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虽然教育学每周只有一节,但是我还是获益匪浅,从《教育学》这门课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在此,要感谢老师为我们传授了《教育学》这门课程,我觉得收获确是难于言喻。
其实教育学去年我们就开始学习了,以前总不把它当回事儿,心想又是一门像《毛概》一样无聊的理论课。
但是,到了今年我就彻底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
一是,老师上课很有趣,有吸引力。
在课堂上,您不仅给我们举了很多大哲学家,先贤以及大教育家们的例子,还给我们讲诉了许多实际生活中的案例。
您所举的许多例子不仅对我们学习教育学有很大帮助,而且还对我们自身也很有启发作用。
二是,您还会和我们互动,用问题来引导我们、激发我们。
通过互动和同学间讨论,让我们的课堂变得轻松、民主,也同时让我们变得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通过上您的课,通过您对教育的解释,对教育学的解释,以及许许多多贴近生活的事例,我发现:原来“教育”并不是一个遥远的话题;教育学也并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理论课。
依然清晰的记得这学期我第一次翻开《教育学》这本书时的情形,当时我发现书里的内容特别的枯燥乏,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是我误解了《教育学》。
现在再回到我开篇就提到的收获却难以言喻上。
因为我确实在《教育学》这堂课上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不仅解除了我对《教育学》就是一门枯燥的理论课的理解,还丰富了我对“教育”,“教育学”的理解。
还记得老师在给我们讲“教育的本质”这一节的时候,您给我们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定义。
其中令我映象最深的就是爱因斯坦对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把受过的教育全部忘掉之后,剩下的东西。
通过对“教育”本质的学习,使我开阔了思维,不再把“教育”一词想的空洞而深不可测。
通过教育学的学习,我还深深的喜欢上了教育学。
其中有许许多多我感兴趣的话题,比如中西方文化的传统的差异所造成的中西方教育意义的不同。
老师给我们形象的举例阐述他们的不同之处,老师把中国的灌输式教育形象的比喻成木桶给杯子倒水:老师是木桶,学生是杯子,老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更有意思的西方的教育,老师把西方的引导式教育用“产婆术”来做形象的比喻:老师是接生婆,学生是孕妇,而孕妇产下的胎儿则是学生内在的潜质,通过老师的“助产”,使学生主动学习、思考,从而发掘自己的潜力和才能。
通过老师形象的比喻,使我深深的理解了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
上老师的课,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说,我也是获益匪浅,通过您对“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这一章节的介绍,我了解了教育在人类社会的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各自的特点,以及教育的缓慢发展史。
在讲到农业社会的教育史时,中国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让我倍感骄傲,我国的先贤们在那个时期就已经提出了如此优秀的教育理念。
除了了解中国的教育史发展之外,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国外的一些典型的教育内容。
其中很特别的是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他们当时的教育目的仅是是培养合格的军人。
而正是这种教育,它对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看着最近学校里大一新生幸苦的军训,就让我不禁想起了古希腊“斯巴达教育”。
西方世俗封建的“骑士教育”也让我印象深刻。
它的教育也很特别,教育分成三阶段,其中最让我好奇的是第二阶段:护卫。
不仅要帮男主人打仗,侍奉男主人的生活,居然还要视女主人为情爱对象!通过这样特殊的教育方式来培养骑士的军人品质和绅士风度。
还有古希腊雅典的“通识教育”,等等。
真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教育的目的各异,内容各异,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也大有不同。
《教育学》真是让我对历史上的各种教育大开了眼界,丰富了我的知识和视野。
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假期对<<教育学>>的学习过程中,我收获很大。
首先,我学会了理解,学会了思考。
而通过对目前教育的反思:有知识但无智慧:有规范性但无道德:有目标但无信仰。
现在的学生犯错误不自觉,寻求刺激好玩。
而提倡的教书育人,思想教育抓不到位。
我们提倡的火炬传情,用活力去培养活力,用智慧去点燃智慧,用灵魂去塑造灵魂。
学生的心目中的教师形象(角色期待):模范公民,一个有学问的人,活的教科书知识库。
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的老师,风趣幽默的老师,真才实学的老师,德才兼备,才要求老师品学兼优。
教师是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
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1.强烈的示范性;2.独特的创造性3.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教师具有专业情操,即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理想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育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情谊发展成熟的标志。
教师的专业情操包括;理想的情操,即由于对教育功能和作用的深刻认识而产生的光荣感与自豪感;道德的情操,即由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性的认同的体现;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对自我从事教育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将显著的影响到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工作效果。
教师的职业理想即教师对所从事教育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它是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
