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边塞诗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象?起何作用?(2)“风吹一夜满关山”指的是什么?此句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2. 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注: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1)这是一首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作铺垫。
那么,诗人选用了哪些意象,层层深入地刻画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的?(2)“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情感,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这种手法,在抒发情感上起到怎样的作用?3.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诗歌重视炼字炼句,语言精练,富于表现力。
试结合诗的第三联作简要分析。
4.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2)三、四两句写出了诗中这位将军怎样的形象特点?5.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芦管:即芦笛。
(1)诗的前两句写景,分别是什么角度来写的?渲染了什么气氛?(2)分析诗中是怎样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的。
6.渔家傲北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注释】燕然未勒:燕然,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后汉书.窦宪传》载,窦宪出击匈奴,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里,刻石勒功”而还。
【解说】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官至枢密副使。
参知政事。
其词具有婉约与豪放两种情调。
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24)任陕西住略安抚使兼知追州,守边四年,这首词即作于此时。
词的上阕重在写景。
去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构成了塞下特异的秋景;而边境的荒芜凄凉自在不言中,战地情势的紧张危急自可深切感受。
下阕重在抒情。
浊酒一杯,怎消得家在万里之外的浓浓的思乡之愁。
但“燕然未勒”,要取得胜利,谈何容易,还乡之计更何从谈起。
耳闻羌笛悠悠,目睹白霜满地,更添愁思无限,使人夜不能寐,将军因此而熬白了头,征夫也因此潸然泪下。
(1) 上阕写景,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征?其作用是什么?(2) 下阕“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捣练子①北宋贺铸砧面莹②,杵声齐。
捣就征衣泪墨题。
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注释】①此调一作《杵声齐》,因词中有此句而得名。
②砧:捣衣石。
【解说】贺铸(1052—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人。
外有征夫,内有怨女,这是封建兵役制度下产生的社会现象。
这首词从怨女的角度,展示了一幕人间悲剧。
一位征人的妻子年复一年的捣衣,以至捣衣石都被磨得光莹平滑,她与同伴那熟练默契的合作,那一记记有节奏的杵声,倾注了她多少艰辛,多少思念。
而就在寄征衣的一刹那,不禁泪随墨下,因为丈夫还在万里之遥的玉门关的西边,归期渺渺,生死难卜,相见无日。
(1) 联系上下句的内容,理解“捣就征衣泪墨题”的意思。
(2) 有人认为,这首词的末两句“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与欧阳修《踏莎行》词“平芜尽处是泰山,行人更在泰山外”、李逋《今思》诗“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有异曲同工之妙,试分析这首词末两句的妙处。
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诉衷情南宋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①。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②。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③,身老沧州④。
【注释】①梁州:今陕西南郑一带。
②貂裘:貂皮大衣。
③天山:即祁连山,这里指抗金前线。
④沧州:指隐士住的地方。
【解说】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坛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这首词作于晚年退隐山阴时。
上阕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军旅豪放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折回到现实,形成强烈的情感落差,化慷慨为悲哀。
下阕则更进一层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叹,化悲凉为沉郁。
(1) 上阕“尘暗旧貂裘”句的诗眼是什么?请作分析说明。
(2) 分析“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浣溪沙·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①南宋张孝祥霜日明宵水蘸空②,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③。
【注释】①荆州:今湖北江陵。
②水蘸空:形容天空明净似水。
③酒阑:行酒将近【解说】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兴乌江镇)人,词风豪放旷逸。
