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现状与最优取值分析

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现状与最优取值分析

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现状与最优取值分析Analysis on the Current and Op ti m al Level of Fiscal Revenue Scale郭彦卿 李兰英 G UO Yan2qing L ILan2ying(天津财经大学 天津 300222)[摘 要]财政收入规模反映政府对社会资源的控制能力,其大小不仅影响着政府职能的发挥,也会影响企业和居民的生产积极性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文在对我国财政收入统计口径重新调整的基础上,对我国目前的财政收入规模大小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求出使经济增长率和投资率最大化的最优财政收入规模为23%-30%。

我国的财政收入规模已处在最优区间,因此,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财政收入结构的完善。

[关键词]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规模 经济增长 投资[中图分类号]F812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549(2009)12-0017-04对财政收入规模的衡量主要有两种指标:财政收入的绝对量和财政收入的相对量。

财政收入的绝对量用财政收入总额来表示,财政收入的相对量可以用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G NP)或国内生产总值(G DP)的比重来表示。

由于绝对量是一个孤立的指标,在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时都不如相对量更方便、更容易说明问题,所以通常情况下主要是采用相对量指标,财政收入的相对量比绝对量更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财政集中程度和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职能大小。

按照国际惯例,衡量一个国家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通常采用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 DP)的比重指标。

一、财政收入统计口径的调整在具体分析我国财政收入与G DP之间的关系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我国财政收入构成内容的相对复杂性,需要注意以下一些具体情况:首先,自1985年开始我国对于企业亏损补贴一直做财政收入冲减处理,但是,根据企业亏损补贴的性质,作为支出项更为合理,而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建议将其作为新增附加支出处理。

其次,目前在政府收入中存在数额巨大的预算外资金并没有计入财政收入,但其来源与使用与预算内资金的性质相似,所以,应该计入财政收入。

再次,根据1996年国发29号文件规定,在国家财政尚未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制度之前,社会保障基金先按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进行管理,专款专用,但至今这一规定一直没有得到落实。

因此,在核算财政收入口径时,有必要将社会保障基金一并计入财政收入。

最后,在我国的经济中存在着大量制度外收入,即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凭借行政权力或垄断地位,完全采取各种非税收入形式收取的未纳入预算内或预算外管理的各项灰色收入,这部分收入掩盖了我国财政收入总量的真实水平。

如果考虑以上四方面的修正,财政收入的统计口径应该遵循:全口径财政收入=名义财政收入+企业亏损补贴+预算外资金+社会保障基金+制度外收入①。

二、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现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在总量上有了较大增长,由1978年的1479137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5399115亿元,29年间增长了3515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4倍,见表1。

收稿日期:2009-11-16作者简介:郭彦卿,女,天津市人,天津财经大学讲师,财政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财政理论与制度;李兰英,女,天津市人,天津财经大学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财政预算理论与实务。

①考虑到制度外收入的相关数据无法获得,在下文的实证分析中姑且不做收入调整。

表1财政收入占GD P比重及相关指标单位:亿元、%年份全口径财政收入G DP财政收入/G DP可比价财政收入增长率可比价G DP增长率197814791373645122401581979159912340621583913641377160198017171334545162371783147718119811776186489115636133111951241982201510753231353718513165910619832334163596216539115141661018519842831134720810539128151551511819854041187901610444183291501314719864184111027511840172-1113818519874604158120581623811841641115819885164147150421823413301051112819896076121169921323517681394106199064111421866718234134-012731841991712810221781153217341039118199281601652692314830131518114124199367181883533319219102-2815013196199481881854819718616199110413108199599821476079317316142712010192199612891113711761591811121134101011997133031837897310316185116691301998149141838440212817167131117183199917331108896771051913317170716220002014513499214155201301319281432001240871981096551172119717117813020022769019412033216923101141279108200331391133135822176231111015010103200437093188159878134231201015110109200544361191183217142412115125101432006539911521192315251481714811165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和2008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其中,可比价财政收入增长率和可比价G DP增长率是指扣除价格因素之后的增长率。

