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概论1——导论
21
(4)、科学认识形式的抽象性 科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本体,而且是一种思维方法。 这种思维方法有三个最明显的特征: 第一是真理性。 第二是科学思想所表达的创造性。 第三是开放性。 (5)、科学理论的解释性和预见性 科学要对统一性和预测性做解释,这是科学家的愿 望,但很多时候是做不到的。 科学知识的扩张,遵循着一系列自身的规律。 科学是不可替代的,然而科学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一、“科学” 的解析
科学一词,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来又演 变为scientin,最后成了今天的写法 ,英 文为science,其本意是知识。 在明治维新时,日本著名科学启蒙大师、 教育家福泽瑜吉把“Science”译为“科 学”。 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 用“科学”二字。 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如何学习《科学技术概论》?
宏观上,把握科技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 近代、现代、当代、未来。 中观上,熟悉主要学科发展的进程:天文 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生物学、生命 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纳米技术、地 学与环境科学等。 微观上,掌握重要科技事件和主要科技概 念。
课程说明
授课对象:学前教育专业 计划学时:24 考核形式:笔试50%,平时作业、考勤占50% 授课方式:授课辅导。 授课内容:3大部分8个主题内容
1、科学的定义
科学是反映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的客观 规律,是经过实践检验和逻辑论证的理论知 识体系。 简要地说,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 识体系。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但并不是所 有的知识都能称之为科学。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 维科学等。
13
广义的“科学”
科 学
科学是反映客观事物和规律的知识和知识体系。 科学是探索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活动。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学问或知识的意思。但英语词science却是natural
science(自然科学)的简称,虽然最接近的德语对应词 wis-senschaft仍然包括一切有系统的学问,不但包括我 们所谓的science科学,而且包括历史、语言学及哲学。
科学进化的过程表明,随着科学研究领域的不断延伸, 科学知识的内涵也不断扩展,这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历史性 。二是从方法的角度看,与科学知识相关的方法,包括“ 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表达知识的方法”。获得知识的方 法有思辨的方法、经验的方法、实验的方法、数学(逻辑 )的方法等等。而知识的表达也有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 和经验的、零散的知识之分。现代的科学知识体系,是一 个复杂的、规范化、体系化并经过充分论证和检验的知识 体系,是知识的成熟形态;但在科学发展的早期,那些经 验的、零散的知识以及通过思辨方法和经验方法获得的知 识,仍然被人们看作是“科学知识”。从经验的、零散的 知识到理论化、系统化、分门别类的知识,从思辨的方法 、经验的方法到实验的方法、数学的方法,说明科学是一 个从简单到复杂、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
最后,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马克思指出了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科学成为生产过程的因素:“自然 因素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自然因素被列入资本的组成部 分—是同科学作为生产过程的独立因素的发展相一致的。 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 因素即所谓职能。每一项发现都成了新的发明或生产方法 的新的改进的基础。„„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 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马克思把科学视为潜在的 社会生产力,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认为科学成为人类能动 的认识自然界的强大武器,为工业和技术的发展、人类现 实能动地改造自然界和社会提供了潜在的基础和理论前提。 今天,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的提出,进一步反映了科 学的潜在生产力属性向直接的生产力属性发展的状况。
2、科学的特征 (1)、科学的客观真理性 现代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是一种社 会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形式。 (2)、科学的系统性 科学是对个别对象的一般性、共同性、规律性的系 统化的描述,是极为严谨、必须建立在可以重复的实验 的基础上的客观描述。 (3)、科学的探索性 科学的探索常带来超越常规的,有时甚至会得到意 想不到的结果。科学家们用自己顽强的努力去体现和满 足这种好奇心。 只要科学探索是严肃的、认真的,科学探索得到的 结果是客观的、正确的,它对科学就是重要的。
活动,这种活动通常也被称为“科学研究”。
再次,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当代物理学家和科学社会学家约翰·齐曼认为,只有 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才能理解科学。科学作为一种社 会建制的实质,是使科学成为以“生产科学知识”为使命, 并因此具有特定功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结构,科学建制化 的过程就是逐步形成一种维系“科学知识生产”的相对稳 定的社会模式和制度安排的过程。
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首先,科学是反映客观事物和规律的知识和知识体系。 “科学”最基本的涵义是“知识”,通常人们用“科 学知识”来表征作为“知识”的科学。但对作为知识和
