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历史文化浅析前言:秦帝国(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自秦始皇至秦王子婴,共传三帝,享国十五年。
1秦朝历史简介1.1秦朝的建立与灭亡战国末年,强秦以武力消灭其余六国,统一了全国。
嬴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改前朝的分封制为中央集权制,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自称始皇帝,定都咸阳,是为秦始皇。
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由朝廷任命官吏,不再采用世袭制。
在朝内设左右丞相、御使大夫、太尉、将军、廷尉等官职,任用贤能。
又下令统一六国的文字与度量衡,以秦相李斯订正的秦篆(小篆)为全国统一字体,并经过大规模的移民,消除了方言方面的障碍。
前二二一年,始皇颁布统一度量衡诏书,其中规定了币制、地亩制、车轨制等各种订制。
为了减少匈奴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始皇派大将蒙恬以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并在原先六国城墙的基础上加以连接、修复,逐步修建起万里长城。
在国内,始皇派遣大量的民夫为其修建工程浩大的宫殿及陵墓,其中宫殿以阿旁宫为最,相传项羽灭秦后火烧阿旁宫,大火燃烧了三个月才逐渐熄灭。
始皇在位十二年中,曾多次巡游天下,第五次巡游的途中,始皇卒。
前二一零年,宰相李斯与宦官赵高合谋拥始皇第十八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
为了个人的利益,赵高与李斯伪造始皇遗诏杀太子扶苏及大将蒙恬。
不久赵高又杀李斯,秦朝的政权便完全落于胡亥与赵高之手。
但是,秦二世昏庸无道,听信奸臣赵高,致使人民不满,各地纷纷起来反抗。
前二零九年,陈胜、吴广起义;前二零七年,项羽、刘邦等人纷纷起兵反对秦朝,使得秦帝国很快瓦解。
前二零六年,赵高逼二世胡亥自杀,另立子婴为帝。
此时刘邦已进攻咸阳,子婴杀赵高后,出城请降,秦王朝统治就此灭亡。
1.2国号来源秦人是华夏(汉)族西迁的一支。
其国君嬴姓赵氏。
秦之先祖为先贤伯翳,本为古部落首领,舜帝赐姓“嬴”。
至夏末,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商汤御,败桀于鸣条,其后嬴姓世代辅佐殷商。
故史载嬴姓多显。
至商末,蜚廉、恶来父子皆以材力侍纣,后周武王伐纣,败商军,武王亲射恶来之口以泄愤,蜚廉奔霍太山,嬴姓中衰。
至周穆王,造父为周王御,千里平定徐国之乱,受封于赵城,其宗族乃为赵氏(注:先秦时代“姓”只是表示来源,多为祭祀所用,用于女子称谓,“氏”则表示家族分支,用于男子称谓),造父侄孙非子为周孝王牧马有功,周孝王赐给了他一小块土地——秦(今天水陇西县秦亭,一说秦州清水县谷名),让其继续嬴姓的祭祀。
后来秦襄公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朝。
1.3领土范围:秦朝初立便北击匈奴;南下百越。
疆域迅速扩展并进一步完善炎黄地图,但因为秦二世而亡,所以没能对北方游牧民族进行收复统一。
然其当时疆域西部已达到今甘肃、四川;西南到云南、广西;北到阴山。
2秦朝政治制度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在幅员辽阔的统治区域内,创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具体为:政治方面: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即三公九卿制。
三公分别为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太尉(负责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召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互相没有统属关系,由皇帝掌握最终决断权。
地方实行郡县制,皇室任免郡县的主要官吏;经济方面: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
文化方面:书同文,将小篆作为标准文字;“焚诗书”,加强思想控制;以吏为师,严禁私学。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焚书坑儒”。
秦朝创下的一套中央集权国家政治制度在以后中国社会的历史中,只有修修补补,基本框架不变。
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下令把原来六国的兵器收缴销毁,然后铸成12个铜人。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贾谊《过秦论》为了加强控制,原六国的贵族被强行迁到咸阳附近居住。
秦朝还颁布了严苛的法律,对农民实行什伍编制。
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对于后世影响极大。
他接受丞相李斯的主意,除少数几种书籍之外,大量诗书、典籍、诸子百家著述一律烧掉,并将460多名方士活埋,留下了一个骇人听闻的“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
3秦朝文化一般认为,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化落后于山东六国,有“秦,虎狼也”的说法,秦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其统治其中包括著名的“书同文”和“焚书坑儒”。
秦文化注重实效、功利,质朴而率直,不事虚浮,追求大和多,不停地拓展,主动性极强,为了实现某一目标,定会一往直前,不容任何困难和力量的阻挡。
秦文化的这些特点,似已得到当今学者的普遍确认。
由于秦朝统治的时间很短,其目的在于统一思想文化的政策并未来得及完全实施,亦未取得预期的成效。
与此同时,秦文化也未能在政治统一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其他文化予以充分吸收和消化。
因此,在秦朝统一的短时期内,秦文化并没有和东方六国文化融为一体,其作为全中国的主导文化的地位,也没有来得及完全得以确立。
在原属东方六国的广大地区内,各区域文化继续表现着它们的特色和活力。
3.1军事与科技文化秦朝发明了砖,发展了房屋和城池,军队已分各兵种步兵,骑兵,战车......货币已统一流通广泛.冶炼技高一筹.兵器已分多种类,军事科学谋略很大发展变化.远交近攻,修大道,架大桥,建造万里长城.统一了国土大业。
