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思想法律化进程
黄昉轶涵
法学0903班200917330307
内容提要: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舞台上百家争鸣。
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对后世影响巨大。
经历了秦朝的没落,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开始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
而儒家思想中的以礼治,仁政为核心的内容,也被统治阶级和众思想家政治家利用,引入到了法制建设中。
本文将简述从汉朝的《春秋决狱》到大唐的《唐律疏议》,儒家思想在其间起的重大影响。
关键字:儒家思想封建法制《春秋》决狱《唐律疏议》法律儒家化
一.儒家思想概述
西周时期,周天子逐渐掌控不了各诸侯国的势力,开始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
经济上井田制的出现,加剧了奴隶制统治的瓦解。
思想学术上,各国的思想家们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
孔子面对周王朝的礼乐制度的崩溃,提出“礼治,仁政”的思想主张,希望恢复周礼。
“导之以礼,齐之以刑”。
1同时强调人性本善。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
但是,在当时诸侯割据,礼崩乐坏的背景下,孔子的儒家思想并没有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
以法家思想为主导的商鞅变法后,秦国强大起来。
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
自然而然的,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的主流。
同时,秦始皇“焚书坑儒”一举使儒家思想遭到了灭顶之灾。
二.法律儒家化过程
汉朝初年,统治者采用黄老思想,主张“无为而治”。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汉武帝时期,董仲舒首先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一举将儒家思想又推上了政治舞台。
同时,也开始了重要的封建法律儒家化进程。
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从总体而言,就是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法律实施过程中,使儒家思想成为刑事的、民事的、婚姻家庭的、行政的、诉讼的等各个法律部门的基本原则和灵魂,也就是说儒家伦理道德获得法律上的效力和权威。
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3
法律儒家化的进程,也是儒家思想对封建法律不断影响的过程。
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论语》
(一)两汉时期
这是儒家思想法律化的开端。
法律的儒家化运动由董仲舒等人提起。
“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在法律领域大放异彩。
主要表现是“经义决狱”和“引经注律”,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入法律中。
董仲舒提出“德主刑辅”之思想,主张教育的作用,减少了“肉刑”,便是受孔子的“仁政,德治”的影响。
刑法原则上实行“上请”制度,赋予贵族官僚法定的特权,也是儒家思想中“尊尊”原则的要求,也是“刑不上大夫”原则的体现。
孔子曾提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概念,董仲舒在肯定了该概念的合法性后,便提出“亲亲得相首匿”成为汉朝中定罪量刑的原则。
除此之外,董仲舒还吸取了“三纲五常”等思想,发展和完善汉朝的法律制度,推定法律儒家化的进程。
《春秋》决狱是当时儒家思想引入法律的典型代表。
它是指在审判案件时,如无法律明文规定,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
其要旨是,根据案情事实,追究行为人动机,并以其动机有无恶意做为定罪量刑的首要条件,而首犯、从犯、已遂、未遂只是次要条件。
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精华》中说:“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论其轻”。
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又说:“循三纲之纪,通八端之理,乃可谓善。
”可见汉代在司法断案在无律可引时便完全以儒家思想定夺。
4《春秋》决狱开启了立法合一的先河。
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
推定着封建法制的不断
