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酒文化与诗词

中国酒文化与诗词

中国酒文化与诗词【摘要】:美酒自始酿时起,点点滴滴无不映射着酒者的悲欢离合。

文人与酒似乎有着天然的亲情,文人的各种心理姿态在酒中得到了尽情尽兴的舒展,他们在酒的世界里恣情地表现着“真我”,张扬着个性。

【关键词】中国酒文化;文人;诗词引言酒文化是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源远流长、根深叶茂,自出现至今已发展了数千年,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饮酒吟诵、借酒明志,留下佳作无数。

酒也成就了多少英雄豪杰的不凡壮举,赐予了中国文化浓厚的生活气息。

同时,酒与诗、词、音乐、书法、美术、影视等相融相兴,共同铸成了中华美酒的漫漫长河。

1. 酒、诗与乐在中国酒文化主要是采用了诗歌这种文化载体, 而西方则采用了另一种文化载体———音乐。

两种文化借用了极富有表现力的载体音乐和诗歌, 从而使两种文化都激情飞扬, 魅力四射。

中国诗歌中飘着酒香。

诗与酒的结合, 使诗具有了酒的灵性, 使酒具有了诗的含蓄。

诗可以兴,可以群, 可以怨, 便成为酒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

《诗经》首开诗酒交融的先河, 这时的诗多还仅是对饮酒场面的描写。

从有大量诗人进行诗歌创作的“三国”时期开始, 酒与诗人的关系就开始密切了。

所谓“有美酒便有佳诗, 诗亦气灵于酒”正说出了诗与酒的重要关系。

再到后来“共醉菊花杯”的山水田园诗, 盛唐时期“无酒不成诗”的诗仙李白, 以及“酒壮军威”的边塞诗, 将诗酒文化推向高峰。

而宋元明清的词、曲、小说等也可作为诗的变衍。

从把酒当作“钓诗钩”的苏东坡, 到“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 再到酒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李清照, 再到“随时即景就事行乐而饮”的李渔。

诗酒文化在这些变衍体中得以发扬光大。

这些作品中不论是对尘世生活的超越, 还是对人生不得意的超越, 都飘逸着一种酒仙气质。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 饮酒也不例外。

要想获得那种飘飘然如仙般的感觉, 仅仅有酒是不够的, 还必须有理想的饮酒环境, 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 酒才会把你推向云端,推向那浩渺的太空⋯⋯所以诗人们喜作“山水郊野饮”“明月清风饮”“花前月下饮”“雪中饮”“雨中饮”“江上饮”“舟上饮”李白的《月下独酌》便是全心沉浸在月光下的花丛, 目送清风抚弄花影时的神来之作。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需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令人仿佛看到诗人一袭白袍, 左手拈花, 右手执壶, 左摇右晃的行在清冷月光下的石阶上, 宛若从月中走下的神仙。

即或是在家宅中饮, 也常设宴于庭院, 以领略那“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的情趣。

即使在堂上饮, 楼中饮, 也总要对着帘外、窗外的庭园景色, 展示出一幅“花枝缺处青楼开, 艳歌一曲酒一杯”的缤纷画面。

如此, 人在画中饮, 饮酒人亦是画中人。

此时正如醉翁欧阳修所说: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诗中更有一种如仙般超脱尘世的飘逸。

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将这种酒仙般的飘逸演绎到极点。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时偏向别时圆。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悲苦, 强烈的思乡之情, 全溶在这酒中, 化作对普天下人的祝福。

