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的诊断思路
1.外源性致热原:
①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病毒; ②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 ③抗原抗体复合物; ④某些类固醇物质,如原胆烷醇酮; ⑤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 2.内生致热原: IL-1、IL-6、IFN、TNF等
内 生 致 热 原
内生致热原的作用方式 前列腺素 cAMP Na+/Ca2+比值 新发现的内生致热原 干扰素 肿瘤坏死因子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
周仍不能明确诊断者。
临床诊断步骤
1. 2.
观察热程与伴随症状
仔细追问病史
3.
4. 5.
全 面 反 复 的 体 格 检 查
实 验 室 检 查 诊断性治疗
临床诊断步骤(1)
—观察热程与伴随症状
热程短,有乏力、寒战,应用抗生素、病灶 切除、脓肿引流后停止发热,为感染性疾病; 热程中等,呈进行性消耗、衰竭者,肿瘤多见; 热程长,无毒血症状,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 为结缔组织病。
可能疾病
药物热、烟雾热
间歇热、落基山斑点热、莱姆病、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鹦鹉热、钩体病、布鲁菌病、弓形虫病、猫抓热、Q病、兔咬热 旋毛虫病、亚急性心内膜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类风湿关节炎、 家 族性地中海热、多发性肌炎 间歇热、兔咬热、慢性脑膜炎/脑炎、疟疾、布鲁菌病、中枢神经系 统脑瘤、落基山斑点热 类肉瘤性脑膜炎、高安血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落基山斑点热 亚急性心内膜炎、 高安血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落基山斑点热
病 史 线 索 ( 2)
病史
干咳
眼痛和视力 异常 消耗 腹痛 背痛 颈痛
可能疾病
结核、Q热、鹦鹉热、伤寒、肺部肿瘤、落基山斑点热、急 性风湿热
一过性动脉炎(栓赛)、亚急性心内膜炎、 间歇热、脑脓 肿、高安血管炎 肿瘤、淋巴瘤、巨细细胞病毒感染、单核细胞增多症、伤寒、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弓形虫病 结节性多动脉炎、脓肿,家族性地中海热、卟啉病,间歇热、 胆囊炎 布鲁菌病、亚急性心内膜炎 亚急性甲状腺炎、一过性动脉炎、化脓性颈静脉炎
以上措施可导致上升的调定点下降而退热
目前临床上采用的解热药包括化学解热药和类固醇解
热药
解热镇痛药共同的作用
退热药的作用机制
恢复体温中枢 的正常反应性 体温恢复正常 使外周血管 扩张并排汗
服用解 热阵痛 药物
抑制 PG合成酶 (环加氧酶)
前列腺素 (PGE1) 的合成、 释放减少
小儿发热的诊断思路
发热的概念
定义: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或各种引起体温调节中 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口温>37.5 ℃ 肛温>38.0 ℃ 一日间体温变动>1.0-1.2 ℃ 38.1 ℃ ~39.0 ℃ 39.1 ℃ ~41.0 ℃ >41 ℃
低热
中等度热
高热 超高热
生理体温变化及影响因素
抗菌药物
对急性高热患者,疑为感染性发热且严重时,
在必要实验室检查和各种培养标本采取后,根
据初步临床诊断以经验性抗菌治疗;
滥用抗生素造成经济上浪费;降低病原学检查
阳性率;导致药物热、二重感染;干扰原发病
的诊断和处理。
发 热 的 处 理 原 则
下列情况应及时解热 适用于高热;
持续发热不退者;
病 因 诊 断 的 分 析
——
( 2)
结缔组织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 类风湿关节炎 药物热 亚急性甲状腺炎
Still病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病 因 诊 断 的 分 析
——
( 3)
肿瘤
淋巴瘤
恶性组织细胞病
白血病
肝肿瘤和其他实体肿瘤(肾上腺瘤、鼻咽
癌、结肠癌等)
病 因 诊 断 的 分 析
肾癌、肾上腺癌、肝癌、肺癌等
理化损伤
神经源性发热 其 他
热射病、大手术组织损伤、内出血、大
血肿创伤及烧伤等 脑出血、脑干伤、植物神经功能紊 乱等 甲亢、内脏血管梗塞、组织坏死、痛风
原因不明发热的诊断步骤
热程大于2-3周,期间有数次体温大于38.5 ℃
是 不是
不能归属于原因不明发热
口温、肛温同时测定,证实体温是升高的, 同时尿
作为不明原因热(FOU) 诊随访
阴性心内膜炎、血管炎,结核病
病 因 诊 断 的 分 析
——感
( 1)
染性发热
结核病 伤寒和副伤寒 感染性心内膜炎 败血症 腹腔内脓肿或其他部位脓肿胆道感染 慢性尿路感染 艾滋病 其他各种感染:病毒、L型细菌、螺旋体、立 克次体、衣原体、真菌感染
