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论文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论文

分类号: G647 单位代码: 102密级:一般学号: 1020109014019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论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及对策微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姓名:白赛红指导教师:沈郁职称:讲师答辩日期:二0一三年五月论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及对策微探摘要:步入21世纪以来,由于大学扩招导致大学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随着人数的增多,由以前的统一分配到现在的自主选择,再加上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由此产生的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一系列重要问题,主要表现如焦虑、抑郁、怯懦、自卑、冷漠、依赖、从众、嫉妒等方面,并对其做详细的解析。

产生如此之多的就业心理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角度着重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总结一系列这方面前研性探索的基础上,提出浅薄的观点。

望对解决此类问题产生一定实际意义。

关键字:大学生;焦虑抑郁;因素分析;对策微探;The in the mind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pressure toexploreAbstract:Entered sinc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university enrollment in university education from elite education into mass educa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number, by the uniform distribution prior to choose now, coupled with the university personnel training dissociation mechanism and social demand for talents, leading to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the society. A series of important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sychological pressure arising therefrom, mainly such as anxiety, depression, fear, inferiority, indifference, rely on conformity, jealousy, etc, and make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To produce so much employment heart problems reasons, mainly from four aspects of individual, family, school, social analysi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alysis, summed up a series of the basic research on the research front, some superficial views. Hope has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solving this kind of problem.Keywords:College student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factor analysis; exploration strategy;引言由于目前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问题显然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21世纪初高校在设备、规模、专业设置等方面快速增长,各大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至今,我国已然从精英化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由“统包统分”转变为“双向选择”。

但是就大学生个体而言就业观念存在等、靠、要的陈旧思想,再加上人才供需出现严重的脱节现象,就业问题日益凸显。

据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高校毕业生达660万,比起2002年高校毕业生145万翻了4.6倍,一方面毕业生数量剧增,而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率成下降趋势,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更加难上加难。

据权威报道60%的大学毕业生有就业心理压力的问题。

【1】一、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表现(一)焦虑大学生存在的最普遍的心理问题之一焦虑是指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焦虑水平高于常规。

自从十四大以来我国的国家经济政策由以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打破了以往的“毕业即就业”的工作分配制度,即给大学毕业生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本来是正常现象,但许多大学生由于适应不了这种迅速的转变,而忧心忡忡,在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笔试、面试时感到胆战心惊,尤其是一些来自边远地区,或性格内向、或有身体缺陷、或成绩欠佳能力不足,而产生焦虑使他们在择业时精神负担重,严重时可能导致心神不宁、情绪不稳、行为不能自控等现象。

据有关媒体报道,自2004年2月以来,国内就发生多起硕士研究生自杀事件:2004年3月3日,北京某大学研究生因就业压力导致心理压力过大而在宿舍内自杀;2009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一硕士研究生因其不堪就业压力而自杀类似多起事件。

【2】个案情况简介:阳阳来自北方的一个偏远山区,父母是地道农民在她之下还有一个弟弟读初中。

年近七旬的老人和他们一起生活。

一家收入主要是靠父母卖粮或打临时工补贴。

阳阳考上大学后每年学费都是村里人帮扶着,她也利用所有业余时间做二三份兼职。

阳阳最大的愿望是希望毕业后在城里找份体面地工作回馈父老乡亲,没想到实习时,她搜集关注到的就业信息让她心惊胆战。

毕业后她印了很多简历参加了许多人才招聘会,但结果是石沉大海,毕业了也不敢回家呆着,现在做一份一月1200的工作为生,她说自己每天晚上都焦虑的休息不好,没有幸福感可言。

【2】由此就业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目前总体上大学生群体焦虑情绪成为一种常态化。

(二)自卑、怯懦、自傲的心理问题所谓的自卑就是缺少信心,缺乏自尊感。

在生活中常表现为没能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自惭形秽,缺乏勇气与动力。

这使得部分大学生对就业悲观失望同时又阻碍他们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

一般自卑心理的毕业生不敢展示自我,不勇于参加竞争,更是羞于毛遂自荐必然会丧失更多机会,过度的自卑还会导致精神不振、消极厌世甚至走向极端。

怯懦是一种胆小、脆弱的性格特征。

例如在参加用人单位面试时,常常语无伦次、心跳加速、面红耳赤、答非所问。

面试时事先准备的却大脑一切空白。

过于谨小慎微,唯恐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回答的有偏差而影响自己在用人单位的形象,不敢放开说话,不能把自己的特点与优势表现出来。