诗人在酒中得到解脱。

中国诗与酒的结合是最具民族特色的。

在西方, 酒文化主要是采用音乐这个载体。

希腊在每年葡萄成熟的时候整个民族都载歌载舞, 尽一切可能利用音乐来宣泄心中的激情。

用快意的醉酒来催化灵动的音乐。

整个狂欢季节音乐与酒激荡飞扬, 酒中溶有音乐, 音乐中弥漫着酒香, 激扬的鼓点, 冒沫的醇酒永远是希腊文化中一幅亮丽的图景。

酒神狄奥尼索斯象征情欲的放纵, 代表着醉境状态, 代表着音乐艺术的兴奋。

因此酒与音乐自然而然的结合了起来。

古希腊时期酒神祭祀仪式上酒与音乐结合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抒情诗。

抒情诗人本身就是音乐家, 他们模仿太一而制成音乐。

而这一过程又是在酒的作用下进行的。

尼才在其作品《悲剧的诞生》中曾用形象的文字表述了抒情诗的诞生: 现在, 梦神走过来, 用月桂枝触了他一下,于是睡诗人的酒神音乐的魔力便发出如画的火花, 这就是抒情诗。

梦与酒的结合迸发出音乐的火花。

二是萨提尔歌队。

萨提尔歌队是酒神的代言人。

席勒曾认为: 歌队是一种有生命的垣墙。

酒神祭的兴奋能够使一整批人都参与这种艺术才能, 使他们见到周围是一群精灵, 而又知道自己与他们心心相印。

萨提尔歌队是变态人的歌队。

在酒的作用下, 他们的市民身世和社会地位都被忘得干干净净。

他们已经变成了超时间, 生存在一切社会之外的神的仆役。

在音乐与酒的合力下, 酒神祭者仿佛看到自己变成萨提尔, 而且又以萨提尔的地位来关照神, 从而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极度快乐。

以乐入酒也渐成一种风俗习惯流传下来。

西方上层社会的酒会, 烛光闪闪, 灯光迷离,营造着一梦幻般的氛围。

这时最不可少的就是音乐。

于是西方音乐史上才流传下如此多的室内乐、圆舞曲。

旋转的裙摆, 流动的音符, 叮当作响的酒杯, 将人带入梦一般的醉境。

下层社会的狂欢同样离不开音乐。

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中, 人们手举酒杯, 身体随着节奏摇摆, 快乐与酒一起在空气中发酵。

西方人的好酒在歌剧中也频频展现, 各种版本的《祝酒歌》总会成为全剧中最为华彩的部分。

有酒的地方便有音乐, 无论是狂躁的摇滚还是慵懒的爵士, 亦或是悠扬的夜曲, 都成为酒最好的催化剂。

乐与酒的结合使音乐带有了酒的迷醉, 使酒带有了音乐的梦幻。

酒与乐的结合使西方酒文化充满了神秘色彩。

书法、美术、影视等相融相兴,共同铸成了中华美酒的漫漫长河。

2. 魏晋南北朝酒话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士饮酒风气之盛历来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众所周知,魏晋时期名士饮酒和他们陷于自身与社会、自然的矛盾有关。

他们任达放诞,酒实际已成为魏晋风度的内容之一。

检视魏晋文人的文章,几乎都离不开酒字,不论是悲是喜,是欢聚还是离别,酒都是他们发泄情感的主要工具。

在这种社会风气渲染下,出现了不少豪饮之士,酒量极大,如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饮酒至八斗方醉", (1) 而刘伶自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

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 (2) 东晋名臣周凯"在中朝时,能饮酒,及过江,虽日醉,每称无对"。

(3) 西晋毕卓甚至说"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脆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 (4) 他在任吏部郎时,常常因酒醉而失职,一天,北舍有位郎官酿酒成熟,晚上,毕卓便乘着醉意跑到别人有酒的房间里偷饮,主人以为是盗贼,便把他抓了起来,到天亮时,才发现抓的是吏部郎毕卓。