知识体系的科学,仍然有不同的理解。
一是从对象的角度看,狭义的理解把“科学知识”看作 是关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知识,广义的理解则包括更 广泛对象的知识。如英国科学史家丹皮尔指出:“拉丁 语scientia ( scire,学或知)就其广泛意义来说,是
科学之所以会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建制,其内在根据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科学知识生产”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社会 劳动,是其他社会劳动形式难以替代的社会活动。这种活 动以生产“科学知识”这种特殊的“产品”为使命,这种 “产品” 对促进和推动其他社会活动具有重要的功能。
第二,科学知识生产既是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智力活动, 也是需要成本的社会劳动。而且随科学事业的不断发展, 科学知识生产所需要的成本呈现出急剧增加的趋势,远不 是依靠科学家个人的投入或社会的捐助可以解决的。因此, 科学活动既需要社会通过必要的制度安排提供有效的激励, 也需要社会通过适宜的体制设计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 第三,科学知识生产内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以及科学知 识生产通过知识积累而进步的特点,也决定了需要保证科 学家之间在知识再生产方面的知识的相互供给,也需要通 过科学家之间的充分交流和互动形成有效的纠错机制,同 时也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形成与“社会外部激励”相互补充 的“系统内部激励”。
5) 20世纪中叶以来,信息论、控制论、系统 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等;DNA双螺旋结构 模型到克隆羊“多莉”的诞生;„„。 6) 科学技术发展的反思:科学技术的哲学问 题和科学技术的社会学问题。
当代科学的发展,使科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体 系,也是一项基本的社会事业和一种社会发展 过程。
特点
科学从自然科学进入到各个领域,并取得 重大突破。 科学产生的新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的推 动作用,科学体系的形成,科学技术事业 的规模化,国家化,国际化。 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的在伦理学、哲学层 次的反思。
其次,科学是探索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活动。
科学社会学家巴伯在《科学与社会秩序》一书
中指出:“科学首先是一种特殊的思想和行பைடு நூலகம்,在不同
的历史时期的社会中,人们实现这种思想和行为的方式
和程度也不同”。对作为“活动”的科学的理解也是多 样的。比如既可以把科学看作是一种逻辑的认知活动, 也可以看作是实践的社会活动。但不同的理解依然具有 共同的特点,即把科学活动限定于获得“科学知识”的
1.《全球的变化与我国未来的生存环境》 气象出版社 符淙斌编 1996 2.《科学技术发展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士舫等编 2005 3.《自然科学技术简明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 钱如竹等编 2002 4.《天文知识选讲》 科学出版社 叶壬癸编 2002 5.《生物技术》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谈家桢编 1996 6.《现代生物技术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瞿礼嘉等编 1998 7.《混沌生物学》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张建树编 1998 8.《信息技术》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杨钧锡编 1994 9.《新材料技术》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张杏奎编 1992 10.《激光技术》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杨立忠编 1994 11.《能源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黄毅成编 1997 12.《海洋开发技术》 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 曾呈奎编 1996 13.《教育技术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何克抗等编 2002
《科学技术概论》学习重点
掌握基本概念:如科学、技术、科学中 心、当代高技术等。 熟悉重要科学与技术事件:如近代科学 的突破、牛顿及其万有引力定律、达尔 文及其生命起源学说等。 分析和理解科技发展历程及其与社会、 经济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关系:近代科技 发展的背景、能源及环境问题与可持续 发展理论等。
课程成绩
★课程考试(100分): ----百分制考题,题型包括:选择、填空、 简答、论述; ----开卷考试。
教材说明
《科学技术概论》,胡显章、曾国屏主编 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版(面向21世纪教材) 《现代科学技术导论》,宗占国等编,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3版
参考文献
22
★科学发展脉络
1) 1543,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及“太阳中心说”的 诞生,标志着天文学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自 然科学从此获得新生,这是在近代科学的发展史上具有 划时代的意义的大事。标志着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的束 缚中走出来。 2)1687,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科学的主要 成就是力学,并形成机械自然观:标志着近代科学技术 发展加快了步伐。 ----18世纪,法国拉普拉斯的机械决定论,如果全能的智 者能知道物体的“现在”,就能推知“过去”和预测 “未来”; ----用机械论解释生命现象,如法国的笛卡尔 “动物就 是机械”,拉美利特“人是机械”; ----用机械论解释社会现象,英国斯宾塞“社会静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