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俄罗斯传统文化的不同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俄罗斯传统文化的不同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俄罗斯传统文化的不同姓名:班级:学号:摘要:中国是一个单一人种和单一文化的国家,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

而美国、俄罗斯人口构成复杂,各种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各种民族、各种文化的大熔炉,所以美国、俄罗斯的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因此在婚礼观念、婚礼习俗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同时由于地理环境,气候以及更深层次的文化观念的不同,导致中国与美国、俄罗斯古建筑之间极大的差异。

关键字:中国美国俄罗斯传统文化差异婚俗古建筑等级制度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

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

纵览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多的方面,比如: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今天我要从“书”中的文房四宝和婚俗观念这两个方面与美国、俄罗斯这两个国家的相应的传统文化来讨论一下我国传统文化的特别。

首先是在恋爱婚姻方面:中国跟美国在有些文化及社会差异上是根深蒂固的,中国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他56个少数民族在肤色、人种上也与汉族基本相似,因此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单一人种和单一文化的国家。

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

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构成极为复杂,世界各国的人才在这里群英聚会,各种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各种民族、各种文化的大熔炉。

因此美国的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并且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从性格上来说,美国人相当崇尚个人主义,在中国则强调家族及阶级层次。

这是个非常重要及有影响力的分别。

美国人崇尚个人特质的例子很多,父母较少伸手干预子女的发展。

美国人是相当开放和直接的,他们总是追求新奇的是我,不断的改变环境,在冒险中寻求刺激。

而对于俄罗斯人,大都对其的印象都是文明、素质高、修养高。

由于历史的因素、战争的磨难、多民族的荣格,使其对祖国二字的概念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更加的崇尚自由、讨厌强权和约束。

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俄罗斯人对《红罗梦》里面的爱情是充分理解的,但是对其表达方式感到不解——林妹妹对宝玉一片真心,但在表达方式上似有似无、独自一个人黯然伤神的做法颇不理解,觉得很费神,并且说,如果是俄国人,对爱情的表达即使在旧世纪也不这样,女人会毫不犹豫的跑过去,对所爱的人大喊:“宝玉,我爱你”。

因此美国和俄罗斯人在恋爱和婚姻的过程中都是勇敢的表现自己,而不像中国人受儒家等文化的感染总是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感情。

更多的,相对于美国、俄罗斯自由的恋爱观,在中国过去的历史里面,更多的是指腹为婚,说媒相亲。

在其他两个视为正常的同居,在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里面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女子在婚姻里面的地位远不如其他两国,古代中国的女子要遵守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为了贞节牌坊就不能随意的去追寻自己的幸福,而男子则能三妻四妾。

这些都是由于封建社会的中国,高度的中央集权以及佛教、儒家、道教等多种文化所影响的。

虽然现在的中国女子可以勇敢的追求幸福了,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着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束缚的。

其次,是在传统结婚仪式上面。

中国人比较保守,喜欢热闹,思维较古板,所以在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时间里整个婚礼的习俗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美国和俄罗斯的思想则比较开放,对于婚礼的要求也比较低。

先说中国,中国的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俗礼节。

所谓“三书”,就是指聘书、礼书、迎亲书。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

)而“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谋,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除此之外,在婚礼进行时也有一定的顺序,按一般的情况,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有:祭祖、出发、燃炮、等待新郎、讨喜、拜别、出门、礼车、掷扇、燃炮、摸橘子、牵新娘、喜宴、送客、闹洞房、三朝回门。

有此可以见到我国文化的繁琐,但不要以为繁琐是我国婚礼的特有特征,其实,不同国家虽然有不同的婚俗,但从繁复的细节与用品的喻意,都可见对婚姻的尊重和期许无分国界。

在美国国家中,婚礼有时也有旧、新、借、蓝等习俗。

旧是指母亲传下来之婚纱,头饰或首饰,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如裙子,饰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东西回来,据说从富裕亲友借来金或银放在鞋内,象征带来财运;蓝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

中西方在婚俗上面有以上种种的差异,这和中西方人在思想思维的差异有直接的联系。

中国人比较保守,喜欢热闹,思维较古板,所以在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时间里整个婚礼的习俗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直到近代西方的文化传入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才开始向西方转化,但在很大的程度上任有中国传统婚俗的礼仪。

而中国人爱热闹的性格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除了中西方都有的结婚晚宴以外,在中国的传统婚俗中,还有一个为新娘饯行的结婚午宴。

其次在婚宴结束以后,新人的亲朋好友会去新房中闹洞房。

认为在新房中越热闹,新人在婚后的生活越幸福。

因此闹新房的成员们无不用所其极,用种种方法刁难新郎新娘。

西方人的思想则比较开放,对于婚礼的要求也比较低,他们婚礼的高潮则是在教堂中:随着神圣的《婚礼进行曲》步入教堂,新娘的父亲将女儿的手放在新郎的手上,将女儿的一生托付给你,跟着教父说誓言然后带上永结同心的婚戒,直到神父说:“你可以亲吻你的新娘了……结婚是一生的盟约,你是要为之坚守一辈子的誓言。

