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四级概念答题模式一、阐释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是小说构成的四要素,也是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
小说的命题重点也正是围绕这四个关键词展开的。
当我们透过林林总总的答题步骤和方法而试图寻找小说答题的规律时,我们欣喜地发现小说的答题也是围绕这四个关键词展开的。
抓住了这四个关键词,可以迅速切入思路,保证基本不遗漏要点,因此,称之为“小说四级概念答题法”。
那么具体如何运用呢?【知识图解】(一)人物形象题例题“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016年全国丙卷第11题(2)题]解析第①点是从“我”自身人物形象方面答题,第②点是从情节方面答题,第③点是从衬托他人形象方面答题。
这样,分析人物形象作用题主要是从情节和人物两级概念答题的。
答案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
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
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意思对即可)(二)情节结构题例题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
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2015年安徽卷第14题)解析答案提供了六种不同的角度,其中③⑤⑥分别是从主题、人物、情节结构角度答题的,运用了四级概念中的三种。
答案(示例)①审美意蕴上,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
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生机勃勃,使小说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
②艺术手法上,所描绘的蓑衣草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象征了新时期农民美好的新生活,象征了小格与达子之间萌发的美好情感,象征了小格和达子身上具有的人性美。
③思想内容上,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
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体现出人们对传统事物的重新认识,表现了当时农村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④情感表现上,将小格的情感表现得更为充分。
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小格对达子的佩服、信赖与朦胧的爱意。
⑤人物形象上,使小格的形象更加丰满。
小格纯朴勤劳而又自尊敏感,结尾隐含着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显示出她乐观自信的一面。
⑥艺术结构上,呼应前文且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结尾照应小说标题,并与前文对蓑衣的多处描写和达子的编蓑衣的建议形成呼应,同时使读者心中对小格的未来充满想象。
(三)环境描写题例题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
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第11题(4)题]解析第①点是从环境自身角度答题的,第②④点分别是从人物形象、主题角度答题的。
运用了四级概念中的人物、环境、主题三种。
答案①从在小说中的地位来看,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不可缺少的内容;②从形象塑造上看,峡谷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所以峡谷的描写对塑造骑手形象、表现骑手性格起着关键作用;③从艺术表现上看,峡谷的描写,使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④从思想内涵上看,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
(四)主观题例题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16年全国乙卷第11题(2)题]解析该题四个答题要点,①④点是从人物形象角度答题的,②③点是从主题角度答题的,涉及人物、主题两级概念。
当然,其他标题类题目有的也会涉及情节、环境两级概念。
答案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温馨提示] 答人物题,首先要从人物自身的正面和侧面描写考虑,其次要考虑人物所处的环境、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表现。
答情节题,往往要考虑情节本身、人物、主题三方面的作用。
其中情节是主要的。
答主题题,往往要从主要人物、人物关系入手,还要考虑到情节的推进、社会环境的设计等。
小说四级概念答题法的精髓在于:该题涉及哪个概念,先从自身概念角度答题,如是环境题,就先从环境角度答题;如是情节题,就先从情节角度答题。
然后再从其余三个概念角度考虑答题。
这种答题法只是提供思考的角度,不可模式化、机械化。
二、小说四级概念答题法实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请说普通话尚春江老同志,请你说普通话。
山水老汉从儿子居住的小区出来溜达了一会儿,就记不住回家的路了。
去问交警,儿子的家在哪?路咋走?可是,他费了老鼻子劲说出来的话,人家一句也没听懂。
交警说,老同志,请你说普通话。
可他哪里会说普通话啊。
他又去问路边下棋的几个老头,几个老头听了他说的话,一个劲地摇头,说,听不懂,请你说普通话。
可是,他真的不会说普通话。
前天,儿子把他从老家里接过来。
一来让他享受一下城里的生活,二来他老了,就他一人在家,儿子不放心。
