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 C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减少数量
总面积 /km2 83 400 70 988 12 412
面积大于1 km2的湖泊 数/个 2 848
2 305
543
A. 大规模围湖造田,使水面日益退缩 B.过度引水灌溉,导致湖泊补给不足 C.环境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也是导致湿地萎缩的
重要原因
D.人口增长,用地规模扩大
5.下列有关洞庭湖年输沙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D
长江来沙 “四水”来沙
入湖总沙量
年输沙量(108 m3) 1.094 0.241 1.335
占入湖总沙量(%) 82.0 18.0 100
出湖总沙量
0.351
26.3
湖内沉积量
0.984
73.7
A.洞庭湖泥沙主要来自南部山区 B.年入湖泥沙量与出湖泥沙量平衡 C.洞庭湖泥沙沉积时间主要是冬季 D.三峡工程可以减缓洞庭湖泥沙淤积
考点1 湿地资源问题的原因分析及保护措施
1.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湿地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减少,质量下降,各种效益难以发挥。 原因分析如下:
(1)自然原因
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即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泊,失去其充 水洼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所以从地球历史 上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 过渡性现象。
江的正常通航
提供丰 是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每年生产出大 富的 量的鱼、虾、蟹、稻米、莲藕等农副产品, 农副产 丰富的芦苇、速生杨树等为湖区造纸业提供
品 了大量原料
航运
南纳“四水”,北通长江,长期作为南方重 要的水运通道
旅游观 自然景观类型多样,具有较高的旅游观赏价 光值
考点3 我国湿地面临的威胁
(2)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乙处平原作为商品粮基地有哪些优势条件?
(的3地)可甲广行处人性湿稀建地;议开生。垦产后规,模可大能;对机环械境化产(专生业哪化些、影现响代?化请)程提度出高对;湿商地品合率理高开。发
影响:气候变干、径流减少、生物多样性遭破坏,污染加剧等。 建议:保护性开发,如发展生态旅游、水产养殖等。
材料二 观测显示,青海湖水位每年平均以12.1厘米的速度下降,以这样 的速度,青海湖平均减少湖水4.36亿立方米,正在从单一的高原大湖泊分 裂为“一大数小”的湖泊群。
材料三 为了保护青海湖,青海省于2008年5月26日宣布,正式启动青海 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投资近16亿元,在10年内最大程 度恢复青海湖原生态。这是青海省继“三江源”生态保护项目后的第二 个大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1)图中,甲城是 是
铁青藏路的起点,决定该铁路走向的自然区位 。地形条件
(2)图中①河河谷是青藏高原重要的农业区,分析其农业发展的有利条 件。
地(3)势结低合平材,料气二温,较分高析,青水海源湖充近足些;年农来业水基位础下好降;的交主通要便原利因。有哪些?
洞庭湖“变”大的措施与其带来的效益
例2湿地作为与森林、海洋并称的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具有保持水 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 被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读图回答问题。
(1)湖泊是重要的湿地形式,除了补给河流、调蓄洪水之外,还有重 要的生态价值。下列选项中与表中所示现象发生无关的是
一、选择题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有多条河流从东、南、西三面注入,北部 有水道通往长江,湖泊水面呈现“冬季一条线、夏季一大片”的景象 变化。鄱阳湖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据此完成1~3题。 1.鄱阳湖在冬季成为迁徙鸟群重要栖息地的原因是( ) A.湖滩面积大,水浅 B.湖底砂砾石广布,水质好 C.湖A 区少有大雾,能见度好 D.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8.与图中4处湿地的形成无关的是( )
D
A.海拔高,气温低,蒸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小
B.地形相对低洼,容易积水
C.植被较好,容易涵养水源
D.都濒临长江,常受到长江洪水的泛滥而积水
【解析】图中4处湿地虽在长江两侧分布,但并非濒临长江,因此长江洪水 泛滥并不能导致4处湿地积水。
9.从保护湿地和发展经济的角度看,不合理的行为有( ) A.修A筑梯田、固定耕地,解决贫困山区的粮食问题 B.停止挖沙、打坝蓄水、恢复沼泽地 C.利用文化生态优势,发展旅游等绿色产业 D.加大投入,进行改造,建湿地公园
(2)图中P地以种植业为主,且建立了许多大规模机械化农场,此举 的不良后果有哪些?