它具体表现为对教育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认同,情感和行动,师爱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灵魂。
总而言之,<<教育学>>的学习不仅充实了我的头脑,武装了我的思维,教会我怎样去武装别人的思想,而且还帮我认识了许多教育大家,他们的教育理念可以指导我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郭英2014/5月篇三: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班级学号 1155010119姓名董丽青指导老师李春丽完成时间这学期我们专业开设了《教育学》课程,《教育学》作为一门必修课,伴随我们这个学期,从这门课中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在此,要感谢李老师为我们传授了《教育学》这门课程,我认为收获确实难于言喻。
首先,老师上课很有趣,有吸引力。
在课堂上,老师不仅给我们举了很多大哲学家,先贤以及大教育家们的例子,还给我们讲诉了许多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以及在教学实习中的例子。
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形式,使书本知识更形象具体,同时也加深了同学们枯燥知识的理解。
所举的许多例子不仅对我们学习教育学有很大帮助,而且还对我们自身也很有启发作用。
其次老师还和我们互动,用问题来引导我们、激发我们。
通过互动和同学间讨论,让我们的课堂变得轻松、民主,也同时让我们变得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有时通过观看一些有意义的视频资料,让同学们小组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让所有同学都参与其中;或是观看教育讲座,让将来可能走上讲台的我们受益匪浅,也让我们多了一些对教师、对班主任的认识,更加加深了同学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通过上教育学,通过李老师对教育的解释,对教育学的解释,以及许许多多贴近生活的事例,我发现:原来“教育”并不是一个遥远的话题,教育学也并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理论课。
记得这学期我第一次翻开《教育学》这本书时,我发现书里的内容特别的枯燥乏味,理论性特别强,有的描述和解释极其拗口,心想老师肯定又是念课件,考试的时候背一背,考完就都忘了,像许多选修课一样,学完没什么收获。
从第一节课的学习以及老师要求分小组坐在一起上课、讨论、回答问题和完成任务,我开始好奇老师想要做些什么,后来我渐渐发现是我误解了《教育学》,也低估了这门课带给我们的收获。
我确实在《教育学》这堂课上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不仅纠正了我对《教育学》就是一门枯燥的理论课的错误认识,而且丰富了我对“教育”、“教育学”的理解。
都说学生的心目中的教师形象是:模范公民,一个有学问的人,活的教科书知识库。
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的老师,风趣幽默的老师,真才实学的老师,德才兼备,才要求老师品学兼优。
李老师可以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通过教育学的学习,我还深深的喜欢上了教育学。
其中有许许多多我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关于教育目的的讨论和我国教育及其目的等。
尤其在“教师和学生”这一章,我更是收获良多。
通过老师对教师职业,教师角色,教师的素养,学生的本质属性,以及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的讲解和举例论证,我才发现原来做老师,做个好老师,做个优秀的班主任原来是那么的不容易,是有那么多的学问在里面。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在讲这一章时,给我们举的一些老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所举的实例。
观看魏书生老师的演讲更是获益颇丰。
魏老师说:“你要把学生看成是你的助手,那么你就会觉得自己处理起问题得心应手。
” 我们总是在责怪体制,可教师自己有没有进行反思呢?学生为什么讨厌学习,为什么畏惧学校?不是学习、学校本身有什么问题。
对学生而言,老师是可怕的,老师就像唐僧一样爱唠叨。
虽然我们的体制有问题,但是不可否认在不合理的体制下仍然可以出现魏书生、李镇西、任小艾这样的老师,所以我们在批判体制的同时更需要教育工作者们的反思。
我们国家的发展不是仅仅靠一些尖端人才,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教育、知识改变社会大众。
国所提及的普及义务教育不仅仅是让国人们多认识几个字,更重要的是让义务教育来提升国人的素养。
我们不能把体制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自身学习和教育学生的借口,相反作为教师更加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改进,至少我们不能耽误学生的人生。
教育以学生为本,一个人的力量很微小,但收益的学生却很多。
教育工作者,一个伟大而崇敬的名词。
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要对得起这个称谓,我们更要对得起学生。
学习“课程”与“教学”这两章,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思考自己将来应该如何组织教学与课程设计。
其中“学科课与活动课”这一节,老师分别介绍了这两种课程的优缺点,听了课之后,我一直都没有忘记这个问题。
各有各的好处,但又有各自的劣势,因此我在想我以后当了老师要怎样做呢,要怎样去平衡学科课和活动课呢,要怎样才能跟上新课标的步伐呢?虽然,我现在还没有走上就职的岗位,但是通过《教育学》这门课,通过老师的认真讲解,使我在还没踏上岗位之前就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我觉得对我将来的发展是很有利的。
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在老师讲到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谈到我国基础教育发生的重要转型时,我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了解,我也更加坚定了对素质教育的赞同和认可。
我也坚定了如果将来要当老师,就一定要做一个培养多数人才为主的教师。
同时,我也学会了理解,学会了思考。
而通过对目前教育的反思:有知识但无智慧,有规范性但无道德,有目标但无信仰。
现在的学生犯错误不自觉,寻求刺激好玩。
而提倡的教书育人,思想教育抓不到位。
我们所提倡的火炬传情,用活力去培养活力,用智慧去点燃智慧,用灵魂去塑造灵魂,显得是那么遥不可及。
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感触最深、对我触动最大的是观看《教育能改变吗》这个视频,我不得不就一些问题谈一下我的感受与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