解热镇痛药对PG合成酶活性抑制程度的大小与它们的药理作用强弱相一致 解热镇痛药只能使发热者体温下降,而对正常体温没有影响
常用退热药物分类
苯胺类: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有机酸类:
吲哚美辛(消炎痛)、布洛芬(异丁苯 丙酸)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 对乙酰氨基酚为儿童安全退热药物 首选,具有安全系数高,疗效好的优点
发热的基本环节
发 热 激 活 物
致病微生物 内毒素 外毒素 抗原抗体 复合物 类固醇 致炎物
单核细胞
直接 下丘脑 OVLT
②
EP
Na+/Ca2+ cAMP PGE
③
“调定点”上移
① 皮肤血管收缩 散热
骨骼肌寒战 产热 ④
体温升高
发热的热型与疾病
稽留热
弛张热
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伤寒高热期
风湿热、败血症、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 症等 间歇热 疟疾、肾盂肾炎 波状热 布氏杆菌病 回归热 回归热、霍奇金病 不规则热 风湿热、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流感、 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恶性肿瘤等
—— 其他
( 4)
肉芽肿性疾病(肉芽肿性肝炎、结节病、
局限性回肠炎、老年性颞动脉炎等)
伪装热
家族性地中海热
周期热
发热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治疗
具有抗炎、抗毒、抗休克以及免疫抑制作用; 一般情况下不用,少数情况(疑有药物热、 Still病等慎用);
滥用改变原有的热型和临床表现,使诊断发生 困难,长期应用加重原有感染性疾病或诱发二 重感染,延误治疗。
血、尿常规,肝功能,血沉; 血、尿细菌培养及胸片、B超; 嗜异性凝集试验、肿瘤抗原、自身抗体; CT、MRI、放射性核素、活组织检查。
临床诊断步骤(5)
——诊断性治疗
在不影响进一步检查的情况下,按可能性 较大的病因进行诊断性治疗,期待获得疗 效而做出临床诊断; 应选用特异性强、疗效确切及安全性大的 药物,剂量充足并完成整个疗程; 无特殊原因,不得随意更换药物; 疟疾、结核病、阿米巴肝脓肿、淋巴瘤等 疾病可行诊断性治疗
作相应诊断试验的追踪检查
患者情况是否恶化
是
无
随访、重复理学检查、追踪
异常发现
阳性
镓扫描、腹部CT
阴性 阳性
追踪相应的发现
肝、骨髓活组织检查或需氧厌氧培养、真菌培养
阴性 阳性发现
作相应检查
好像初次接触病人一样重复病史及理学检查,复习 所有 的实验室资料
阴性
追踪
阴性
病情加重
病人情况稳定
在可治疗的疾病中最相似的一种作治疗试验:血培养
引起发热的常见病因
发热性质 感染性 发热 病 因 疾 病 各种病原体(细菌、病毒、 急性、慢性全身或局灶感染 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立克次体和寄生虫等) 血液病 淋巴瘤、恶组、噬血细胞综合征、 白血病等
非 感 染 性 发 热
变态反应及结缔组织病 实体肿瘤
风湿热、药物热、SLE、皮肌炎、 多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 脂膜炎、Still病等
38
应用解热镇痛药注意事项
幼儿及体温在40℃以上的发热病人,剂量宜小,宜选用退热 作用缓和的药物,以免高热骤降,大量出汗等而引起虚脱。
一些解热镇痛药对消化道有明显的刺激作用,易诱发或加重
溃疡和出血。故消化道系统疾病患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
解热镇痛药之间有交叉过敏反应,对肝肾有不同程度的毒性。 故肝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或禁用。
发热伴寒战、结膜充血、皮疹、呼吸 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
状、胃肠道症状、黄疸、肝、脾和淋巴
结肿大、出血等,根据相应特点做出诊 断 。
临床诊断步骤(2)
—仔细追问病史
包括:
发热病史 用药史 外科手术史 输血史 动物接触史 业余爱好史
病 史 线 索 ( 1)
病史
药物和有毒物 质接触史
蜱接触史 动物接触史 肌痛 头痛 神智异常 心血管异常
基础体温 性别:男性 女性 排卵
由儿童到17岁期间降低 0.5℃ 由儿童到13岁期间降低 0.5℃ 升高0.5℃ 早低,晚高,相差1 ℃
剧烈运动后,体温会升高1 ℃ 升高0.5℃ -1 ℃
早晚变化
运动 饮食和消化
外界温度和衣着 程度不同
发热的机制
致 热 原
定义
分类
能引起人体或动物发热的物质
液温度也升高
是
不是
伪装热
重复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无异常理学检查发现
有异常发现
作相应诊断试验的追踪检查
全血常规、血沉、尿液检查与细菌培养、胸部X
线检查、血清生化检查、冷凝素球蛋白、蛋白电
泳、免疫球蛋白、类风湿因子抗DNA抗体,LE细 胞、大便隐血3次、大便寄生虫虫卵3次, 血培养 3次
无异常 一项或多项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