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视域中《苏菲的世界》汉译研究

认知视域中《苏菲的世界》汉译研究


象,有许多不足,比如《格列佛游记》本是 18世纪 20年代英 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写的一部讽刺类小说,在译入国内 时却被当成了 儿 童 类 的 探 险 读 物。 又 例 如,《红 楼 梦 》英 译 本在近 160年内陆续出现了 9个版本,我们该如何评价其好 坏?有这么多的全译本,为什么市面上隔一段时间仍会出现 新译本,为什么翻译大家杨宪益、戴乃迭宁可耗时多年,也要 进行重译?诸如此类的翻译现象,若用传统的规定性翻译理 论去解释,便显得苍白无力。随着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学者们越来越关注描述性翻译研究,译语或是目的语成了他 们的重点研究部分。而研究者们也更愿意用宏观角度去解 释和说明类似《红楼梦》多译本的现象。这与传统的以源语 为着重点的规定性研究是恰好相反的。从客观事实从发,以 翻译结果为研 究 对 象,对 翻 译 现 象 进 行 客 观 描 写 和 个 案 分 析,把翻译放到时代中去研究,即放到政治、意识形态、经济、 文化中去研 究。研 究 者 们 尝 试 在 “产 品 导 向 研 究 ”“过 程 导 向研究”和“功能导向研究”[1]这三类研究中,探究译者在翻 译过程中所作的决策与选择,从中摸索出在特定时期、特定 文化中制约翻译的因素和规律,这也是描述性翻译研究要着 重探讨的。
收稿日期:20180625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认知视角下的乔斯坦·贾德作品翻译研究”的研究成果之
一(KY2016YB871) 作者简介:刘庚玉(1984—),女,湖南岳阳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 130—
活动有了可行性。例如,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认知主体因 为客观背景、时间与空间等不同因素,他们对同一客观现实 有着不同的体验和认知,这也在理论上论证了翻译创造性客 观存在的合理性[2]。认知语言学于 20世纪 80年代末期在 我国开始传播,经过 20多年的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越来越 多学者的研究领域,有其独特的研究特点。束定芳将其总结 为:针对汉语研究问题的借鉴与应用;外语学者和汉语学者 的互动与互补;研究范围广,研究主题涉及认知语法、语义、 隐喻、转喻、认知语用、概述、构式语法、心理空间、语言类型 学等。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应用于翻译这一领域的主要学 者有王寅、肖坤学等。王寅认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是 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为认知基 础的。”[3]王寅的 认 知 翻 译 观 以 作 者、译 者 和 读 者 等 多 个 认 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努力实现包括文 本阅读、源语理 解 和 目 标 语 转 换 在 内 的 多 种 现 实 体 验 的 统 一。
二、从 认 知 角 度 看 贾 德 作 品 中 的 哲 学 故 事 是 如 何 重构的
2019年 2月 第 38卷第 2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HeilongjiangCollegeofEducation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9.02.041
Feb.2019 Vol.38No.2
认知视域中《苏菲的世界》汉译研究
刘庚玉
(广西外国语学院 欧美语言文化学院,南宁 530222)
1975年 在 美 国 加 州 大 学 Berkeley分 校,Kay,Rosch, Talmy和 Fillmore分别发表了有关颜色词、基本层次范畴、多 种语言中空间关系表达方式和“框架语义学”讨论的相关论 文,这四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诞生。认知语言 学以“体验哲学”为理论基础,其核心原则为“现实—认知— 语言”。它强调认知主体在实践或体验客观现实时,会对其 进行“认识加工”。当作者与译者有着相似的经历或文化背 景时,他们必定 会 有 相 似 的 “认 知 体 验 ”。 这 便 使 翻 译 实 践
乔斯坦·贾德是当代著名的挪威作家,其作品深受人们融入作品故事当中,使其通俗化、趣味化,兼具哲学性和文 学性,符合儿童的阅读特点。其代表作《苏菲的世界》《纸牌 的秘密》等也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享誉全球。
一、描述性翻译研究与认知语言理论
与翻译相关的理论或说明知言片语,无论是国外古罗马 时期的西塞罗,文艺复兴时期路德的“翻译七原则”,近代英 国泰特勒的“等 效 翻 译 ”,还 是 国 内 关 于 玄 奘 的 ”五 不 翻,三 不译“,严复的“信、达、雅 ”,傅 雷 的 ”重 神 似 不 重 形 似 “等 都 是对翻译进行规范和指导,其原理或是凭借译者的经验,或 是来自 语 言 学 的 原 理。这 种 翻 译 研 究 被 称 为 “规 定 性 翻 译”。而这些译者学者们把翻译看成语言艺术,以源语为中 心,为研究重点,根据一定的翻译价值标准,对源文文本与译 本进行对照,做出判断,并以此指导翻译实践。然而这种传 统的“规定 性 翻 译 ”理 论 有 时 并 不 能 合 理 解 释 一 些 翻 译 现
关键词:认知;儿童文学;翻译行为;《苏菲的世界》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2013003
引言
随着中国经 济 的 快 速 发 展,国 内 外 的 文 化 交 流 日 渐 频 繁,国内对儿童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国外经典的儿童文学作 品也陆续被引进国内。然而,面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不 同的价值观时,译者如何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儿童文学作 品进行翻译显得格外重要。同时,面对市面上良莠不齐的译 作,没有翻译批评者们的监督,没有好的译本做引导和范本, 这些被译入的外国作品,不仅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有时甚至 会对小读者们形成误导。
摘 要:儿童的认知决定了儿童文学及其翻译与成人文学的不同,面对越来越多的西方儿童文学作品进入国内 市场,东西方文化与哲学的巨大差异,译者适当调节《苏菲的世界》译文内容,使其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规律。这 一行为也印证了 ZoharShavit指出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边缘地位及其翻译行为的两个准则的观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