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玻璃
形成有利!
热力学、动力学、结晶
化学。
熔体有三种冷却途径(释放的能量大小不同): 1、结晶化 2、过冷后在Tg温度下“冻结”为玻璃 3、分相
注:玻璃化和分相后由于玻璃与晶体的内能差值不大, 故析晶动力较小,实际上能保持长时间的稳定。
ΔGa 玻璃 ΔGv
晶体
ΔGv越大析晶动力越大,越不容易形成玻璃。
ΔGv越小析晶动力越小,越容易形成玻璃。
例
[SiO4]内表现为共价键特性,其O- Si-O键角为109028/,而四面体共顶 连结, O-Si-O键角能在较大范围内 无方向性的连接起来,表现了离子键的 特性。按电负性估计离子键比例由5% (如As2O3)到75%(如BeF2)都有可能形 成玻璃。
近代有各种超速冷却 法,冷却速度达
106~108K/sec(实验室急冷达1~10K/s), 用以制造Pb-Si , Au-Si-Ge金属玻璃, V2O5 ,WO3玻璃(一般均为薄膜)。
2. 非熔融法 例: 化学气相沉积“ CVD”制取各种薄膜和涂层; 用高速中子或α粒子轰击晶体材料使之无定
形化的“ 辐照法”;
呈现统计均质 结构的外在表现。
二、 介稳性
热力学——高能状态,有析晶的趋势 动力学——高粘度,析晶不可能,长期保
持介稳态。
VQ
液体
过冷液体
K
M
F
E 玻璃态
D
晶体
A B
C
Tg
TM
三、 凝固的渐变性和可逆性
由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变的过程是可 逆的与渐变的,这与熔体的 结晶过 程有明显区别。
冷却速率会影响Tg大小,快冷时Tg较慢冷时高, K点在F点前。Fulda测出Na-Ca-Si玻璃:
SiO2 ΔGv=2.5; PbSiO4 ΔGv=3.7 Na2SiO3 ΔGv=3.7
玻化能力: SiO2> PbSiO4 > Na2SiO3
众多科学家从:d、α、ΔH、 ΔS等热力学数据研究玻璃 形成规律,结果都是失败的!热力学是研究反应、平衡的 好工具,但不能对玻璃形成做出重要贡献!
三、形成玻璃的动力学手段
形成玻璃的临界冷却速率是随熔体组成而变化的。
P94 Tab3-6
性能
化
合
物
SiO2 GeO2 B2O3
Al2O3 As2O3 BeF2
ZnCl2 LiCl Ni
Se
TM(℃)
1710 1115 450
2050 280
540
320
613 1380 225
(TM)(dPa.s) 107
106
105
0.6
四、 由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化时,物理、 化学性质随温度变化的连续性
性
质
Tg
Tf 温度
第一类性质:玻璃的电导、比容、粘度等
第二类性质:玻璃的热容、膨胀系数、密度、
折射率等
第三类性质:玻璃的导热系数和弹性系数等
Tg :玻璃形成温度,又称脆性温度。它是玻 璃出现脆性的最高温度,由于在这个温度下可 以消除玻璃制品因不均匀冷却而产生的内应力, 所以也称退火温度上限。
2、IV和 u两曲线重叠区,称析晶区,在此区域内,IV 和 u都有一个较大的数值,既有利成核,又有利生长。
u
u
IV
IV u
IV IV
(A) T
(B) T 析晶区
3、两侧阴影区为亚稳区。左侧T 太小,不可能自发成
核,右侧 T太大,温度太低,粘度太大,质点难以移动
无法形成晶相。亚稳区为实际不能析晶区。
u
u
IV
IV u
IV
IV
(A) T
(B) T 析晶区
4、如果 IV和 u的极大值所处的温度范围很靠近,熔体 就易析晶而不易形成玻璃。反之,就不易析晶而易形成
玻璃。
u
u
IV
IV u
IV
IV
(A) T
(B) T 析晶区
1、过冷度太小或过大,对成核和生长均不利。只有在 一定过冷度下才能有最大的IV和u 。
T3
T4
T5
<Tg
粘度很大,
结 构凝固,
失去平衡,
结构不充分。
T6
T7
★玻璃转变温度Tg是区分玻璃与其它 非晶态固体的重要特征。
★传统玻璃:TM>Tg 传统 玻璃熔体 与玻璃体的转变是可逆的, 渐变的。
★非传统玻璃(无定形物质):TM<Tg 二 者的转变不可逆。用气相沉积等方法 制得的Si、Ge、Bi等无定形薄膜在加 热到Tg之前就会产生析晶相变,宏观 特性上也有一定差别。
(dT dt)c Tn / n
(Tn TM Tn )
若(dT/dt)c大,则形成玻璃困难,反之则容易。
判别不同物质形成玻璃能力大小。
40
60
B
C
温
度 80 A
(
℃
)100
120 10-3 1 103 107
时间t(s)
分析:1、谁较易析晶,谁易形成玻璃? 2、为什么出现鼻尖形状? 3、此图表示什么意义?
