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自然科学的生物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生物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比如,为了上好一堂生物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生物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例如在讲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科学家在这方面的成绩以及我国科研水平与世界的差异,这样一发面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还需要我们几辈子人不懈的努力才能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生物绪论的教学时也可渗透德育教学。
在讲生物学的发展史时,可以介绍我国科学家在生物学发展史上作出的贡献.例如:李时珍,童第周等科学家的实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生物教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生物中,有很多规律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试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课外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生物活动课和生物主题活动.例如学生学过生态环境的保护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洗衣粉和清洁剂的数量,然后结合生活污水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生物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研究性活动,自己制作一下生态瓶,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生物教材在这方面的内容非常丰富、生动。
如世界是物质的原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等观点在生物科学中几乎都可以找到例证。
再如,结合教材内容可以讲解《森林
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等法规,帮助学生树立法制的观念。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在介绍生物学的概念、规律发展的来龙去脉,生物学事实的发现过程,科学家的事迹和我国的生物资源等知识时,可使学生对知识的创造和创造者的思想品德、人格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并由此激发学习的兴趣和钻研精神,从而树立为国家为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良好的心态。
让学生了解与生物学有关的环境、资源、能源、土地、粮食、人口等问题,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利益、关心地球的生存条件等的情感和责任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生物课本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生物的结构与机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人不能被动地等待淘汰,而是要主动地适应自然的变化和社会的变革。
3.中学生应该学会多种本领,增强耐挫折的能力,提高适应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
培养学生勤奋、坚毅、合作的优良品质。
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刻苦、自制的意识和品质;通过课堂上分组讨论、小组竞赛可以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
4.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从美育的内容上看,生物学可以进行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教育。
生物是自然美的主体。
如动物、人体外表的对称美;各种叶形、花冠的姿态美;动物(蜜蜂、蚂蚁)社群生活表现的和谐美;生物学上一些名词概念(如生长素)、规律(如孟德尔遗传规律)、学说(如自然选择学说)发现的过程体现一种严谨的科学美;科学家的优秀品质体现了社会美。
引导学生投入到创造美的活动中去,如养鸟、护鸟、种花、种树、绿化美化校园。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