①气候变干,土地盐渍化面积扩大;②河川径流减少;③地下水 位下降;④动植物资源减少。
(3)目前,P地已停止开垦荒地,具体有哪些措施恢复该地环境? ①退耕还沼泽;②建立湿地保护区;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
湿地。
【解析】本题通过对图表资料的分析,考查湿地资源问题及开发利用问题。
我国湿 地状况
类别
主要表现
人口急剧增加带来巨大环境压力
过度利用湿地动植物资源
湿地资 源丰富, 人
大量围垦和开垦湿地
但正在 为 泥沙淤积严重
大面积 活 环境污染
减少, 动 水利工程建设的威胁
遭受威 胁的种 类和程
引进物种的干扰 城市化、旅游业的发展、道路建设
度增加
自然 原因
气候干旱,使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湿地 逐渐消失;海岸侵蚀,使滩涂湿地面 积不断减小
(3)针对不良后果产生的原因采取措施。
考点2 洞庭湖湿地资源 1.图示洞庭湖的萎缩及影响
2.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
价值 维持 生物 多样

调蓄 洪水
表现
洞庭湖区湿地水域与陆地交错,适于各种野 生生物的生长、栖息和繁衍,其中有许多珍
稀物种,如中华鲟、白鲟等
洞庭湖区水域面积大,丰水季节,洞庭湖能 够大量蓄洪,显著地减小长江中下游地区的 洪水威胁;干旱季节,洞庭湖又把蓄纳的水 还给长江,维持长江主航道的水位,确保长
4.有关洞庭湖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A.洞庭湖区的形成主要是受外力作用
B.“四口”一年内流向定期发生变化
C.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
D.洞庭湖对“四水”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洞庭湖区的形成主要是受内力作用,即地壳断 裂下陷;“四口”的水位比洞庭湖高,所以一年内流向是由长江到洞庭 湖,没有变化;洞庭湖对“四水”没有调节作用;洞庭湖对长江有明显 的调节作用,所以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
地壳运动使洞庭湖区域发生断裂、盆地扩大,湘江、资水、沅水、澧水 四水流入湖盆,形成湖泊群。公元450~524年,荆江太平、调弦(1958年 已封堵)两口溃堤,长江水进入洞庭湖平原,湖泊扩大到五百里。唐宋时 期,随着荆江北岸“云梦泽”的消亡,成为汪洋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湖。 1852年起,随着藕池、松滋两口的出现,荆江四口(松滋口、太平口、藕 池口、调弦口)分流局面形成。据此回答4~5题。
湿地比率 (%) 42.99 19.17 9.30
变化特点: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目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 总面积大幅度减少。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目和总面积明显减少, 湿地萎缩。 不利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 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
(2)人为原因
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过程,在几代人乃 至一代人的时间内实现了湖沼的消亡。
人为因素类型
影响
导致的结果
土壤侵蚀 围湖(海)造陆
外部物质进入, 填充作用加剧
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
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 减,乃至消失
环境污染
内部富营养化加 剧,水草繁茂、
泥炭化加速
造成入湖营养物增加,使 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 也就是人为加速的富营养
【解析】根据材料,洞庭湖泥沙主要来自夏季的长江,“四水”来沙相对 较少;年入湖泥沙量大于出湖泥沙量,导致洞庭湖泥沙淤积;三峡大坝的 建设可以减少流到洞庭湖的泥沙,减缓洞庭湖泥沙的淤积。
下图为吉林省湿地面积变化图,据此完成6~7题。
6.图中显示吉林省湿地存在的问题是( )
B
A.湿地总面积急剧减少
B.天然湿地生态功能下降
【解析】鄱阳湖成为候鸟栖息地,在于气候条件好(纬度低、气候温暖,适宜 越冬),湿地面积广,滩涂、浅滩等鸟类活动的场所多。
2.鄱阳湖冬、夏水面景象变化的原因是( )
C
A.湖底有线状洼地,冬季河道封冻,夏季来水量大
B.湖底平坦,入湖水量夏季大于冬季
C.湖底有线状洼地,水位季节差异明显
D.湖底平坦,长江顶托作用季节变化明显
【解析】对表中不同年份的数据的变化,可知1976~1986年,湿地斑 块数目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总面积大幅度减少。1986~2005年, 湿地斑块数目和总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结合湿地的生态环境效 益,可知湿地减少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有: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 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 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
例3据新华社2011年8月12日报道,下图中甲地大片湿地被偷开垦成 为耕地,转租暴利惊人。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粮食价格的上 涨,使土地收益增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甲地区形成沼泽的主要原因。 降水较多,蒸发较弱,气候湿润;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流多,水 量大;冻土广布,地表水不易下渗;植被覆盖率较高,水分条件好。
【解析】“一条线”“一大片”反映出湖区水域轮廓的变化,可从水 量、水位的变化进行分析。
3.过去50年来,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水土流B失加速湖泊淤积 B.围湖造田 C.气候变干造成湖泊水位降低 D.湖区地壳明显抬升
【解析】“湿地减少”“湖泊面积减少”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受湿 地开发或引水灌溉致使湖水水量下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