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与渐进:德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特点与改革动向张 凌 云(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摘 要:德国现行的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是由特定历史传统、价值理念和环境诉求等多重力量综合影响的产物。
面对日益增强的外部压力,高校不得不主动对教师聘任制度进行改革。
但是,在具体改革策略上,多数高校更倾向于渐进性调整,尤其是对于是否取消教授的公务员身份,普遍持谨慎态度。
关键词:德国高校;教师聘任;教授;公务员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203(2009)0520092207Initiative and gradual progress :the characteristic and reform tendencyof faculty appointment system in G ermany universitiesZHAN G Ling 2yun(School of Education ,H uaz hong Universit y of S cience &Technolog y ,W 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 :The existing faculty appoint ment system in Germany universities is t he result of t he various forces among t he historic traditio n ,values and environment p ursuit.Under t he growing pressure ,t he universities have to initiatively reform t heir faculty appoint ment system.However ,for t he reform tactics ,most universities are inclined to gradual adjust 2ment ,especially for t he issue whet her to cancel t he civilian stat us of t he professors ,t hey are generally cautious.K ey w ords :Germany universities ;faculty appoint ment system ;professor ;civilian一、德国现行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形成与意大利、法国相比,德国大学产生较晚,直到14世纪中叶才有自己的大学。
但是,德国大学很快就后来居上,不仅数量扩张异常迅速,世俗化率先起步,而且教师的身份和地位也较早地实现了由教会牧师向政府雇员的转变。
随着哈勒大学、格廷根大学的建立,德国大学教师由政府雇员上升为政府公务员的形势已初见端倪。
在19世纪国家文化观的影响下,德国大学教授的公务员身份和大学自治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学术自由与国家控制的有机统一。
・29・2009年5月第30卷 第5期 高等教育研究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May ,2009Vol.30 No.53收稿日期:2009203216作者简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0573038)作者简介:张凌云(1983—),女,湖北襄樊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从事比较高等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1.18世纪以前,教师从教会牧师到政府雇员早期的德国大学虽然由教会控制,教师是享有僧侣特权、没有明确任期限制的在职人员。
但是,封建领主或城市当局通过筹建和资助大学,也逐步获得对大学的控制权,大学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政府的意愿培养维护统治的牧师和律师。
宗教改革运动后,大学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控制,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16世纪中叶,德国大学对教师的聘任有了新的规定,由大学的校务委员会或长老会负责遴选、推荐,由“选帝候”或内阁根据提名进行取舍和任命。
[1]讲座制在一些学科开始出现,在以前的大学文学院,每位教师负责教授所有学科或课程,如今,几门学科已设讲座,由讲座教授专门讲授。
负责讲座的教师享有职务薪金,具有无偿地讲授他所负责的专门学科的义务。
[2]2.18世纪,教师公务员身份的确立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大学开始褪去其宗教情怀和政治色彩,德国大学迈出了近代化的步伐。
哈勒大学、格廷根大学从理性原则出发,开创了思想自由的先河,为学术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授职位与地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哈勒大学首开时代先风,积极营造自由的氛围,聘请一批著名学者参与教学和研究。
汉诺威选帝候创办的格廷根大学,由汉诺威枢密院主要官员闵希豪生出任大学董事长。
他对格廷根大学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闵希豪生十分注重提高教授的社会地位,他将教授由一般雇员提升为国家官员,并给予很高的薪酬。
除工资外,教授上课有钟点费,还发放一笔安家费及住房补贴。
同时,他还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术探索和发表著作,并提供良好的教学和研究条件。