本词作于作者在任知荆南府兼湖北路安抚使时,上阕描写途中要塞景色,明丽壮阔,但写景中隐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
下阕抒发感慨,万里中原已在烽火北,禁不住悲痛伤感,故借酒浇愁,迎风洒泪。
(1)分析“万里中原烽火北”句的含义。
(2)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①南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②。
八百里分麾下炙③,五十弦翻塞外声④。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⑤,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⑥,赢得身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注释】①陈同甫:名亮,字同甫,南宋词人。
②梦回:梦醒③八百里:指牛。
麾下:部下。
炙:烤肉。
④五十弦:指瑟,这里泛指乐器。
翻:演奏。
⑤的卢:一种烈性快马。
⑥君王天下事:指抗金复国大业。
【解说】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
其词风格沉雄豪放,独树一帜,与苏轼并为宋词豪放派代表。
这首词是寄挚友陈亮之作。
全词从内容上来看,从开头到“赢得身前身后名”九句,写万里平戎,一气奔注,豪壮淋漓,令人如亲临其境。
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陡然一转,文势极为矫健,忠勇愤激之气在这顿挫中喷涌而出。
(1)上阕“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句,表现了将士们怎样的精神风貌?(2)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参考答案:1.(1)塞外西北,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布满明月的清辉,戍搂间传来一阵悠扬的羌笛声,开头两句营造了和平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的基调。
(2)风吹一夜满天山是“梅花落”笛声,将“梅花落”拆开,又构成一种虚景,似乎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
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2.境。
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进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意味。
2.(1)戍楼百尺,黄昏独坐,海风劲吹,一片秋意。
关山之上,一轮明月,聆听羌笛。
烽火城西,地处偏远,秋季黄昏,冷气侵人。
羌笛呜咽,像亲人的呼唤,又似游子的叹息。
一系列精织的意象,共同勾画出思念亲人的征人形象。
(2)诗人从侧面写乡愁,比直接抒写乡思更动人心弦。
在表达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第三联从写“晓战”到抱鞍眠,极概括地写出了边塞整日行军作战的情景何常备不懈的紧张军旅生活。
“抱”字更突出地表现了紧张状态,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就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
4.(1)渲染了一种阴沉肃穆的气氛;明写景物,暗写外敌入侵,战云密布。
(2)对战争的警觉和敏感;刚毅果断的气魄;毕胜的信心和决心。
5.(1)第一句是(俯视)远望,第二句是近看(仰视),采用比喻修辞,描绘出清冷寂静的环境,渲染了凄冷寂寞的气氛。
(2)前两句写景,如霜的月光和如雪的沙漠,营造出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第三句写声,万籁俱寂,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笛声,引发了征人的思乡之情;第四句直抒“一夜征人尽望乡”。
前三句是为第四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的。
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
6.(1)荒芜凄凉。
渲染气氛,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2)希望取胜利却又无从取胜,思念家乡却又有家难回的矛盾心情。
爱国激情,浓重的乡思,兼而有之。
7.(1)这一句道破题旨,点明捣就征衣的目的是寄给远戍边关的丈夫,但在想写姓名,家书之际,想到丈夫远在万里之外,归期渺渺,生死难卜,相见无日,不禁愁肠千转,泪随墨下。
“泪墨题”三字,包含了她的无限辛酸苦痛。
(2)它采用了层深或加倍的手法,先把词意推到顶点,然后再进一步翻出更深一层意思。
即先写玉关之远,再进一层写戍人所在地之远,愈转愈深,把这一家庭悲剧显示得更加可悲,把悲剧中女主角伤离怀远之情表现得更深更曲。
8.(1)是“暗”字,一个“暗”字不仅写出了画面的暗淡,而且将岁月流逝,人事消磨,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融入其中,此外还与“匹马戍梁州”的梦想形成对比,造成强烈的情感落差。
(2)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奔赴抗敌前线,报效祖国,收拾旧山河的雄心壮志,与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有志向难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壮沉郁的浩叹,令人荡气回肠。
9.(1)这句话的意思是万里中原已经沦陷敌手。
因为荆州是作者驻守的边塞,“烽火”是边塞报警的设施。
现在中原已在烽火北了,则中原的一切自不待言,亦不忍言。
只此一提,其间该有多少难以诉说的悲惨伤痛。
(2)表现了作者对中原失地的怀念和伤痛以及一心报国的孤忠。
10.(1)表现了雄壮的军容和将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2)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最后一句笔调陡然一转,从理想的高峰一落千丈,跌回到冷酷的现实,壮与悲,理想与现实形成巨大的落差,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好的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