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释: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把生命交付出来,哪能因为有祸就逃避、有福就去迎受呢。
金甄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秋谨)释:祖国被帝国主义侵占了、辽东半岛,这总要收回来,为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去牺牲,又岂敢爱惜自己的生命。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释:国的兴盛与衰亡,每一个人都有责任。
治国篇天下为公。
()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管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仲淹《楼记》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仲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房玄龄语)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
(宋•轼《司马温公行状》)安危篇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襄公十一年》)释:居安,处于安全的境况。
备,事先有准备。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
(《管子•正世》)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徽上疏)释:浚,开浚,疏通。
爱民篇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清·黄宗羲)释:天下的太平或者混乱,不在于一家的兴盛或衰亡,而是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忧愁或欢乐。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
(宋·胡宏)释:水因为有源头,所以其流才没有穷尽;树木因为有根,所以生长才没有穷尽。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世民)释:水能够托载着船航行,但也能够把船打翻弄沉。
6、为政,通下情为急。
(明·薛渲)释:为官从政的,掌握和了解下面的情况是最为急迫的。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
(汉·司马迁)释:治理国家的道理,应从让人民富裕开始。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仲)释:要使政事有所建树,关键在于顺从民心,政事所以废驰,关键在于没有顺着民心。
民本篇1、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五子之歌》)释:惟,惟独,只有。
邦,国。
本,根本。
2、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
(《管子•君臣上》)释:夫,发语词,无实义。
别而听之,分别听信个人之辞。
合而听之,全面听取。
圣,无所不通。
3、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
(汉•王符《潜夫论•务本》)释:为wéi,治理。
正,使正当。
4、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
(《三国志•吴书•骆统传》)5、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
(明•王廷相《慎言•御民篇》)释:兴行,重德行。
民心篇1、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
(《三国志•书•袁涣传》)释:安土重zhòng迁,安居于本土,不愿轻易迁动。
卒cù,同“猝”,突然。
顺,顺其意。
逆,背其意。
2、可怀以德,难屈以力。
(《三国志•书•三少帝纪》裴松之注引《氏春秋》)释:怀,怀柔,感化。
3、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
(宋•辙《新论下》)释:宽,为政宽大。
信,建立威信。
任,信服。
用人篇2、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释:尊重贤良,使用能人、英俊豪杰能安排在适当位置上,这样天下的人都会高兴,并且愿意在这样的国家里做事。
3、明主之任人,馋谀不迩乎左右,阿党不治乎本朝。
任人之长,不疆其短;任人之工,不疆其拙。
(晏婴)释:圣明的君王用人,不让专于谄媚、讨好或说别人坏话的人呆在身边,不让结党营私的人在朝中存在。
用人要用其所长,不强行用其所短,让他们去干那些各自擅长的工作,不要强行让他们去干那些不会干的事情。
4、所任者得其人,则国家治、上下和、群臣亲、百姓附;所任非其人,则国家危、上下乘、群臣怨、百姓乱。
(《子》)释:如所任用的人得当,就会使国家安宁、上下和睦、群臣关系融洽、老百姓归附;任用的人不得当,就会国家危难、上下不协调、群臣互相怨恨、老百姓作乱。
5、天下之贤,与天下用之,何必出于己。
(明·居正)释:天下的贤良人才,给天下来使用,为何非要出来给自己办事呢。
6、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汉·司马迁)释:周文王曾在洗澡时,三次梳理好头发,吃饭时三次停下筷子,起来接待来见他的人,就这样还恐怕失去天下贤良的人才。
7、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宋·克庄)释:并不是人间没有好汉,只是谁能在使用上把标准、规制放宽一些。
8、任之虽重,信之未笃;信之未笃,则人或自疑;人或自疑,则心怀苟且;心怀苟且,则节义不立。
(唐·吴兢)释:虽任以重要职责,但却不充分信任他,而信任不充分,就会使人产生疑虑;人生疑虑,就会得过且过;即已得过且过,就不会树立起好的节操义行。
9、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
