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商业时代 (原名 《商业经济研究》) 2012年35期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信息产业及其网络效应分析问题的提出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信息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日益加大,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在工业中保持领先地位,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利润、投资增速分别高于工业平均水平1.2个、4.3个、21.7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占全国出口的比重达37.5%,电子信息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迅猛,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93亿元,同比增长44.5%,比2009年高27个百分点(中国信息年鉴,2011)。
信息产业正逐步成为我国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并促使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特别是近年来以云计算和移动宽带为突破口的信息处理和传输技术的发展为突破,信息产业正在酝酿一次新的飞跃。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不仅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现代化,更重要的是它的服务主体是信息,提高了信息处理与利用的效率,任何经济活动都要用到信息,因此信息技术是一种通用技术,从而决定了信息技术及其产业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类经济活动。
信息产业作为关联度、感内容摘要:深入研究我国信息产业与其它产业间的网络效应,对于促进信息产业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本文在编制1990、1992、1997、2002、2007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不变价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我国信息产业的产业以及网络效应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信息产业 网络效应 投入产出分析应度和带动性极强的产业,不仅能内生促进新兴产业产生,而且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不断向经济各生产部门及社会生活各领域渗透扩散。
同时信息技术及其产业构成的各种虚拟或物质网络是现代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互补、共享和网络效应构成了信息技术及其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
网络效应来源于网络节点之间的合作和互补,表现为参加网络者从同其它使用者交往过程中得到的价值,随着网络规模扩展,网络成员之间相互作用,基于网络的知识溢出也比传统方式更为有效,因此网络价值也随之扩大,从而产生报酬递增,网络效应有时也称为网络外部性或溢出效应(Metcalfe,1995;张红历、周勤等,2010)。
这种网络效应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重要经济特征,是信息产业演进及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渗透扩散作用实施的核心。
信息技术的网络效应在产业层面体现为信息产业通过产业间投入产出关系与其他产业构成产业关联网络,然后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彼此促进发展。
基于此,把信息产业系统置于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中,全面考察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相互影响与网络效应数量关系,探讨信息产业对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这一结果可以为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文献综述信息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资源与自然物质资源完全不同,其开发利用有着自身的特殊规律。
Machlup(1962)首次提出了“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Porat(1977)把知识产业引申为信息产业,并把社会经济划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信■周 勤 博士生(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成都 610031)◆中图分类号:F46 文献标识码:A息业四大类,首先从产业结构和产业关系上进行信息经济研究,为信息产业结构研究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方法。
针对信息产业的网络效应研究主要是以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间接促进效应为视角,主要采用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分析方法。
国内开展的相关研究主要有,贺铿(1989)对信息产业和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张颖丽和许正良(2003)从理论上探讨了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机理,并提出了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和发展结构四个方面的带动作用参数系数的测算方法。
刘秀丽等(2003)应用投入产出局部闭模型技术,编制了我国1999 年 9 大流域投入占用产出表,从流域经济的角度计算了电子信息产业在9个流域和全国的投资乘数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在9个流域及国内各产业部门的拉动力。
刘宇(2006)提出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能够比现有的计量分析方法更为全面地观测电信业对经济的多方面影响,并采用投入产出方法对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电信业的经济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
柯玲(2009)针对四川 2002年124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 采用多级别解释结构模型分析了信息部门和其它部门之间的产业关联关系。
简必希(2010)在考虑到产业间部门生产关联的基础上,应用2002-2007年的投入产出数据,对出口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诱发作用进行分层次的对比量化分析。
王宏伟(2009)利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了我国信息产业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程度。
徐丽梅(2010)采用2007 年投入产出表,对我国信息产业的性质特点及经济效应进行研究。
上述研究多是以某一个年度的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数据,或者以某一省域,或者以信息产业的一个行业部门为研究对象,针对广义信息产业若干个年份的投入产出表进行动态分析的研究则相对比较少。
国务院1986年决定正式编制全国1987年投入产出表,以后每5年编制一次,每3年编一次延长表,目前已经编制了1987年、1992年、1997年、2002年和2007年五张全国投入产出表;另外还有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的全国投入产出表延长表四张表(向蓉美,2007)。
因此本文从投入—产出分析视角,首先把1990年、1992年、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现价投入产出表转换为以1990《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113年为定基的不变价投入产出表,然后通过计算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指标,深入分析我国信息产业的网络效应及其动态演化特征。
