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物学简史

中国文物学简史

自然科学方面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关于地质化石、矿藏的辨 认,范成大、刘贡父在动植物学研究方面的贡献,都超过前人。
3、兴盛期的代表著作:宋太宗时宫廷编写的《名画断》, 宋徽宗组织编写的《宣和画谱》,米芾所著 《画史》等。 欧阳修所著《集古录跋尾》 ,赵明诚著的《金石录》, 吕大临的《考古图》 ,南宋赵九成《续考古图》﹑王黼 领头编写的《宣和博古图》,薛尚功所著的《历代钟鼎彝 器款识法帖》等等。
三、古代文物学的中衰期 (元、明 )
1、文物学中衰的原因:
政治方面:元代统治者崇武轻文,不重视知识分子; 明代对知识分子防范很严,学者缺乏创新精神,只高谈性 命哲理,轻视考证,不关心文物。
社会方面: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反封建礼制道德的潮 流兴起,在客观上削弱了人们对古代文物的兴趣与力量。 明代社会长期稳定,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庞大,追求 享乐的风气较浓。
郭沫若对他的评价是“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史学的开 山”。他也应该是近代文物学的“开山”。
3、郭沫若(1892——1978),字鼎堂,四川乐山人。研 究特点:
※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古代文物,他研究文物的目的 是,“探讨中国之古代社会”,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中第一次论述了西周是奴隶社会。
※将古器物按年代、国别排列,将资料真正转化为有系统 的史料。其代表作有:《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 《卜辞通篡》、《殷契萃编》等。
第二章 中国文物学发展简史
第一节 中国文物学产生与发展的条件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物学 第三节 中国近代文物学 第四节 中国现代文物学
第一节 中国文物学产生与发展的条件
物质条件
精神条件
1


