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精神病:指在各种因素(包括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因素)作用下造成大脑功能失调,出现以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障碍为主的一类障碍严重的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包括了精神病,也包括了焦虑症、抑郁症等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和意识有障碍的患者。
精神疾病的症状学*精神症状的本质:A大脑结构的改变所致B脑血管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C颅脑外伤所致的精神障碍D颅脑占位性病变所致的精神障碍E颅内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F大脑代谢或生化病变所致的精神障碍G目前病因或发病机制不明的所谓“功能性精神病”的症状每一种精神症状都具以下特点:A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符合B精神症状的出现不受患者意识的控制C症状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其中,C是鉴别正常与不正常的关键。
)认知障碍:(1)感知觉及其障碍:1、感觉障碍:a感觉过敏: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的感受性增加。
b感觉减退: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的感爱性减低。
c内感性不适:身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适的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挤压、爬虫样等),患者对此种感觉难以用言语准确描述。
2、知觉障碍:a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即把实际存在的事物歪曲为与实际完全不相符的事物。
正常人在过度疲劳或情绪紧张状态下也可发生错觉。
常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焦虑症等。
b幻觉:虚幻的知觉,即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出现的类似知觉。
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幻觉是幻听。
c感知综合障碍:指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整体能正确认识,但是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发生错误感知。
可分为空间感知综合障碍、时间感知综合障碍、运动感知综合障碍、非真实感。
(2)思维障碍:思维联想障碍、思维逻辑障碍(两者统称为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内容障碍1、思维联想障碍:思维过程的障碍,联想障碍是指联想的速度、数量、结果、表达形式发生障碍。
1)思维速度和量的异常:a思维奔逸:是指联想的速度加快,并可出现随境转移、音联、意联及心境高涨、意志活动过多等现象。
b思维迟缓:是指联想的速度减慢,并可出现言语动作反应迟缓、心境低落等现象。
C思维贫乏:是指联想数量减少。
2)联想连贯性障碍:思维松弛、思维破裂、思维不连贯(在意识障碍的背景上出现破裂性思维的表现,但是言语上更为杂乱,语句片断,毫无主题。
)3)联想途径异常:病理性赘述、思维中断(思维阻滞)4)联想形式障碍:持续言语(每次重复第一次回答时所说的话)、重复语言、刻板语言、模仿语言5)思维自主性异常:思维被强加(思维插入)、思维云集(强制性思维)、强迫观念(强迫性思维)2、思维逻辑障碍:病理性象征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矛盾观念3、思维内容障碍:妄想:是病理性的歪曲信念,指一种个人所独有的和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坚信不移的信念,不接受事实与理性的纠正。
其特征是:信念歪曲,妄想无关于事实存在与否,而在于信念偏离常理或专业知识的程度;坚信不移,妄想不接受事实与理性纠正;内容为个人所独有,与文化或亚文化群体的某些共同的信念不同。
按妄想的内容分:夸大妄想、罪恶妄想、被害妄想(夸大类、自责类、被害类)(5)智能障碍:精神发育迟滞:是指个体生长发育成熟以前(18岁以前),大脑的发育不良或受阻,智能发育停留在一定的阶段。
由于智力发育受阻,往往还伴有社会功能障碍。
痴呆:(18岁以后)是指个体由于器质性病变,患者虽没有意识障碍,但后天获得的智能、记忆和人格的全面受损的一种综合征。
情感障碍情感性质的改变:情感高涨、欣快、情绪低落、焦虑、恐惧情感稳定性障碍:情感淡漠、情感麻木、情感脆弱、情感爆发、病理性激情、易激惹性情感协调性障碍:情感倒错、情感绘幼稚、矛盾情感、被强加的情感、病理性心境恶劣第三章精神科的基础护理:安全护理、个人卫生日常生活护理、饮食护理、睡眠护理、药物依从性护理、探视护理(病例)木僵状态护理第四章器质性精神障碍:指由于脑部疾病或躯体疾病引起的精神障碍。
(具有明确的生物学病因)分类: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与原发疾病之间并不存在特异性关系:同因不同果,同果不同因。
最为常见的临床综合征:谵妄:是病因学上无特异性的急性认知损害综合征,其核心表现是在意识清晰度下降的基础下出现意识内容的障碍,可表现为注意、知觉、思维、记忆、精神运动性行为、情绪障碍和睡眠—觉醒节律的紊乱。
临床表现:意识障碍(是谵妄的核心症状,有昼轻夜重的特点,又称“日落效应”)错觉和幻觉(知觉障碍)思维障碍心境异常记忆障碍痴呆:是指较严重、持续的认知障碍。
临床上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减退为主要特征,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变,但没有意识障碍。
因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故又称为慢性脑综合征。
(区别于谵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退行性变性疾病,主要临床相为痴呆综合征。
它是导致老年前期和老年期痴呆的首要原因。
(A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疾病,正比。
女性多见。
)临床表现:早期表现——近期记忆的损害最为明显(学习能力下降,人格改变)中期表现——远期和近期记忆均受损(思维障碍,定向为——言语能力下降、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晚期表现——远期和近期记忆力全面受损,无法回忆外,还会出现某些神经系统症状(各种能力全面受损)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引起,以痴呆为主要临床相的疾病。
VD作为脑血管病的结局,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程的进展具有明显的阶梯性、波动性,有时可以在较长的时期内处于稳定阶段,有的患者可因脑血流供应的改善而出现记忆改善/好转。
