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

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

<<电力系统分析自学指导书>>第一章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一)课程容1,l 电力系统概述。

1.2 电力系统的接线方式和电压等级。

1.3 电力系统分析的容与工具。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为电力系统概述。

本章主要介绍电力系统的构成、电力系统的近况、电力系统的额定电压等级及接线方式、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要求、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研究容及研究工具。

本章重点是电力系统的构成、电能生产特点、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要求、接线方式及特点、电压等级及电压分布、中性点运行方式及特点。

要求考生领会掌握本章的重点容。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地理接线图与电气接线图,要求达到领会层次1.1 地理接线图、电气接线图。

1,2 电气接线图中符号意义。

1.3 电力系统的构成。

2.电能生产特点,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2.1 电能不能大量储存。

2,2 电能生产、输送、消费同时完成。

2.3 运行状态改变瞬间完成。

2.4 电能质量要求严格。

2.5 电能与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关系密切。

3.供电可靠性与负荷分类,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3.1 供电可靠性的重要性。

3.2 负荷的分类。

4 电能质量,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4.1 电压偏移。

4.2 频率要求。

4.3 电压波动与闪变。

4.4 波形畸变。

4.5 电能质量恶化原因。

5 电力系统运行经济性,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5.1 煤耗率。

5.2 网损率。

5.3 水电厂、火电厂互补性。

5.4 联合系统提高经济性与可靠性。

6.接线方式及特点,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6.1 接线方式的种类。

6.2 各类接线方式的优缺点。

7.电压等级的划分及适用围,要求达到识记层次7.1 额定电压、电压等级及电压分布。

7.2 我国规定的电压等级。

7.3 电压等级与供电围。

8.中性点运行方式,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8.1 中性点运行方式种类。

8,2 确定中性点运行方式的根据。

8,3中性点运行方式的确定及供电可靠性。

第二章电力系统各元件的特性参数及等值电路(一)课程容2.1 发电机的参数及数学模型。

2.2 电力线路的参数及等值电路。

2.3 变压器的参数及等值电路。

2.4 负荷的数学模型。

2.5 电力网的等值电路。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向考生介绍发电机的稳态参数模型、发电机的运行极限、据变压器的试验数据计算变压器的参数、变压器的两种等值电路、线路参数的计算公式及线路的等值电路、负荷的数学模型、标幺制、电网的等值电路图。

本章的重点是发电机的运行极限图、线路参数计算公式的应用、变压器参数计算公式、变压器n型等值电路图、标幺制、电网等值电路图。

要求考生对本章重点领会掌握。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发电机稳态运行相量图、运行极限图及功角特性,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1,1 隐极机稳态相量图。

1.2 隐极机稳态运行极限图。

1.3 隐极机稳态运行功角特性。

2.变压器参数计算及等值电路,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2.1 参数计算公式。

2,2 H型等值图。

2,3 H型图存在的条件。

2,4 H型图的优点。

2.5 理想变压器三种变比取值的意义。

3.线路参数及等值电路,要求达到识记层次3.1 线路参数计算公式。

3.2 架空线路换位。

3.3 线路电纳等值含义。

3.4 长线路任意点的电压、电流计算公式。

4.负荷的数学模型,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4.1 常用负荷的函数表达式。

5.电力网等值电路,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5,1 标幺制。

5.2 工程上基值的选取。

5.3 归算方向。

5.4 标幺化的等值图中的变压器。

第三章简单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一)课程容3.1 简单电力网潮流计算、分析的基本容3.2 辐射形网络的潮流计算。

3,3 两端供电网的潮流计算。

3.4 环形网络中的潮流计算。

3.5 电力网络潮流的调整与控制。

3.6 超高压远距离交流输电。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向考生讲述简单网络的潮流计算容,与潮流计算有关的计算公式、物理概念及定义,稳态运行电网的相量图及分析方法,辐射形网络、双端网络、环形网络潮流解算方法,电网潮流调控必要性及方法,超高压远距离输电等容。

本章重点是潮流计算容、相量分析、各种类型简单网络的解算方法原理及意义及与上述有关的物理概念、计算公式及定义。

·要求考生对本章重点识记掌握。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潮流计算的容、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1.1 等值图上各参数的含义。

1.2 计算中采用三相功率、线电压的原因。

1.3 线路运行相量图的画法。

1.4 与电压损耗、功率损耗有关的定义式。

1.5 电能损耗计算方法。

2.辐射型网络潮流计算,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2.1 辐射型网解算条件及过程。

2.2 单电压级环网的解算条件及方法。

2.3 功率分点标出方法。

2.4 双端供电网潮流计算方法。

2.5 循环功率的方向、产生原因及作用。

2.6 多电压级环网潮流计算方法。

2.7 环路电动势方向、产生原因及作用。

3.电力网的潮流调整与控制,要求达到识记层次3.1 经济分布潮流算式。

3,2 安全与电压质量概念。

3.3 自然功率分布。

3.4 强制循环功率。

,3.5 如何产生强制循环功率。

第四章复杂电力网潮流计算机算法(一)课程容4.1 复杂电力网络的数学模型。

4.2 功率方程、节点分类及约束条件。

4.3 高斯一塞德尔法潮流计算。

4.4 牛顿一拉夫逊法潮流计算。

4.5 P一Q分解法潮流计算。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向考生讲述复杂电力网络的数学模型、网络改变后如何修改数学模型、功率方程、节点分类、约束条件的物理意义、高斯一塞德尔迭代法潮流计算、牛顿一拉夫逊法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原理、牛顿一拉夫逊法求解潮流分布的直角坐标和极坐标修正方程式、P一Q分解法解算潮流。