比较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第一,1978-2006年29年间我国财政收入与G DP的增长势头良好,除1986年、1990年和1993年财政收入为负增长之外,其余年份财政收入与G DP的增长率均为正值,在绝对速度上都表现为较快速度的增长。

G DP在这29年间增长速度不断波动,其中最大增长速度为1984年的15118%,最小增长速度为1990年的3184%,平均增长速度为9175%。

财政收入在这29年间增长速度也不断波动,其中最大增长速度为1985年的29150%,最小增长速度为1993年的-28150%,平均增长速度为8145%。

从整体来看,财政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慢于G DP的平均增长速度。

第二,财政收入增长率与G DP增长率比较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79-1981年,财政收入增长率均低于G DP增长率;1982-1985年,财政收入增长率均高于G DP增长率;1986-1997年,财政收入增长率基本低于G DP增长率;1998年后财政收入增长率基本快于G DP增长率。

但从29年的平均增长率来看,两者相差不大,仅相差113个百分点。

第三,纵观29年来财政收入占G DP比重的变化趋势,从图1中可以很直观地看出: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化趋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8-1992年财政收入规模在30%-50%之间,平均值为37144%; 1993-1999年财政收入降至20%以下,平均值为17177%;2000年至今稳步攀升至20%以上,平均值23104%。

从29年变化的总趋势来看,财政收入的规模经历了一个“持续较高—迅速缩小—缓慢恢复”的过程。

图1 财政收入占GD P比重及增长趋势三、我国最优财政收入规模的取值根据增长核算方程ΔY/Y=[(1-θ)×ΔN/N]+(θ×ΔK/K)+ΔA/A,即产出增长=(劳动份额×劳动增长)+(资本份额×资本增长)+技术进步,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源于投入的增长,如劳动和资本,以及技术的改进,而资本通过储蓄和投资进行积累。

我国劳动力富裕,储蓄率较高,二者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且目前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有限,所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就是投资。

因此,本文将从投资和经济增长两个方面来探寻最优财政收入规模,即能够使我国经济增长率和投资率最大化的财政收入规模。

11模型与数据收集根据巴罗(Barr o,1990)模型,财政收入规模与投资率是一种凹函数关系,所以,我们借鉴马拴友的研究构造以下最基本的凹函数:I=β1lnτ+β2τ+ε(1)…………………………………………其中,I是投资率,τ为财政收入规模,ln是自然对数,ε为白噪声。

而根据投资的加速原理,投资还受收入增长的影响。

另外,我们还应考虑总产出的价格指数和时间,以分别反映经济周期和趋势因素对投资的影响。

从而,财政收入规模与投资率关系的经验模型可扩展设定为:I=β0+β1lnτ+β2τ+β3ln(Δy)+β4ln P+β5t+ε(2)………………………其中,Δy指人均收入的增长,P是总产出的价格水平,时间t表示趋势项,βj是待估计的参数(j=0, 1,…,5)。

通过求极值原理我们知道,在极值点一阶偏导为零,因此,使投资率最大化的财政收入规模τ3由以下公式决定:I’=β1τ+β2=0,求解得出:τ3=-β1β2。

我们以1993-2006年为实证分析的样本空间,样本空间选取的理由是,观察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动特点可以发现,1978-1992年,财政收入规模在30%-50%之间;1992年之后,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税源结构和税负结构也呈现出新的特点,1993年财政收入规模骤降至20%以下。

因此,1993-2006年的数据可以反映财政收入规模和政府职能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过程中的变化特点,具有较好的理论研究价值。

其中,投资率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 DP的比率,财政收入规模用全口径财政收入占G DP比重表示,总产出的价格用1978年=100的G DP平减指数表示,人均收入的增加用人均G DP的增加表示。

21实证分析结果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模型(2)表示的投资率进行估计,回归模型为:I=-018988lnτ+314172τ+010601ln(Δy)-014021ln P+010259t+ε(-115700)(118597)(310136)(-117293)(117332)R2=018622从模型(2)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投资率的估计效果不错,拟合系数为86122%,表明用此模型来反映财政收入规模与投资率的凹函数关系效果很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