3.2礼仪习俗文化从服饰方面看,随着服饰的文化功能的日益发达,一方面当时对服饰美的追求已达到相当高的境界,另一方面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场合、不同环境的服饰,风格各异,从而使服饰的等级性、民族性、时代性等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上层人士服饰的功能主要是表明身份、参加活动和追求华贵等,下层人士服饰的功能主要还是御寒、防暑和护体等。
从饮食方面看,秦汉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在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化和多元化,不仅宫廷饮食继续改善,而且平民饮食也日益丰富。
每日进餐的次数在不同的阶层中有所不同,皇帝每日四次,贵族每日三次,一般人每日两次。
食物种类比较丰富,食物结构发生了变化,主副食的搭配比较合理,出现了比较复杂的烹调技术和方法。
从居住方面看,秦汉时期的住宅上承战国,变化不大,体现出某种相对的稳定性。
一般说来可分为庭院式、楼阁式与干栏式三种住宅形式,但这三种形式有时又有交叉现象。
其中庭院式住宅最普遍,种类也最多,既有方形、长方形之分,也有一字形、曲尺形、三合式、四合式、日字形之分,但其基本结构大多是一堂二内,即三间住宅中一间为堂、二间为室,当然面积大小不一。
从交通方面看,秦汉时期政治上的统一为水陆交通的发达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所以当时的水陆交通比分裂的春秋战国时期要发达得多。
驰道是秦汉时期陆路交通网的主干,可通向全国各主要城市。
水路交通包括海上和内河两部分。
陆路的交通工具以车为主,水路的交通工具以船为主,车与船的本身皆有许多比前代改进之处。
从婚姻方面看,等级性是秦汉时期婚姻的特点之一。
婚姻礼仪并非与“六礼”完全契合,大致要经过八个重要的环节。
除了注重父母之命、媒的之言的聘娶婚外,还可列举九种其他的婚姻形式。
婚嫁消费相当巨大,主要有媒人的报酬、占卜的费用、聘金和嫁妆、婚宴的花费等四项。
人们的贞节观相对于唐宋时期可谓淡薄,改嫁与再嫁的现象广泛存在。
从丧葬方面看,秦汉时期的丧葬礼俗以西汉中期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沿用旧的丧葬礼仪,讲究棺椁、礼器制度,墓中多以珍宝与实用器皿等随葬;后一阶段随着儒家思想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制约,象征性的墓室、器物、俑开始涌现。
但总起来看,厚葬之风盛行仍是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特点。
另外在丧葬方面所存在的等级差别和地区差别也值得注意。
3.3饮食文化随着秦国的统一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的饮食文化对朝鲜的影响逐渐加大,这种情况大概始于秦代。
据《汉书》等记载,秦代时“燕、齐、赵民避地朝鲜数万口。
”这么多的中国居民来到朝鲜,自然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带到了朝鲜,不过只要是北方齐鲁的饮食文化。
秦统一六国后,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川菜、鲁菜、苏菜三大菜系。
秦国的统一大业进行到后期,为了显示出始皇帝的文治武功,秦国进军岭南,和当地的土著进行多年的战斗及文化交融。
当时赵佗为南海郡龙川县令,后为南海尉在,秦末发兵兼并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国。
汉高祖十一年受封为南越王。
利用广州地处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品种繁多,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的优势,建立了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里饮食比较发达,当下广东的饮食文化,其实就是由赵佗将中原地区先进的烹饪艺术和器具引入岭,结合当地的饮食资源,使“飞、潜、动、植”皆为佳肴,并流传至今,形兼收并蓄的饮食风尚,产生了粤菜。
至此,我国最有影响的地方菜,后称“四大菜系”的鲁菜(包括京津等北方地区的风味菜)、苏菜(包括江、浙、皖地区的风味菜)、粤菜(包括闽、台、潮、琼地区的风味菜)、川菜(包括湘、鄂、黔、滇地区的风味菜)雏形已经初成。
3.3.1三秦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中国三秦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省简称三秦大地。
中国历史上有13个王朝在陕西省建都,长达1000多年,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累,沉淀。
三秦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中国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与三秦饮食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例如:炎帝神农教民种谷,黄帝蒸谷为饭,周文王赐礼面,太师饼,周代八珍,易经八卦鱼肚,秦代名菜全家福,汉代著名鸿门宴、风吞翅,汉中刘邦浆水面,诸葛亮大馄钝,武则天炒腰花,杨玉环贵妃鸡,唐代宫廷龙鳯宴,石烹遗风天然饼,延安名肴三不沾,孙思邈调香葫芦头,李白斗酒詩百篇,杜甫妙赞长安筵,毛泽东盛夸钱钱饭,等等。
3.3.2秦朝时期三秦饮食文化及陕西菜的发展秦汉时期,陕菜发展到第二个高峰。
由秦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本味》全面总结了先秦时期的烹饪成就,对烹饪从选料、加工到调味、火候等都作了系统而科学的论述,一直指导着中国烹饪的实践,其中许多观点直到现在还是正确的。
例如:“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
臭恶犹美,皆有所以。
凡味之本,水最为始。
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
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
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
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
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
”在谈到调和味道时“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餱。
”凤翔县姚家岗秦国雍城宫殿群发现的“凌阴”遗址,是储冰用的冰窖,冬天将冰储藏窖内,供夏季消暑降温、防止食品腐烂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