本章重点是数学模型的建立、牛顿一拉夫逊法求解非线性方程组原理、法直角坐标和极坐标形式的修正方程式。

·要求考生对本章重点识记掌握并能简单应用。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数学模型的建立,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1.1 节点导纳阵形成。

1.2 节点导纳阵各元素的物理意义。

1.3 如何由节点导纳阵生成节点阻抗阵。

1.4 节点阻抗矩阵各元素的物理意义。

1.5 导纳阵与阻抗阵的对称性和稀疏性。

2.网络节点分类,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2.1 网络节点分类。

2.2 数学模型中已知条件和待求量。

3.高斯一塞德尔潮流计算,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3.1 高斯一塞德尔法原理。

3.2 非线性节点电压方程的高斯一塞德尔迭代形式。

,3.3 PU点向P-Q点转化的原因、方法。

4.牛顿一拉夫逊法潮流计算,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4.1 牛顿一拉夫逊迭代法原理。

4.2 牛顿一拉夫逊法直角坐标形式的功率误差方程、电压误差方程。

4.3 牛顿一拉夫逊法直角坐标形式的雅可比矩阵与修正方程式4.4 牛顿一拉夫逊法极坐标形式的功率误差方程。

4.5 牛顿一拉夫逊法极坐标形式的雅可比矩阵与修正方程式。

4,6 两种修正方程的不同点。

4.7 牛顿法两种坐标系潮流计算解题步骤。

5.P一Q分解法潮流计算,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5.1 P—Q分解法与牛顿一拉夫逊法的关系。

5.2 由牛顿—拉夫逊法导出P一Q分解法几个近似条件、各近似条件的物理意义5.3 P—Q分解法的修正方程式。

5.4 P—Q分解法与牛顿法的迭代次数与解题速度。

5.5 P—Q分解法解算步骤。

‘5.6 本章支路潮流计算法与第三章中的不同点。

5.7 计算机解算潮流如何选取初值及初值对计算过程的影响。

5.8 计算机解算潮流所用约束条件及其物理意义。

5.9 用牛顿~拉夫逊法计算三节点以的算例。

第五章电力系统有功平衡与频率调整(一)课程容5.1电力系统中有功功率的平衡。

5.2 电力系统中有功功率的最优分配。

5.3 电力系统的频率调整。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向考生讲解电力系统稳态运行状态下电力系统的有功功率平衡、有功电源的合理组合、有功功率负荷的最优分配、等耗量微增率准则、水电厂与火电厂的负荷最优分配、等耗量微增率的推广应用、协调方程、频率的一次调整、频率的二次调整、联合电力系统。

本章重点是系统稳态运行与有功平衡、负荷的最优分配、次频率调整、联合电力系统。

要求考生对本章重点达到识记层次并能简单应用。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有功功率平衡与频率,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1.1 有功负荷变化与一、二次调频。

1.2 负荷预测。

1.3 备用容量及作用。

2.有功电源的最优组合,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2.1 各类发电厂的特点。

2.2 枯水季节各类发电厂合理组合。

2.3 丰水季节各类发电厂合理组合。

3.有功负荷最优分配,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3.1 耗量特性与耗量微增率的异同点。

3.2 最优分配负荷时的目标函数。

3.3 负荷最优分配时所用约束条件。

3.4 负荷在水火电厂最优分配时的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3.5 等耗量微增率准则。

3.6 最优分配方案的确定。

3.7 等耗量微增率的推广应用。

3.8 煤水换算系数。

3.9 协调方程。

4.电力系统的频率调整,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4,1 只有调速器原动机的静态频率特性曲线。

4.2 具有调速器、调频器原动机的静态频率特性曲线。

4.3 有差调节、无差调节。

4.4 发电机的单位调节功率。

·4.5 综合负荷的单位调节功率。

4.6 发电机单位调节功率不可为髓原因。

4.7 如何增大系统的位调节功率及其好处。

4.8 几台机组系统中系统单位调节功率。

4.9 调频器动作对系统的单位调节功率。

5.联合电力系统,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5.1 联合系统对频率质量的影响。

5.2 联络线上功率的计算。

5.3 联合系统频差的计算。

5.4 联合系统互送功率的计算。

第六章电力系统无功功率平衡与电压调整(一)课程容6.1 电力系统中无功功率平衡。

6.2 电力系统中无功功率最优分布。

6,3 电压管理和借发电机、变压器调压。

6.4 无功补偿设备调压。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向考生讲解稳态电力系统的无功功率平衡、无功功率平衡计算、无功功率最优分布、无功负荷的最优补偿、电力系统的电压管理、发电机调励调压,变压器调分头调压、补偿设备调压。

本章重点是无功功率平衡及计算、无功功率最优分布、无功负荷最优补偿、电压管理、各种调压措施及有关计算。

要求考生对本章重点达到识记层次并能简单应用。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电力系统无功负荷及无功损耗、要求达到领会层次1.1 无功负荷的构成。

1.2 系统中无功损耗。

2.无功电源,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2.1 发电机无功电源特点。

2.2 电容器、调相机无功电源的优缺点。

2.3 无功静止补偿器、静止调相机的优点。

3.无功平衡计算,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3.1 无功平衡目的。

3.2 无功平衡计算容。

4.无功电源的最优分布,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4.1 无功电源最优分布目标函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