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校教育功能的有限性[摘要]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学校教育功能无限扩张和泛化的倾向,赋予了学校教育太多的责任与功能。
客观地说,学校教育功能是有限的,体现在:首先,人的身心发展水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教育只是其中一种因素;其次,学校教育自身的发展也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
正确认识学校教育功能的有限性,有利于正确发挥学校教育的本体功能,也有利于正确发挥其他教育形式的功能。
[关键词]学校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有限性学校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学校教育功能无限扩张和泛化的倾向,赋予了学校教育太多的责任与功能。
那种认为“学校教育即教育”的观点是夸大了学校教育功能的。
正确认识学校教育功能的有限性,有利于正确发挥学校教育的本体功能,也有利于正确发挥其他教育形式的功能。
一、学校教育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多种因素之一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有很多,绝对不只是教育一个因素。
正如加拿大著名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所言:“孩子的发展,不论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都不只是我们教育学行为的结果。
……还有许多因素影响着孩子走向成熟。
”确实,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除教育外还有遗传、环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也就是说学校教育只是众多因素中的一个方面罢了。
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分析,相信我们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第一,遗传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
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祖先继承下来的一些生理特点,也称天资、天赋、禀赋,是与生俱有的解剖生理的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就是遗传素质。
众所周知,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
尽管我们不是遗传决定论者,不相信“上智下愚不移”,但科学研究发现,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是有个别差异的。
虽然说后天的学习可以缩小差异,促进人的智力水平的提高,但提高的水平是在遗传因素所提供的可能性范围之内的。
从非智力因素方面看,遗传素质也影响着人的学习状况。
例如,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气质类型,不同的气质类型表现在学习方式、社会适应和个人修养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而通过影响人的学习效果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水平。
其次,社会因素的影响至关重要,这一因素包括家庭的影响、同学和朋友等同辈人团体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中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发展相应地也就是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教育其实仅仅是社会影响的一种类型,只不过这种社会影响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
人的发展既然是社会性的发展,是社会化的过程,那么人要完成社会化,就必须通过与其他人的社会交往的方式来实现,而社会因素则为这种实现提供了可能。
但社会因素的影响往往是自发的,缺乏组织性和计划性,所以它对人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道德品质普遍较好,人际关系相对较和谐,那么相对而言社会对人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相反,则可能是消极的。
人所生活的家庭、社区的环境相对较好则对人的发展相对有利;反之,则不利于人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事业极大发展,大众传播媒介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获取知识的手段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便捷的方式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
在这种条件下,学校教育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社会因素的影响则相对加强了,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趋势必将更加明显。
第三,个体的主观因素是人变化的根据。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遗传素质的条件作用和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的外塑作用最终必须通过主体的认识、判断和选择才能发挥。
主观能动性强的人,可以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或者通过积极创造条件来有意识地促进自身的发展。
在人的主观因素中,意志力是核心因素。
一个人能够自觉地确立目标,并支配其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这可以看作是个人的自我教育过程,这一过程的特点表现为主体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计划性。
一个志向远大、意志坚定的人和一个意志薄弱、胸无大志、随波逐流的人,其发展前景是断然不同的。
墨子曾有“志不强者智不达”的论断,这也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分析,我们有理由认为,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有限的,人的身心发展水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教育只是多种影响因素之一。
况且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它不能决定学生的发展。
二、学校教育功能有限性的表现学校教育通过培养一定素质的人影响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因此学校教育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相应也是有限的,是受到现实条件和历史条件制约的。
而且教育事业发展的本身也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因素制约的条件下实现的。
这正是教育理论界公认的教育一般规律的基本理论。
我们不能否认在上述各种因素中学校教育是一个特殊因素,它可以影响和协调其他因素,使之对人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但这种功能同样要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
(一)学校教育受社会条件的影响众所周知,学校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发展必然要受到社会的限制,尤其是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限制,社会制度的钳制作用亦不可忽略。
我们不能在忽略社会对教育制约的情况下过于强调教育对社会及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
人们总是期望教育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起更大的作用,但这需要给予教育相应的保障条件。
比如说,若教育投资严重不足,教育自身运转都存在问题,那么正常的教育功能就不能很好地发挥,更不用说其辐射功能了。
但现实中人们很少考虑到教育要受到外部条件的制约,总是“希望马儿跑得快,又想马儿不吃草”。
(二)教育只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政治、经济、制度、科技、资源、气候等,教育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且还不能直接作用于社会的发展。
教育对社会发展只能起到奠基作用。
“奠基作用”不是“一切作用”,比如建房子,地基扎实房子稳固,但地基不能决定房子的结构、外观及其功用,所以不应将社会发展的一切方面都归结到教育上来。
“教育本身不能单独克服社会的邪恶”,所以教育不能单独对社会发展的一切不良方面负责。
(三)学校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是有限的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工作来完成的,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也不是万能的。
当今社会普遍认为学生一切方面的发展都是学校教育所为,教育要对学生的一切负责,以至于国内出现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论调。
国外也有类似的理念,如法国的遗传学家阿尔贝·雅卡尔于1996年8月在瓦拉博·索菲亚/昂梯波黎斯(Valbpnne Sofia/Antipolis)弗亥内教育思想大会上说:“在一个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他所犯下的错误从根本上讲总是显现了教师的错误。
”不过这些理念并不坏,它暗含了教师要永远对学生抱以希望,显示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作用,但其中隐含的因果关系就有问题了。
若用这些理念的逻辑反观教育现实,问题就来了:学生逃课,那一定是老师讲课没有吸引力;学生自杀,那一定是学校教师给予的压力过重;学生品德不良,那一定是教师只重知识教育而不顾其他;学生缺乏创新能力,那一定是教学过于专制。
种种“罪责”都加在教师身上,却忘了教师也只是一个个普通的人。
综合上述三点,显而易见, 学校教育的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学校教育功能是有限的。
正确认识学校教育功能的有限性,有利于引起人们对其他教育形式的重视及正确发挥其作用,这将更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那种单一、封闭的传统教育体系,将逐渐被多元的、开放的现代教育体系所代替。
“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所谓教育社会化,是指教育对象的全民化,即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而社会教育化,不仅表现在正规学校向社会开放,更主要的是整个社会都将担负起教育的责任。
因此,在这种新形势下,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再也不能把教育理解为单一的学校教育,而应该理解为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构成的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既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又有着质的区别,任何认为三种教育可以相互代替或把一种教育等同于其他教育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学校教育只是人们受教育的一个阶段而不是全部,不能将学校教育等同于教育的全部。
强调学校教育功能的有限性,并非要有意推脱教育者的责任。
相反,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
[参考文献]1.[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2.程伟礼.信念的旋程冯友兰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3.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4.王等等.教育功能的社会学分析(硕士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2.5.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教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6.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林澍峻,高畅.论学校教育功能的有限性[J].教育探索,2001(5).9.罗祖兵.学校教育:没有想像的那么神奇[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1).10.[法]阿尔贝·雅卡尔,皮埃尔·玛南,阿兰·雷诺. 没有权威和惩罚的教育? [M].张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刘素华.学校教育功能错位给家庭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J].科技咨询导报,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