临床表现:早期症状以脑衰弱综合征为主;局限性神经系统症状:麻痹、发音困难、吞咽困难、尿失禁等;VD主要表现:以记忆下降为主的局限性痴呆*麻痹性痴呆:是神经系统梅毒中最常见的一类慢性脑膜炎,它由梅毒螺旋体侵犯大脑而引起。
精神活性物质:又称物质或成瘾物质、药物,指来自体外,能影响人的情绪、行为,改变人的意识状态,并有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
依赖:指一组由反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引起的行为、认知和生理症状群,包括强烈的对精神活性物质渴求;尽管明知对自身有害,但仍难以控制,持续使用;耐受性增加、出现戒断症状和强制性觅药行为。
分为精神依赖和躯体依赖。
*滥用:又称有害使用,指一种不适当的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的方式,且反复使用导致明显不良后果。
耐受性:是指反复使用某种物质后,其效应逐渐降低,若欲达到与初期使用相同的效应,必须加大剂量。
戒断状态:指因减少或停用精神活性物质或使用拮抗剂所致的特殊心理症状群。
精神活性物质的分类: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大麻、致幻剂、阿片类、挥发性溶剂、烟草(最古老的致幻剂)第五章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特征,通常无意识及智能障碍。
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多迁延。
*临床表现:前驱症状:个性改变;类神经症症状;言行古怪;多疑、敌对及困惑感。
感知觉障碍:最突出的感知觉障碍是幻觉,以幻听最为常见。
思维及思维联想障碍:妄想、被动体验、思维联想障碍、思维贫乏情感障碍:情感平淡或淡漠意志与行为障碍:意志减退、紧张综合征临床分型:偏执型(最常见,临床表现以妄想为主,以幻听多见)青春型(常在青年期起病)单纯型(阴性症状为主,无明显的阳性症状)紧张型(以紧张综合征为主,多起病于青年或中年,急性起病多见)未分化型治疗:药物治疗(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未治率;足量足程,提高治疗依从性;尽量单一用药,提高用药安全性。
)电抽搐治疗心理社会干预*护理措施:安全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特殊症状的护理、药物治疗的护理、预防及健康指导(*案例)第六章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一般指情感的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此病往往有复发倾向,间歇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
分类:躁狂又有抑郁发作者称为双相情感障碍(躁郁症)反复出现躁狂或抑郁发作而无相反相位者称为单相情感障碍(躁狂症或抑郁症)躁狂状态的临床症状:三高症状: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抑郁状态的临床症状:三低症状: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碳酸锂是躁狂症的首选治疗药物,并有预防作用。
第七章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轻性精神障碍的总称,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各种躯体不适感。
各类神经症之间明显的共同特征:1、发病常与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有关;2、起病前多有一定的人格基础;3、其症状没有明确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4、自知力大都良好,有现实检验能力;5、一般无明显或持续的精神病性症状;6、社会功能相对完好焦虑症:原称焦虑性神经症,以广泛和持续性的焦虑或以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往往伴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性不安等症状。
分为广泛性焦虑和惊恐障碍两种形式。
临床表现:1、广泛性焦虑症:精神方面(提心吊胆、惶恐不安的强烈的内心体验)躯体方面(运动性不安、肌肉紧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警觉性增高(敏感,注意力难以集中、易受干扰、难以入眠)其他症状(常合并抑郁、强迫、恐惧)2、惊恐障碍:惊恐发作(恐惧感、失控感、濒死感,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回避及求助行为预期焦虑恐惧症:原称恐怖性神经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
特征:患者对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产生强烈恐怖,明知过分、不合理、不必要、又无法控制,伴有明显的焦虑不安及自主神经症状。
临床类型(临床表现):特定恐惧症、广场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强迫症:是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
临床表现(*简答):强迫观念:强迫怀疑(最常见)、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联想、强迫回忆、强迫意向强迫动作:强迫检查、强迫询问、强迫洗涤、强迫性仪式动作躯体形式障碍:是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
临床类型(临床表现):躯体化障碍、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疑病症、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神经衰弱:以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劳为主要特点的一组神经症。
临床表现:精力易疲劳、精神易兴奋、情绪障碍、睡眠障碍、其他方面(紧张性疼痛)分离(转换)性障碍:也称癔症、歇斯底里,指一种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症状。
解离症状:表现为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记忆;转换症状:表现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所产生的不快心情,以转化为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但症状与患者的现实不相符,也无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
临床表现:解离性障碍: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漫游、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分离性精神病(分离性木僵、分离性附体障碍)转化性障碍:运动障碍、抽搐发作、感觉障碍应激相关障碍:是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所导致的精神障碍,也称反应性精神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