主人立即在酒窖里以瓮为桌,与毕卓对饮,直到大醉,方才离去。

魏晋文士肆意纵酒,在酒的掩盖下,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

如山涛之子山简"唯酒是耽",以至时有儿歌唱他"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

" 阮籍为躲避与司马氏联姻,曾一连大醉六十日,使得别人无法言及此事。

前已提及的周凯,官至尚书仆射,却经常喝得大醉,"只有姊丧三日醒,姑丧三日醒",时人号之为"三日仆射"。

晋人虽尚酒,但也以此为失德,王导曾因晋元帝司马睿喜好饮酒而流泪苦谏,"帝乃命左右进觞,饮而覆之,自是遂不复饮。

" 据说晋元帝将杯中酒倒入池中,那个水池遂被名为"覆杯池"。

到了东晋末年的陶渊明,酒则成为超逸和清高的象征,而他的酒诗酒文,则有返朴归真、远离尘嚣的意蕴。

饮酒对于他而言,与其说是为了满足生理的需求,毋宁说是享受饮酒所带来的乐趣。

通过饮酒,暂时忘却尘世的混浊,同时为自己营造一方洁净的空间,寄托自己的理想。

日久天长,饮酒的情趣逐渐积淀下来,便使酒有了淳朴、闲适、平和、自然的生活象征意义,使酒成为一种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的反光。

但酒的这种内涵,毕竟源自于对所处环境和人生境遇的不满。

因此,在闲适平和的下面,却深深地沉淀着对现实的不满,对真与善的崇尚,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3.词人与酒酒多能帮助人们抒发情感。

苏轼酒量不大却极喜饮酒,常通过饮酒,来抒发他胸中的浩然之气,“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追求那“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的豪放生活,其言其情,不仅令千古名篇“赤壁二赋”增色添趣,相映成章,亦成为文坛乃至酒坛不衰的佳话,更是古往今来的无数饮者感叹唏嘘不止。

南宋的伟大爱国诗人陆游,受到家庭、环境和惨痛经历的影响,自幼即富有忧国忧民思想,写下了不少爱国诗歌。

其中酒也是他抒发情怀的一个重要手段。

他幻想“起倾斗酒歌出塞,弹压胸中十万兵”。

他时刻不忘对敌作战,并憧憬胜利,吟出了“更呼斗酒作长歌,要谴天山健儿唱”的名句。

他有博大的胸怀、宏伟的气魄;而这些也常寄寓在他对酒的描写之中。

“我饮江楼上,阑干四面空。

手把白玉船,身游水晶宫,方我吸酒时,江山入胸中。

天为碧罗幕,月作白玉钩,织女织庆云,裁成五色裘。

披裘对酒难为客,长揖北辰相献酬。

”这些抒发豪情壮志的诗歌都没有离开饮酒。

文人们还亲自酿酒,以此表现高雅的情操。

苏东坡守定州时,于曲阳得松膏酿酒,曾作《中山松醪赋》,记叙了他酿制松醪的经过,“取通明于盘错,出肪泽于煎熬;与黍麦而皆熟,沸春声之嘈嘈”;同时,他又以诗人的富有情感的笔触,赞美了他所酿制的松醪是“味甘余之小苦,叹幽姿之独高;知甘酸之易坏,笑凉州之葡萄”。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女诗人的魁首,而其爱酒之深,亦可与李白、苏轼等同列。

在李清照笔下,酒与她的诗词一样,随着她人生经历的跌宕起伏而变化,显得多姿多彩。

李清照的词被人吟唱最多的就是那首《声声慢》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靖康之乱,诗人仓皇南渡,国破继之以家之,爱人赵明诚病逝,清照流离失所,老来无依。

在饱经了人生的炎凉风霜后,李清照已不再是当年闺中抒情的少女,此时的酒,已满是凄凉之意。

另一首同样有名的是《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其人其情其酒其词可知。

诗酒结合如此之巧妙,情趣盎然,一直传为佳话。

4.中国诗酒文化与现代的联系当代,中国人民革命的领袖毛泽东为了怀念和哀悼他已故战友和亲人,也在词中以酒抒情。

他于1957年5月11日手书《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一首:“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宵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词以游仙的题材,写出了词人当接到老友李淑一女士的信和她在1933年怀念丈夫柳直荀的《菩萨蛮》词时,思绪如云涌的真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