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试述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学习中心:石油管道学习中心年级专业:函授11 会计学学生:万宝芳学号:11323322010指导教师:茉职称:工程师导师单位:中国石油管道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论文完成时间:2013 年01月30 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发给学员万宝芳1.设计(论文)题目:试述谨慎性原则的应用2.学生完成设计(论文)期限:2012 年9 月20 日至2013 年2 月 1 日3.设计(论文)课题要求:1、论文的撰写要严格按照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设计(论文)基本要求及写作格式进行。
2、论文主题要符合一般的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要具备学术性、科学性和一定的创造性。
论文应该文字流畅、语言准确,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论证完整、严密,有独立的观点和见解。
3、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论证论点。
4、尽可能多的搜集资料,可登陆中国会计天空、中华财会网校等进行资料搜集,亦可查阅会计研究、财会研究、审计研究等杂志。
5、论文要求条理清楚、文笔流畅、表达准确。
4.实验(上机、调研)部分要求容:5.文献查阅要求:参考文献不少于5篇。
参考文献的书写按照论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
6.发出日期:2012 年9 月日7.学员完成日期:2013 年 2 月日指导教师签名:茉学生签名:万宝芳摘要谨慎性原则是一项重要的会计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竞争和风险的日益加剧,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程度越来越高,以投资为主体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从而,谨慎性原则也逐渐成为对披露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的修订性原则。
为此,本文就谨慎性原则及其运用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核算,应用,局限性目录第1章前言 (1)第2章谨慎性原则概述 (2)2.1 谨慎性原则的起源 (2)2.2 谨慎性原则的涵义 (2)2.3 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 (3)第3章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5)3.1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与体现 (5)3.2谨慎性原则在三大准则中的应用及体现 (6)3.2.1谨慎性原则在三大准则中的应用 (6)3.2.2谨慎性原则在三大准则中的体现 (6)第4章谨慎性原则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8)4.1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运用的两面性 (8)4.2谨慎性原则在实际运用中的局限性 (8)4.3谨慎性原则的改进思路 (10)第5章结论 (12)参考文献 (13)致 (14)第1章前言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市场风险,比如金融风波、债务人的死亡、破产、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而提前报废、恶性竞争等情况,谨慎性原则正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这样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也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但谨慎性原则若使用不当,也可能降低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同时还可能导致企业设置秘密准备,使会计信息失真。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在《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和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正确理解谨慎性原则,并针对其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阐述,对正确进行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就谨慎性原则及其运用进行粗浅的探讨。
第2章谨慎性原则概述2.1 谨慎性原则的起源谨慎性原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当时为了减轻受托责任,财产托管人不预计任何其托管财产的增值。
19世纪会计受托责任盛行,面对着诉讼风险的逐渐增加,会计人员都普遍存在着忧患意识,会计界渐渐认同了中世纪时财产托管人减轻责任的谨慎方式,受托责任观下的谨慎性原则从而形成了。
其中最典型的是在1924年Bliss 给出的一个定义:不预计利得,但预计一切损失。
其中意味着会计师可以采取各种手段低估资产和收入,高估负债和费用,以此减轻受托责任。
这种观点以实用为前提定义谨慎性,本身缺乏会计学和经济学的理论依据,强调蓄意地、一贯地低估净资产和利润,导致了对谨慎性的负面批评。
反对者认为,对资产和利润的蓄意低估,会形成大量的“秘密准备”,违背了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公允表达的要求。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逐渐向实证研究转移,大量的会计实证研究的文献涌现出来,谨慎性的定义也随着大量出现。
其中具代表性的是Basu 在1997年提出的定义:会计人员倾向于对好消息(利得)的确认比对坏消息(损失)的确认要求有更加严格的证据。
从该定义可以看出,实证研究中对谨慎性原则的定义更注重其实质,体现的是谨慎性对利得和损失的不对称性处理方法,即立即确认损失,而利得只能在实现之后才能被确认。
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会计目标转向决策有用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它的概念框架研究中试图用“审慎”来取代这一概念,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第2号中,将谨慎性表述为“谨慎性是对于不确定性的一个审慎反应,以确保商业中固有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被充分考虑。
因此,在未来收到或支付的两个估计金额之间同等的可能性时,谨慎性原则要求使用比较不乐观的估计数。
” FASB的定义一方面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突出了谨慎性原则的经济作用,认为谨慎性有利于减少企业的风险,另一方面也是对谨慎性认识的一个新的突破。
至此,会计环境日新月异,正在发生不断的变化,谨慎性原则随着会计目标的变化渐渐成为对披露具有相关性、可靠性和质量性的会计信息的修订性原则。