发展。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是法律儒家化进程的深入阶段。
儒家思想渗透到立法领域,掀起了引经注律的高潮。
儒家思想全面渗透到法律内容中,使法典的体例、形式、刑名上都有新的发展。
《曹魏律》中,以“刑名”列于篇首,将《具律》改编为《刑名》;《晋律》将律令分离,用儒家经典释义;南北朝时期又出现“格”“式”;《北齐律》将《刑名》、《法例》合为《名例》篇,置于律首,创立了12篇法典体例。
八议”制度为《曹魏律》首创,是中国封建法律形成的维护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在诉讼中的法律特权的制度。
所谓“八议”,即: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
西晋统治者规定了“官当”制度。
晋律规定免官可当三岁刑。
南朝《陈律》正式将“官当”入律,并创立了区分公罪与私罪的官当制度,规定:“五岁、四岁刑,若有官,准当二年,余并居作;其三岁刑,若有官,准当二年,余一年赎。
”
《晋律》首开以服制论罪的先例,明确提出“峻礼教之防。
准五服以制罪”的法律原则。
中国古代以丧服为标志,来规定亲属的范围、等级,亦即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的制度,称为“服制”。
所谓“五服”就是将服制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度级。
亲属相犯是以服制的轻重来确定罪与非罪,或刑罪的轻重。
服制愈近:以尊犯卑。
处置愈轻;以卑犯尊。
上述这些法律原则皆是儒家“尊尊亲亲”原则引申而来。
“后人生意各为章句。
叔孙宣、郭全卿、马融、郑玄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数十万言。
凡断罪所当用者,合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七百七十三万三千二百余言。
”规模之大,令人匪夷所思,诸儒引经注律的热情可见一斑。
汉儒极力将儒家学说的精义贯注到法律的每一条,每一字上,力图改法家之律为儒家之律。
这样的律文与原法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使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向纵深迈出了具有实质意义的一步。
5
(三)隋唐时期
“古代礼律关系密切,而司马氏以东汉末年之儒学大族创造晋室,统制中国,其所制定之刑律尤为儒家化。
既为南朝历代所因袭,北魏改律复集之,辗转嬗蜕,经由齐、隋以至于唐,实为华夏刑统不祧之正宗。
”如陈寅恪先生所说,这个时期是法律儒家化进程的完成阶段,也是成熟阶段。
中国封建法制的儒家化完整的体现在《唐律疏议》中。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礼刑并用的法律观,即“道之以致,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逆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助格。
”在德主刑辅思想指导下,唐朝在立法上又形成了宽简、稳定、划一的原则,并且以纲常礼教为核心的伦理观念成为法律的灵魂,立法中以“德礼”为本,以“君臣、父子、夫妻”的儒家礼教的社会统治、家族俗理和道德伦理做为指导思想。
《唐律》还将“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等封建伦理道德奉为信条,贯彻于法律中。
依照儒家的仁政思想做为指导,在刑罚方面体现出唐律的“用刑
持平”和在律条上更追求简约的精神。
唐律在封建法典中被公认是“得古今之平”的经世之典,而死刑条文只有111条,在封建法中较之前任何一代都少,较明、清也简要,而即使是死刑,也为须三覆奏甚至五覆奏,皆因唐皇深明死者不可复生的道理,而其它刑罚也有严格规定,如流刑、徒刑均有最高刑期,不得无期服刑;而死刑只有纹、斩、而较其它任何封建王朝更为人道,而量刑幅度也比秦、汉、隋、明、清各律相对为轻。
6
在刑律方面,如“十恶”、“八议”、“五服”、“同居相隐”等都是围绕违反“三纲”、“五常”准则的犯罪。
《荀子·王制》中“故先王明礼义以一之,……若是故奸邪不作,盗贱不起,而化善者劝勉矣”,在此指导思想下,立法唐律则实行了“一准乎礼”的原则,即以儒家礼教纲常作为立法指导思想和定罪量刑的依据。
更以“三纲”之意按顺序,轻重制定了定罪量刑之标准。
如“十恶”之次序和量刑轻重便明显体现了“三纲”中轻重次序的精神体现,首先是维护君臣之纲的君权统治的犯罪,并予以最重的刑罚,其次告维护“父子之纲”的律例,现再次便是维护“夫妻之纲”的条文。
而在亲属关系的长幼尊卑,亲疏远近也左右其定罪量刑的标准。
可见礼学不仅成为其立法依据,更成为其定罪量刑的标准,除此以外还以礼注律。
7《唐律疏议》共有12篇,其特点就是儒家思想的深刻渗入,逐字逐句的翻译。
其是中华法系的优秀代表作,更是世界封建法典的代表作。
6《浅谈唐律之儒家化》
三.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制的整体影响
总体而言,儒家思想的仁政,德治,礼治,爱人等主张,经过各朝各代思想家的发展和扩充,已经渗透到法律的各个领域。
封建法制中的角角落落都闪烁着儒家思想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