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现状
亚太经济合作问题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由日本民间人士日本小岛清教授提出来的。
1967年在日本商工会议所会长的倡议下,形成了亚太地区第一个规模较大、较正式的经济合作组织——太平洋盆地经济理事会。
经过不断的发展,在1989年堪培拉举行的首次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APEC)正式成立。
现今,亚太经合组织总人口达26亿,约占世界人口的40%;国内生产总值之和超过19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的56%;贸易额约占世界总量的48%。
该组织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APEC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也是亚太地区最高级别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
最初提出的有关亚太经济合作的种种设想,都是以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加坡这五个发达国家为对象的,发展中国家被排除在外。
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才开始吸收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东盟国家乃至部分拉美国家。
直到如今,APEC已经有 21个成员,分别是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俄罗斯、新加坡、中华台北、泰国、美国、越南。
我国在1991年以主权国家身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越南在1998年加入,是最后一个成员。
关于组织成员问题,早在1997年温哥华领导人会议时就宣布APEC进入十年巩固期,暂不接纳新成员。
直到2007年,各国领导人对重新吸纳新成员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但在新成员须满足的标准问题上未达成一致,于是决定将暂停扩容的期限延长3年。
从长远来讲,另外一些国家的加入只是时间问题,而这些国家一旦被接纳,APEC则有可能成为一个超越区域范围的组织。
亚太经合组织的组织机构包括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部长级会议、高官会、委员会和专题工作组等。
其中,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是亚太经合组织最高级别的会议。
APEC主要讨论与全球及区域经济有关的议题,如促进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实施亚太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推动金融稳定和改革,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和能力建设等。
近年来,APEC也开始介入一些与经济相关的其他议题,如人类安全(包括反恐、卫生和能源)、反腐败、备灾和文化合作等。
就目前状况来看,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亚太经合组织仍将处于调整阶段。
区域内政治安全问题、区域内经济安全问题、区域与次区域之间的协调问题都是妨碍APEC发展的因素。
自从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危机的受害者开始对贸易投资自由化采取谨慎态度,在APEC内部,始于1997年的部门提前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亚太地区的现实情况,难以按原有设想加以推进。
经济技术合作得以保持发展势头,但因发达成员态度消极,要取得实质性进展仍需时日。
1998年和1999年的两年,APEC进入一个巩固、徘徊和再摸索的调整阶段。
亚太经合组织在发展中,也渐渐地暴露了一些问题。
在削减关税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内部矛盾越来越明显。
在接纳新成员问题上,关税低和关税高的成员持不同意见。
在工作重点上,发展中国家强调经济技术合作,发达工业化国家却把重点依然集中在贸易投资自由化方面,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想为帮助发展中国家尽义务,对经济技术合作采取消极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