三番几次去接,他都不应。
这不,儿子费了好些口舌才把他接到市里。
然而,山水老汉在儿子鸽笼般的楼房里待不住,只在屋里待上一天就觉得闷得慌,浑身没劲,烦躁。
第二天一大早,儿子说,在屋里待久了,出去走走,散散心。
说完,儿子就去上班了。
儿子原先在这个城市打工,后来出息了,现在当了经理,忙得脚不沾地,连陪他说话的工夫都没有。
儿媳妇倒是下班就回家,但她是温州人,说话叽里呱啦的,他一句也听不懂。
儿媳妇就给他说普通话。
可是,他听得懂她说的话,她却听不懂他说的话。
走走就走走。
山水下了楼,出了小区的门,到街上逛。
逛着逛着,在大街上七拐八抹的,一会儿就迷了路。
按说,他当过兵,出过远门,说啥也不会迷路。
可是,现在的城市,街道好像都差不多:都是高高的楼房,都是宽宽的街道,到处车挨车人挤人。
一会儿,车开得呼呼的,好像赛跑;一会儿,都停在那里等红灯,好一阵子不动步。
山水悠悠逛逛,像到集上赶集,走着走着就迷路了。
哪像在家里,哪里有棵草,哪里有道坎,他心里一清二楚,闭着眼也能摸回家。
迷了路?问啊。
鼻子下边有张嘴,山水就去问路。
可是,他讲的是家乡掉了渣的土话,人家一句也听不懂。
这时他才明白,村中那些打工的年轻人为啥都讲普通话了。
那时,他还跟人家讲,当初自己因为说普通话,害得被退了亲,被退了伍,现在还是光棍一条。
可现在,人家硬要自己说普通话,自己却把普通话忘得一干二净。
问了半天,他也没问出回小区的路。
没办法,他就给儿子打电话。
儿子开车很快找了来,把他送回家。
坐在沙发上,山水说,不在这住了。
在这里,人家讲的是本地话,他听不懂;他讲的是家乡话,人家也听不懂。
在这里,说话都是普通话,他不会。
儿子想说,大,你不会学吗?小时候,人家都说你会普通话。
但是,儿子没有问。
他知道,那是他大心上的一道伤疤。
那年,他大当兵回家探亲。
老队长榔头看到一个人,穿着一身绿军装,背着一个绿挎包,站在山水家门口东张西望,知道是山水回来探亲了。
就问,是山水啊?啥时候坐车回来的?哎呀呀,你是榔头叔叔吗?我是昨晚上回来的。
叔叔,你知道我妈妈在哪里吗?山水说着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还向生产队长榔头敬了个礼。
啥?你是“坐碗上”回来的?不是坐车啊?你妈妈是谁?是你娘?那我去叫你娘去。
你娘在红芋地里出红芋呢。
切!榔头队长听着山水说的普通话,嘴都撇到裤腰上了。
一会儿,山水娘回来了。
他娘干活时,脸上受了点伤,涂着红药水,横一道竖一道的。
娘望着穿绿军装的山水,高兴得眼泪都出来了。
要知道,那时候当兵,是很光荣的。
有人找不到媳妇,只要军装一上身,说媒的立马就踢破门槛。
娘说,山水,啥时候回来的?山水望着脸上横一道竖一道的娘说,你是谁呀?娘说,傻孩子,我是娘啊,你连娘都不认识了?山水紧紧握住了娘的手说,哎呀呀,你看看,你看看,我以为是隔壁的大娘呢,原来是我的妈妈哟。
此后,有人说山水是“一年亲,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
小资产阶级思想典型,上报到了部队。
本来,山水已被部队当作入党提干的对象,此时泡了汤,提前退了伍。
山水的未婚妻也退了婚。
他娘提着礼到处找媒人说媒,但人家一听说是他,扭头就走。
从此,山水就成了寡汉。
如果不是捡了一个他做儿子,把他抚养成人,现在可能仍是孤家寡人。
一连几天,儿子看他大山水整天躲在屋里,呆呆地,不言不语,像丢了魂。
就说,大,是不是住不惯啊,那咱就回老家。
啥?回家?那中啊!山水的眼中一下子闪出了亮光。
在家里,他就不用说普通话了。
种地,种菜,和一般大小的老年人拉拉呱,喂喂猪,养养鸡,遛遛狗,多好!(选自《华文小小说》2015年第2期)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山水逛街迷路,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他对城市生活的极不适应。
通过山水现在说家乡掉了渣的土话和当兵时说普通话的对比,塑造农民形象。
B.父亲来到儿子家,跟儿媳妇交流,由于语音沟通存在障碍,所以父亲出去逛街,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才有了插叙过去经历的情节。
C.文章中用了心理描写,写山水在楼房里“觉得闷得慌,浑身没劲,烦躁”,写出他进城的孤独感。
D.文章中运用直接描写,榔头队长等人对年轻的说普通话的山水的打击,城市人对年老的不说普通话的山水的费解,正面丰富了山水这一形象。
解析D项,“直接描写”错,运用的是侧面描写。
应该是侧面丰富了山水这一形象。
答案 D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朴实的语言,叙述了山水在城里迷路的故事,表现了已不合时代节奏的山水与城市生活的格格不入。
B.儿子想让山水来城里享享福,但事与愿违,不会说普通话的山水在城里生活得很不开心,他更喜欢家乡不用说普通话的生活。
C.小说通过记叙出门转悠的山水由于不会说普通话,问路没人听得懂,所以连儿子的家门都找不到这一事件,表达了对山水已落伍的惋惜之情。
D.小说中山水儿子这一形象是小说的线索人物,他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小说正是通过这一人物来推动情节顺利发展的。
解析C项,“表达了对山水已落伍的惋惜之情”错,小说并没有表达对山水的惋惜之情,只是通过这一事件反映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城乡差异。
答案 C3.你认为山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经历对你有何启示?解析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他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山水是一个能接受新事物,但没有坚定的立场,并逐渐被社会同化的农民形象。
谈启示可以从山水的角度、村民的角度来谈。
从山水的角度来说,年轻时会说普通话,后来却一点儿都不会了,这就启示我们要敢于坚持,不要因为世俗的眼光而轻易改变自己;而从村民的角度来看,对于新生事物要善于接受和学习,而不是一味地打压。
答案形象:山水是一个能接受新事物,但没有坚定的立场,并逐渐被社会同化的农民形象。
启示:①我们要善于接受新事物,要与时俱进;②要坚持自己正确的做法,不能受世俗偏见的影响而改变自己;③对新鲜事物要有一颗包容之心,不要嘲讽,更不能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