方式,决定了人类能够创造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而人类自身却极其复杂神秘,人最不易看清的莫过于自己,正如古希腊的寓言那样,人们最难认清的就是你自己。

人类的存在,无时不被自己的意识所限制,被自己的身影所遮蔽,这就导致最难的是“认识你自己”。

因此,在人性的问题上,我们需要反思,需要给自己一个清醒的认识,电影《罗生门》为我们打开了反观人性的机会,启迪我们重新认识人性,重新看待人生。

结语
生活中,人们都以什么样的身份出现,都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完全取决于你的价值取向以及所处的地位、环境。

人性是深邃的,难以捉摸的,电影《罗生门》给予了我们一个体验人性的新视野,启发我们去思索人性的深层次。

虽然很难否定人性中存在着自私、自利、虚伪、懦弱的一面,但是,我们也要坚信,人世间固然存在的阴影必定遮挡不了永恒的光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