(晋·洪)释:使用事物的长处,那么任何东西都不会废弃功用;避开事物的短处,那么世上就没有被废弃的材料。
10、疑则勿用,用则勿疏。
(唐·白居易)释:怀疑他就不要用他,既用他就不要冷淡疏远他。
11、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
(清·源)释:不知人的短处,不知人的长处,不知人长处中的短处,不知人短处中的长处,这样,就不能够用人,不能够教育人。
12、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明·梦龙)释:人不能以貌相好坏来决定取舍,海水不能用斗来计量。
13、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清·谭嗣同)释:骏马能经历艰险,但在田里干活就不如牛;坚固的车子能载拉很重的东西,但渡河就不如船。
14、不可以一时之誉,断其为君子;不可以一时之谤,断其为小人。
(明·梦龙)释:不能根据一两次人们对某人的称赞,就判断某人为君子;不能根据一时的非议,就判断这个人为小人。
16、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后使之,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孔子)释:凡提拔平民中人作官,必先对他的德能进行考核。
考核完作出结论之后,给以任用。
任用后,先交给他一些具体的政事,看他是否具有办事能力,试用合格,再根据才能大小确定其官位;根据官位大小,再给以相应的薪俸。
20、人才难得而易失,人主不可不知之。
(清·梁佩兰)释:人才是难以得到却很容易失去的,作为人主不能不明白这一点。
21、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龚自珍)释:我希望天帝重新振作精神,打破常规多种多样地产生人才。
22、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清·源)释:用人的人,取用人的长处,避开人的短处;教育人的人,成就人的长处,去掉人的短处。
23、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释:能够得到天下的英才教育他们,是我的第三件乐事。
24、十人树,一人拔,则无生矣。
(《战国策》)释:十个人栽种树,一个人去拔树,这样就没有活着的树了。
25、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宋·胡瑗)释:导致天下太平安宁全在人才,成就天下人才的全在教育培养。
27、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若树木;终身之计,莫若树人。
(管仲)释:一年的计划,没有比上种粮食重要的;十年的计划,没有比种树木重要的;终身长久的计划,没有比培养人更重要的。
诚信篇1、小信诚则大信立。
(非子)2、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海涅)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4、诚信乃是一种和谐,正如健康、和善与神一样。
(毕达哥拉斯)5、语言犹如枝叶,行为犹如果实。
(洪都拉斯)6、坦白是诚实与勇敢的产物。
(马克·吐温)7、坦诚是最明智的策略. (富兰克林)8、守信的人是最快乐的,诚实是最天真的。
(鲁迅)9、诚实者既不怕光明,也不怕黑暗。
(高尔基)10、一言而适,可能却敌,一言而得,可以保国。
(向)11、闪光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金子。
(列宁)12、当老实人,做老实事,说老实话。
(毛泽东)13、诚实是科学家的主要美德。
(费尔巴哈)14、坦白是使人心地轻松的妙药。
(西塞罗)15、伟大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一个诚字。
(鲁迅)16、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
(陀思妥耶夫斯基)17、失去了真,同时也失去了美。
(别林斯基)18、诚实人说的话,像他的抵押品那样可靠。
(塞万提斯)19、坦白真爽,最能得人心。
(巴尔扎克)20、虚伪的真诚,比魔鬼更可怕。
(泰戈尔)21、诚信是一种心灵的开放。
(拉罗什福科)22、一切的美德都包含在自我信赖里。
(爱默森)23、诚实人说的话,像他的抵押品那样可靠。
(塞万提斯)24、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办事。
()25、坦白真爽最得人心。
(巴尔扎克)26、虚假的坦白实在是一个可怕的事情。
(巴尔扎克)27、虚伪的真诚,比魔鬼更可怕。
(泰戈尔)28、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
(拉罗什福科)道德修身篇1、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
(明·基)释:道德不广大高尚就不能吸引人、凝聚人;气量不宽宏就不能使人们安全、安定。
2、无德而官,则官不足以劝有德;无功而赏,则赏不足以劝有功。
(宋·觏)释:没有道德的人作官,这样的官就不能够教育下属树立道德;对没有功劳的奖赏,这样的奖赏就不能激励人们去立功。
3、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
(《子·人间训》)释:天下有三种情况最危险:一是缺乏道德的人受到过多宠爱,二是才能低下的人占着高位,三是没有大功的人享受丰厚的俸禄。
4、一指之穴,能涸千里之河;一脔之味,能败十世之德。
(清·唐甄)释:一个指头大的漏洞,能流干涸了千里之河;贪婪一片细肉的味道,能败坏人们多年积成的道德。
5、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
(《左传》)释:最上面的是树立道德,其次是建立功绩,再其次是著书立说,这些都是很长时间不会消失的,因此可以称作是不朽的。
6、不诱于誉,不恐于诽。
(荀子)释:不被名誉所诱惑,不被诽谤所吓倒。
7、人重官非官重人,德胜才毋才胜德。
(明·廷机)释:人们敬重官是敬重作官人的品德,而不是官职官位使作官的受人敬重;做人、作官应是德行比才能高,而不应让才胜过德。
16、善誉人者,人誉之;善毁人者,人毁之。
(宋·邓牧)释:善于赞誉别人的人,人们也赞誉他;善于抵毁别人的人,人们也抵毁他。
122、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