闵希豪生认为大学至少有某些教授应该是能够发表著作的著名学者。
在格廷根大学招聘的教授,如哲学和物理学教授霍尔曼、古典语言和考古学教授格斯纳、匈牙利医学教授塞格纳都是当时著述丰厚的第一流学者。
此外,18世纪大学教授的重要任命权掌握在政府和它的代理人手中,而不是由大学或学院自己行使任命权,这种措施是反对大多数大学盛行的裙带关系和重资历现象的惟一保证。
[3]3.19世纪,德国现代大学教师聘任制的形成1810年,在新人文主义影响下创建的柏林大学,开启了德国大学现代化的大门。
洪堡指出,大学是受国家保护但享有完全自主地位的学术机构,大学的根本目的是探究科学,大学“除了与国家的外在联系,实际上就是那些把身外的闲暇或内心的追求用于科学和研究的人们的精神生活。
”[4]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大学作为学术机构,由国家举办和管理,是国家事业的一部分,教授是由政府任命的终身公务员;同时,大学又是相对独立的,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大学由讲座教授负责管理,包括制定教学标准、授予学位和大学的执教资格,选举校长、聘任教员和推荐教授候选人。
这使得教授公务员地位获得了合法存在的思想基础。
此外,德国大学还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一系列制度,包括编外讲师制度、研究所制度等,使得教授的权力有了组织上的保证。
柏林大学的执教者不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柏林大学自建校起,几乎把“杰出学者”作为选择教师的惟一标准,科学研究成为教授的主要职责。
大学教师应该在他所从事的领域学有专长,具有向听众传递自己知识的能力,因而大学的教师经常被认为是有学问的博学之士。
学术任命的必要条件是取得大学授课资格,具有这种资格的人应该具备从事独立研究并做出创造性贡献的能力。
因此,授课资格就保证了德国所任命的教授都是能胜任其职的研究者。
编外讲师制度早在17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开始逐步完善并制度化。
编外讲师所从事的工作被看成是建立在使命感和内心召唤之上的工作。
一个年轻的学者若希望走上学术道路,他首先要通过学位论文,还要通过资格考试。
然后他才有资格申请大学任教资格,即成为一名编外讲师。
编外讲师必须以某种方式与某个实验室、诊所或图书馆保持联系,以便继续从事自己的研究工作。
他们不拿大学的薪金,仅仅收取选课费。
编外讲师形成了一个学术摇篮,德国大学根据教学能力和学术成就从中挑选所需的教授。
二、德国高校教师聘用制度的现状与特点1.德国高校教师聘用制度的现状(1)德国教师聘任的基本情况。
德国大学一般分为学术性和非学术性两类。
学术性大学指学术地位较高的综合大学、技术大学和技术学院。
而非学术性院校主要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各类商业、农业职业和专业技术学校升格而形成的高等专科学校及各种师范院校、艺术和英语学校等。
根据德国《高等教育总纲法》规定,德国高・39・校专职教师分为教授(C4级相当于教授,C3级相当于副教授,C2级相当于讲师)和教授以下的学术人员(即学术助教、学术助理和合同教师)。
由于德国这两种类型的院校在性质与定位上存在着不同,因此,在教师聘用制度上,也存在着一些差异,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学术性大学的教师聘用制度。
1996年,德国大学共有全职教授24569人,占学术人员总数的17.8%,其中C4教授12264人,占学术人员总数的8.9%,C3教授8720人,占学术人员总数的6.3%,C2教授3585人,占学术人员总数的2.6%。
[5](2)教师的地位与职责。
德国大学的教授享有国家公务员的身份,获得教授资格意味着拥有了终身教职。
教授享有公务员身份,被看作是学术自由的必要条件,德国《高等教育总纲法》规定:教授按其职务的具体要求,在各自的学科领域里独立承担本校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教授的本职工作包括参加教学改革和学业咨询,还参与学校的管理,主持考试等。
[6]高校即使面临财政危机、计划重组等问题也不能解聘教授。
[7]助教是通往教授的过渡性学术职位,一般要具有博士学位,并能独立从事研究、承担教学任务。
合同教师是指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与教授合作的人员,受聘期限可长可短。
(3)教师的职业路径。
讲座制是德国大学的基本组织形式,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是通过讲座制来维系的。
讲座制规定每个系只能有一个很有权威的正教授。
在这一制度下,教授是讲座惟一负责人,对人、财、物享有很大的调控权。
讲座中的人员是分等级的,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与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德国大学教师的职业路径是比较明晰的。
但在德国,高校教师的职务晋升也是比较困难的,其学术职业道路漫长而又不可预测。
年轻学者在完成为期3-4年的博士学业并取得博士学位后,如果想争取教授职位,首先必须获得大学授课资格。
大学授课资格的考核主要是针对申请人的科研能力,它要求申请者必须在大学工作至少六年以上,并且提交一份能证明自己学术研究能力的证明,包括发表的文章和专著、一定数量的演讲、获得第三项资金的数量、科研的进展、专利的数量和学术奖金等方面。
此外申请者还必须要通过资格考试(Habilitation ),顺利通过后取得大学授课资格(venia legendi ),成为编外教师。
但这并不表示通过者一定可以取得教授职位。
如果一切顺利,首次获得教授席位时的年龄也至少为42岁。
而在获得教授席位前,年轻学者无法独立地进行科研和教学,一切必须听从讲座教授的安排(见图1)。
图1 通向大学教授职位的学术路径注:对医学专业而言,助理最多10年,大学讲师10年;高级助理6年。
对工程专业而言,高级助理最多6年。
资料来源:菲利普・G ・阿特巴赫.变革中的学术职业.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