该原则的涵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已经越来越丰富2.2 谨慎性原则的涵义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企业为了克服市场经济固有的不确定性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的种种风险,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处理上持谨慎小心的态度,以应付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将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在较小的围的一种方法。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WTO的加入、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
会计信息使用者面临的决策风险也越来越大,以投资者为主体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从而谨慎性原则在日常的会计处理中变得尤为重要。
谨慎性原则充分考虑了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不考虑可能取得的收入或收益,就使得会计信息比较稳健,或比较慎重,也就是作了最坏的估计。
当某一经济事项在会计上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可供选择,并且每一种方法都具有相同的理论上和逻辑上的正确性时,在会计核算中应当对企业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作出合理预计,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以尽可能选择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避免高估资产和收益与低估负债的会计方法。
2.3 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侧》第18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而新《企业会计制度》则更加明确地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正确理解谨慎性原则,并针对其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阐述,对正确进行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的必要性应注意以下几点:1.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
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应当尽可能建立在比较稳妥可靠的基础上,对资产估价和收益计量用宁低勿高,对损失和费用计量采取宁高勿低的方法,以回避或转移经营风险。
这就使企业有效避免短期化行为,保护各会计主体所拥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从而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2.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近几年,虚假会计信息日趋泛滥,已严重危及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规会计行为、治理会计环境、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领域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谨慎性原则要求适度少计或不计可能的资产和收益,这将对会计人员随意操纵企业会计利润的行为形成一定的遏制作用,有利于企业提供更加客观的会计信息。
3.有利于规避不确定因素或风险。
对于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遵循谨慎性原则预先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可以客观、审慎地反映经营中的风险因素,规避或转移未来不确定的风险损失,防于未然,促使管理者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始终保持较为清醒的认识,不至于被“过分乐观”的情绪所左右,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因此,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市场风险,比如金融风波、债务人的死亡、破产、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而提前报废、恶性竞争等情况,谨慎性原则正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这样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也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3章谨慎性原则的应用3.1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与体现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体现在具体会计准则的诸多方面:1.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
存货采用实际成本核算时,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各别计价法。
在物价上涨时,发出存货的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会使本期成本接近当期水平,减少利润中水分,期末存货价值偏低,体现谨慎性原则。
若采用先进先出法,则会使本期成本降低,利润中水分加大,期末存货价值升高,实现不了稳健性目的。
2.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平速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两大类,若企业选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则可使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几年多提折旧,从而减少利润,少交所得税,等于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又可使投入的资金尽早收回,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体现了谨慎性。
3.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
《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中规定了企业计提的减值准备由四项增至八项。
4.设置资本公积准备项目。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于因接受捐赠而持有的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因被投资单位增资、扩股、接受捐赠等原因引起本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增加时,暂不确认为普通权益,而计入资本公积准备项目,待非现金资产或长期股权投资处置后,才将实现的收益转入一般公积项目。
5.债务重组。
企业在进行债务重组时,只能确认重组发生的损失,不得确认重组发生的收益,不预计未来的或有收益,但预计未来的或有支出。
如果存在或有收益,也只能在实际收到时,才能作为当期收益处理,完全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涵,有利于防止企业利用债务重组调节利润的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