【3】自傲是一种典型的缺乏客观实际的自我分析与自我评价、自我定位的表现。

这类型人在择业时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容易脱离实际情况,以幻想代替现实,即使择业目标与现实状存在在巨大方差(三)冷漠、依赖的就业心理冷漠是遇到挫折后一种消极的心理反应。

一些大学生择业时,因受到挫折、挑战、竞争而感到无能为力、不抱希望、退缩、回避,往往会出现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意志麻木等心态。

这种心理与就业竞争和社会坏境是不相适应的,会出现对环境适应性差的问题。

依赖心理是有些毕业生缺乏主动择业、主动竞争的意识,就业信心与勇气不足,抱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寄希望与学校,老师送工作上门,寄希望与家长拉关系,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试图坐享其成。

(四)从众、嫉妒心理引发从众心理一方面是大学生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另外一方面随着传媒对社会精英,特别是“数字精英”、“管理精英、”“IT精英”的大力宣传,对经济价值体现个人价值的过分评价,十分容易是大学生忽视自身的个性特点与自我创造性,导致大学生迷失自我,不能追求社会所推崇的的职业,进而形成个人价值取向从众心理。

嫉妒是对他人的成就、特长、优越于自己的地位及各种条件及持有羡慕又抱以敌视的复杂感情。

这种人常常借助于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诽谤他人甚至于报复手段摆脱愤恨,以获得心理安慰,使自己心理满足的扭曲心态。

当强烈而持久的抱有嫉妒心理时,时常对他人与自己本身会造成不良或严重后果。

毕业生就业上的嫉妒心理主要是看到别人的某些方面求职条件好,先羡慕转而变嫉妒、痛苦、不甘心。

少数个别人为了让别人不超越自己,可能采取背后拆台等手段,当别人成功时讽刺挖苦、说风凉话。

嫉妒心理的产生有时会把朋友当对手,使得朋友关系恶化。

嫉妒还会使团体组织内部人心涣散,人际关系冷漠,且加重人内心的痛苦与烦恼,以至于影响人自身的发展和就业顺利进行。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一)学生的个体因素现如今,大学生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加上父母的加倍呵护,大多数娇生养使得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惯性思维,心理素质较差,当遇到挫折需要单独面对承担时,不能及时分析自身的原因,调整心态,而始终在失败的阴影中走不出来,不能自拔。

这些都是现代大学生面临就业时表现出心理压力过大,不知道如何选择的原因。

再加上应试考试的原因,一切都向分数看齐,学生不断的重复作业,重理论忽视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差,普遍大学生从在眼高手低现象。

中国的“整个教育都是为了记住一切有可能在考试中出现的东西,而不是教会如何有效应对就业后需要面对的各种实际问题。

”因此,产生的个体自我认识不足,就业准备不充分,就业观念落后,导致产生一系列就业心理问题。

(二)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品德耳濡目染与父母,因此父母从小树立好榜样,教会孩子独立、坚持以及诚信、合作共赢的意识,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关键作用。

而就业既是学生在人生中的一大转折,也是其家庭重要事情。

因此,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意见的前提下给予引导。

然而,具有关调查家庭会对毕业生就业生发表一系列意见,然而就业即是学生在人生中的一大转折,也是其家庭重要的事情。

因此,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意见的前提下给引导。

然而,有关调查家长会对有关毕业生就业问题发表一系列意见,然而,却会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带来不良的影响,调查中发现相当部分学生都会选择尊重父母的建议而抛弃自己的就业观念。

(三)学校因素应市场走势,满足社会需要的人力资源是高校最终的目标,高校只有定位准确、目标明确,才能培养出企业和市场需要的各类人才,最后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然而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明显脱节,专业成为瓶颈。

据网易新闻报道,七成多的大学生被调查者感觉就业压力大,然而企业又在为招聘犯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