实证研究(一)投入产出关系及信息产业分类投入产出表(部门联系平衡表)是指以产品部门分类为基础的棋盘式平衡表,用于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入和产出、投入的来源和产出的去向,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提供、相互消耗产品的错综复杂的技术经济关系,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捷夫在20世纪30 年代最早提出来的,相应的投入产出分析则从一般均衡理论中吸收了有关经济活动相互依存性的观点,并用代数联立方程体系进行描述,是研究经济系统中各个部门之间在投入与产出方面相互依存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向蓉美,2007)。
要对信息产业及其网络效应进行投入产出视角的分析,首先要对信息产业进行分类,然后依次编制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
本文对于信息产业的分类以李国秋和吕斌(2010)研究为基础,依据柯玲(2009) 提出的方法,编制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
具体方法为:先把整个经济体系中属于信息产业的部门分别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组成信息产业。
按4次产业划分的原则对投入产出表重新进行编制,将剔除了信息产业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其它部门进行合并组成新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以下论及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均属于合并后的新产业)。
现以2007年42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中数据为例进行说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邮政业,金融业,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及综合技术服务业归为信息产业。
(二)信息产业现状分析通过对1992-2007年的不变价投入产出序列表计算分析后我们得到了33个部门各自的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排名,如表所示1。
表1各年的排名中,农林牧渔业、其它服务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金融保险业等8个部门增加值占GDP比重一直处于前10位,说明在我国的33个部门中,这8个部门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一直都很大,是我国的支柱部门和产业。
在后10位的排名中,除了邮政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废品废料、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等5个部门的排名在各年均较为靠后外,其余部门变动都比较大。
这是因为我国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社会分工不同导致资源流动的方向有差异造成的。
其中,信息产业包含的各部门各年增加值占GDP比重及排名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增加,排名也迅速上升,从1992年的33位跃居至2007年的12位,其增加值对GDP的贡献逐年显著,说明该行业在得到了迅猛发展。
邮政业、金融保险业、其它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和它们在各年排名变动的幅度并不大。
综合四个部门来看,信息产业在1992年至2007年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信息产业性质分析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通常可以衡量一个产业是更多属于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中间需求率指各产业对某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之和与整个国民经济对该产业部门产品的总需求之比,反映了各产业产品作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中间需求率越高,表明该产业提供生产资料较多;中间投入率指该产业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中间投入率较高,表明该产业在生产单位产值的产品需从其他产业购进的原料所占比率较高(徐丽梅,2010)。
2007年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2007年信息产业的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都较高,大于60%,表明信息产业具有基础产业的特性,即信息产业提供的产品主要还是生产性的,而服务性所占份额较小,这一指标较高也与近年来我国各经济部门对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大量投资的现状相符。
信息产业中间投入率较高,表明信息产业的附加价值率则较低,信息产业作为技术与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它的生产越来越依赖其他部门,需要大量的资金与设备支持,尤其是第二产业提供的设备产品。
根据《产业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按照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的差异,以高于或低于50%为标准,把产业部门划分为表1 1992-2007年间33个部门增加值占GDP 比重排名部门排名19921997200220071农林牧渔业农林牧渔业其它服务业其它服务业2其它服务业其它服务业农林牧渔业农林牧渔业3建筑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4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建筑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5纺织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化学工业建筑业6食品制造及烟草房地产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加工业工业7房地产业化学工业房地产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8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金融保险业金融保险业化学工业9石油和天然气通用、专用设备食品制造及烟草房地产业开采业制造业加工业10金融保险业食品制造及烟草金属冶炼及压延金融保险业加工业加工业24金属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石油加工、炼焦及石油加工、炼焦及制造业核燃料加工业核燃料加工业25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木材加工及家具仪器仪表及文化办核燃料加工业制造业公用机械制造业26电器、机械及器材非金属矿采选业废品废料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制造业27木材加工及家具废品废料非金属矿采选业金属矿采选业制造业28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其它制造业金属矿采选业废品废料29邮政业金属矿采选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其它制造业公用机械制造业30废品废料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其它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公用机械制造业3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公用机械制造业32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邮政业邮政业邮政业33通信设备、计算机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后10位前10位表2 1992-2007年间信息产业各部门增加值占GDP 比重及其排名单位: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邮政业金融保险业其它服务业(%)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年份比重排名比重排名比重排名比重排名1992-0.01331.344294.5601014.440219971.197231.646324.168814.746220022.131171.578324.102815.045120073.425121.639323.7371014.0131114商业时代 (原名 《商业经济研究》) 2012年35期四个不同的产业群,如表4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