主耶稣说:上帝所配合的人便不可分开。

这一生一世的爱情,因为今天而完美。

”然后新郎新娘或是去晚宴地点或是去渡蜜月,并没有中国传统婚俗的种种礼节。

另一个造成中西方差异的原因是中西方不同的宗教。

中国是以佛教为主,而西方则是基督教为主的。

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举行而主婚人则是神甫。

中方的传统婚俗中的最重要环节就是拜天地,拜了天地以后就算是礼成了。

再次,在服装方面。

在进行婚礼不只是有仪式习俗需要遵守,在穿着方面也有讲究。

中国传统婚礼进行时新郎和新娘具着红色的礼服,象征的吉祥如意,预示在结婚后日子红红火火。

而西方的新娘则穿白色的礼服。

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欢庆。

1850年到1900年之间,白色亦是富贵的象征。

到了本世纪初,白色所代表的纯洁意义更远超其他。

西方认为白色与童贞有关。

在西方的天主教传统里,白色代表着快乐;其他一些地区,白色在他们的婚礼和葬礼里指示各种各样的通路典礼和意义。

据款式来说,由于受中国保守的传统思想的束缚,中国新娘的礼服多以旗袍的形式出现,以不露肌肤为上。

而对于美国和俄罗斯的新娘,她们的礼服则多以婚纱的形式出现,由于其思想的开放、活泼与跳跃,她们的服装则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不能接受的露肩露背的款式。

相对于西方白色婚纱的历史,中国婚礼中的大红色的凤袍的历史则较简单。

龙凤在中国的神话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龙主阳凤主阴,而阳则代表男子,阴就表示女子。

因此新娘就用凤表示。

所以在红色的礼服上绣着凤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在婚俗方面,中国与美国、俄罗斯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都是由于长期的历史习惯和文化的不同所引起的。

例如:我国在清代以前,“湘西土家族等多数地方也是实行传统的古老婚俗,男女青年自由选择对象,结婚不坐轿。

清朝雍正以后,封建统治阶级在土家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采取行政的强迫手段,改变土家族原有的风俗,其婚姻制度逐渐变为封建婚姻,禁止自由婚姻,规定婚娶一律要媒证,要坐轿子”——(引自教材《中国历史文化》,李文芬、蔡宗德编)。

现在,由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快捷,文化的不断湿透,各国的文化在不同程度上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例如:美国人开始坐轿子结婚,中国人开始穿被中国传统文化视为“丧”的白色婚纱。

说完中国与美国、俄罗斯的婚俗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不同,接下来,我再来说说我国古建筑与美国、俄罗斯等西方国家的不同。

由于我国在封建社会时期是一个政治上以皇权为中心的等级观念浓厚的时期,因此在建筑上讲究南北中轴线对称,主体建筑高大、雄伟,位于中轴线上,次要建筑则位于两侧,体积较小。

屋顶的样式,房间的数量,色彩的限定等体现了严格的尊卑的等级观念。

中国同美国、俄罗斯等西方国家在宫殿建筑上存在着极其鲜明的差异,着主要取决于来两者的文化追求和文化底蕴的不同。

西方的宫殿建筑重视单体,以某一主要的宫殿作为王室权利的象征,例如: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而中国宫殿则强调组群,通过一连串空间和实体的组合与交替来烘托某一特定的主体,例如:故宫。

西方宫殿轻等级观念,从平面布置到各种用房的设置都没有明显的等级之差,仅仅只是在室内的装修有着一点区别,而中国宫殿建筑则重视伦理至尊,其平面布置有着严格的主次之分,外朝语内寝完全分开,建筑的等级在中轴线的排列分布也一目了然,这些现象在很多古装电视剧里面都可以看得到例如:《宫心计》、《康熙微服私访记》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与民族斗争的重要时期,由于佛教的传入,并受到统治者的极力推崇与普及,因此出现了灵魂不灭的观念。

古人视死如生,帝王更是如此,于是厚葬、陪葬之风兴起,由此也产生了陵寝建筑。

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对于灵魂崇拜的不同认识和理解。

两者在陵寝建筑的布置、造型等风格上也都有着一些差异。

西方认为人死后,灵魂会飘在天上,因此他们的陵寝建设与地面之上,体积庞大,高高耸立,艺术形象极为鲜明;而中国讲究:“入土为安”,因此中国的陵墓是建在地下的,地面上虽然也会有些相应的建筑,但是相对于地下部分来说还是很小的。

宗教建筑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例如天坛的圜丘象征天,北京社稷坛的五色土是五方配五色观念的表现,象征社稷大地。

而对于美国、俄罗斯来说,美国人多信奉基督教、俄罗斯人多信奉东正教,它们更多的是强调朝拜、祷告,例如:美国的加州水晶教堂、俄罗斯乌斯别斯基东正教堂,其主要作用只是祷告,只要是信徒都可以进入。

而天坛就不同,古时候它被笼罩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之下,它只是供天子皇族祈福、祭祀的地方,作为平民百姓是不能随便进入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