丰富的文物以及完整的发展序列


产 生
大量有字文物的存在



连续不断的历史文献



印刷术和碑刻拓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1、唐兰(1901—1979),浙江嘉兴人。主要从事古 文字与青铜器研究,代表著作:
《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兼顾形状、纹饰、铭 文等因素,正确地考证了一批西周青铜器的年代。
三、综合性的研究成果:
甲骨文方面:资料性的巨著:《甲骨文合集》,综述性的 《殷墟卜辞综述》、《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等。
青铜器方面:《殷墟青铜器》、《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 《商周青铜器群综合研究》、《殷周金文集成》。 简牍方面:《居延汉简甲乙编》、《睡虎地秦墓竹简》。
2、元明两代文物学的特点:
※文物学的总体规模有所缩小,研究水平有所下降。 但个别门类发展较快,如对古代书画以及瓷器的研究与著 录比较兴盛。
※ 金石学在元明时期极度衰落。
※ 综合性文物研究著作出现。
3、元、明时期比较重要的文物学研究著录:
书画方面:元代夏文彦的《国绘宝鉴》,明代王稺(zhi) 登的作品《吴郡丹青志》 ,元代汤垕(hou)的《画鉴》 等。
* 研究范围较广,涉及文物学大部分门类 ; * 文物学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多处于零星研究状态;
* 古代文物学专著的问世; * 个别门类研究的深入,标志着文物学萌芽期的结束。
辨别真伪 :《韩非子•说林下》:“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雁 往。齐人曰‘雁也’,鲁人曰真也。”
《吕氏春秋•审已》载:“齐攻鲁求岑鼎,鲁君载他鼎以往,齐 侯弗信而反之为非……。”
四、古代文物学复兴期(清代)
1、复兴的原因:
社会思潮的变化;士大夫阶层为避免文字狱而潜心朴学;康雍 乾时期社会相对稳定以及统治阶级对文人及文物研究的重视。
2、清代文物学的特点:
※研究对象扩大,除书画、瓷器、印章、金石等传统领域 外,还 出现了陶器、玉器、瓦当、泉币、封泥、镜鉴等门类,分类更细, 并自成系统。
2、陈梦家(1911—1966),浙江上虞人。在甲骨、铜 器、简牍方面均有建树。主要著作有:
《殷墟卜辞综述》、《西周铜器断代》、《汉简缀述》 等。
第四节 中国现代文物学
一、现代文物学的特点 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文物学理论体系开始
建立 ;自觉地、充分地应用田野考古成果 。
二、现代文物学的代表人,号礼堂或观堂。浙江海宁人。 在文物学研究方法中创立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取得 了超越前辈和同辈的成就。
甲骨方面:《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周制 度论》等。
金文方面:《生霸死霸考》、《古诸侯称王说》等。
简牍方面:《流沙坠简》,是当时简牍研究的最高水平 的著作,至今仍是简牍研究的必读之书。
3、萌芽期的代表著作:
东汉袁康著《越绝书》 ,南朝梁陶宏景著《古今 刀剑录》,梁元帝肖绎撰《杂碑》22卷,《碑文》15卷; 齐梁谢赫的《画品》一卷,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 记》、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 等。
《历代名画记》:唐代张彦远著。它是第一部中国通史 性质的画史著作,共10卷,罗列了轩辕到唐会昌年间 373位画家的小传,使不少画家的事迹得以保存下来; 它评品画家的师承关系、绘画风格很客观,同时还保存 了很多绘画保护方面的知识。
4、两宋文物学的成就与不足:
成就:著述从体例上创立了图录、录文、鉴识;在内容上,则
以时间、种类、地区等标准来划分器物,其处理资料的科学性 表明了文物学研究已经进入了成熟时期。
不足:只是从器物本身的形制、尺寸、文字等方面来研究,不
大关注与其他器物的关系。研究对象主要是没有进行科学发掘 的青铜器、石刻,玉器等很少。研究的重点只是对器物的著录 和文字资料的考证,即以物论物。
瓷器方面:《陶纪略》,元代蒋祁著,是我国最早的 一部瓷器专著。全文仅1080字,记载了景德镇制瓷的 各个方面,如税收、产品销售、所烧瓷器式样,原料 产地、各个工种及其技术。是研究全国烧瓷中心—— 景德镇制瓷工艺的重要资料。
综合性著作:《格古要论》,曹昭著,明代洪武年间成书。 三卷,上卷为古铜器、古画、古墨迹、古碑法帖;中卷为 古琴、砚、珍奇、金铁;下卷为古窑器、漆器、异木、异 石等。是现存最早的文物鉴定专著,尤其对瓷器、漆器有 重要论述。明代中叶,王佐增补十三卷,易名《新增格古 要论》,所论所考几乎遍及文物学的所有门类。
※ 文物学的所有门类几乎都有专著。
※ 原有的编写体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并出现了新的编写体例。
如断代体传记发展到地方断代体传记 ;通篡体例和通论性著作的出现(如王昶 的《金石萃编》,叶炽昌的《语石》 等 )。
3、几部代表性的文物学著作:
《封泥考略》:吴式芬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封泥资料专 著,1904年刊行,共十卷,收集封泥849方,系道光时出 自于四川、西安的一批封泥。书中先列官印,后列私印、 闲印。官印有分为中央、地方、郡县几级。拓片原大,后 附考释文字,对研究古代官制有重要价值。
4、董作宾(1895—1963),字彦堂,或雁堂。河南南 阳人。主要从事甲骨文研究。代表性著作:
《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全面论证甲骨断代学说,提出 了甲骨文断代的十项标准:世系、称谓、贞人、坑位、 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并据此将殷墟 甲骨文分为五期,从而使甲骨文的研究走向了一个新阶 段。
1930至重1931年,北平学术协会与瑞典的斯文赫定合组西北科学 考察团,在今甘肃额济纳旗居延地区掘得11000余支汉代简牍,这 是20世纪最重要的一次汉简的发现。
甲骨文: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之后,罗振玉经 多方调查,得知甲骨的真正出土地是安阳小屯村。
敦煌石窟文书的发现: 1900年,王圆簶道士在莫高窟发 现“藏经洞”,有经、文书等4万多件。之后,一些外国 学者以各种借口盗走大量珍贵的文物,如斯坦因两次盗走 文物1万多件,法国人伯希和盗走5000余件。甘肃学政叶 昌炽报请将劫余的2万余卷运至北平,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第三节 中国近代文物学
一、近代文物学兴起的原因: 1、1900年前后,中国境内的三大考古发现是文物学兴起 的重要原因之一。先后有汉简、甲骨文和敦煌石窟文书。
汉简:有三次大的发现:
1899年,瑞典地理学家、探险家斯文赫定在罗布泊北发现了古楼 兰遗址,并发现了121枚楼兰汉简。
1907年,英籍匈牙利人、考古学家斯坦因在敦煌以北汉代长城遗 址内得到汉代简牍704枚,这就是著名的敦煌汉简。
金石学方面:比较重要的是色目人葛罗禄廼(nai)贤 所著的《河朔访古记》。作者是元代汉化西域人,他突 破了宋代以来金石学家专门考订铭刻文字的学风,注重 遗迹的实地调查。自浙江游历大江南北,考察古迹,搜 访地志。本书共十卷,特别是金石遗文较为详备,把历 史、地理与考古结合在一起。原书已佚,今本由《永乐 大典》辑出。
《西清古鉴》:40卷,梁诗正奉旨编撰,乾隆时成书。著 录清宫所藏铜器1529件。有形制、款识的摹绘。附《钱录》 16卷,著录历代货币,规模庞大。此所收伪器颇多,绘图 不注比例,铭文往往失真,考证不精审。
《语石》:叶昌炽著,六卷。作者积20年之功,收集八千 余种拓片,主要论述碑版,兼及书学兴替,考察源流,摹 拓装裱等,见解新颖,博大精深。是第一部通论石刻文字 的专著,其研究范围从碑志扩大到桥柱、井栏、石人、狮 子上的题字;综合研究了年代、撰书人、流传状况、辨伪、 收藏、装裱等方面,并收集了不少佚闻琐事,读来引人入 胜。
二、古代文物学的兴盛期 (两宋)
1、兴盛的原因:
※ 重文的社会风气是文物学兴盛的原因之一 ; ※ 发达的学术研究促进了文物学的发展; ※ 造纸与雕版印刷的成熟与普遍为文物学的兴盛提供了条件 。 2、兴盛的标志:
※ 文物的收藏在宋代达到高峰 ; ※ 文物的研究、著录更加普遍化、系统化。
普遍化:覆盖的文物门类多,且某一门类的公、私著录皆颇丰富。 系统化:著作本身的前后连贯性以及体例的科学化、体裁的多样 化。
2、西方近代考古学的传入与外国人在中国的文物研究 工作对中国近代文物学的兴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近代文物学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1、罗振玉(1866—1940),号雪堂,浙江上虞人 。研 究领域几乎遍及文物学所有门类,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