罗生(Rawson)进一步发展了孙 光汉理论:
单键强度/Tm.p>0.05 Kcal/mol 易 形成玻璃;
单键强度/Tm.p<0.05 Kcal/mol 不 易形成玻璃。
可以说明:熔点低的氧化物易于形 成玻璃,如,B2O3不易析晶!
2、键型
(1)离子化合物
如NaCl、CaCl2在熔融状态以正、负 离子形式单独存在,流动性很大。由于 离子键作用范围大,无方向性且有较高 的配位数,组成晶格的几率较高,在凝 固点由库仑力迅速组成晶格,所以很难 形成玻璃。
生长速率u ; 3、把计算所得IV 、u代入(2-1)式求
出对应时间t ; 4、以 ΔΤ=ΤM-T 为纵坐标,冷却时
间t为横坐标作出3T图。
TM
T
亚
稳
液
相
Tg
结晶相
玻璃相
t
只有三T曲线前端即鼻尖对应析出10-6体积分数的晶 体的时间是最少的。为避免析出10-6分数的晶体所需的 临界冷却速率可由下式近似求出
2、IV和 u两曲线重叠区,称析晶区,在此区域内,IV 和 u都有一个较大的数值,既有利成核,又有利生长。
3、两侧阴影区为亚稳区。左侧T 太小,不可能自发成 核,右侧 T太大,温度太低,粘度太大,质点难以移动 无法形成晶相。亚稳区为实际不能析晶区。 4、如果 IV和 u的极大值所处的温度范围很靠近,熔体就易 析晶而不易形成玻璃。反之,就不易析晶而易形成玻璃。
①项
②项
其中: ①项--质点长程迁移的影响
②项--与Gv有关,晶体态和玻璃态两项自 由能差. Gv= H T/Te
速 率
①
U
②
结 论
U呈极值变化
T
总析晶速率--
1、过冷度太小或过大,对成核和生长均不利。只有在
一定过冷度下才能有最大的IV和u 。 u
u
IV
IV u
IV
IV
(A) T
(B) T 析晶区
Tf :软化温度。它是玻璃开始出现液体状态 典型性质的温度。相当于粘度109dPa·S,也是 玻璃可拉成丝的最低温度。
第二节 玻璃的形成
玻璃态物质形成方法归类 玻璃形成的热力学观点 形成玻璃的动力学手段 玻璃形成的结晶化学条件
一、玻璃态物质形成方法归类
1. 传统玻璃生产方法: 缺点:冷却速度较慢,一般40~60K/h。
结
璃 的主要标志。
(2) dT/dt越小,容易形成玻璃。 论
(3) Tg/TM接近“ 2/3”时,易形成玻
璃,即三分之二规则。
由Tg与TM作图知,易生成玻璃的组成在直线 的上方。 此规则反映形成玻璃所需冷却速率 大小。
SiO2
总结:
玻璃形成条件:E、
、
、 2/3规则、 (TM)
四、玻璃形成的结晶化学条件 1、键强(孙光汉理论)
熔体在TM温度附近若粘度很大,此时晶 核产生与晶体的生长阻力均很大,因而易形 成过冷液体而不易析晶。 IV和 u两曲线峰值 大小及相对位置,都由系统本性所决定。
近代研究证实,如果冷却速率足够快, 则任何材料都可以形成玻璃。
从动力学角度研究 各类不同组成的熔体 以多快的速率冷却才能避免产生可以探测到 的晶体而形成玻璃,这是很有意义的。
氧化物分解能 =单键强度
正离子的配位数
(1)单键强度>335kj/mol(或80kcal/mol) 的氧化物——网络形成体。
(2)单键强度<250kj/mol(或60kcal/mol) 的氧化物——网络变性体。 (3) 在250~335kj/mol为——中间体, 其作用介于玻璃形成体和网络形成体之间。
105
106
30
0.02 0.01 103
Tg/Tm
0.74 0.67 0.72
~0.5 0.75
0.67
0.58
0.3
0.3
0.65
dT/dt(℃/s)
10-6
10-2
10-6
103
10-5
10-6
10-1
108
107
10-3
(1) 熔点时的粘度高,易形成玻璃,
析晶阻力较大,TM时的粘度是形成玻
x
V V
=冷1却并-速可e率估xp。计(出3避I免V u生3成t 4 1) 0-6分数晶体所必
须的
当x值较小时,x V V
3
IV u3t 4
稳定液相 TM
T
亚
稳
液
相
Tg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结晶相
玻璃相
t
三T即:Time-TemperatureTrans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