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及时调整,能够充分掌握建筑工程造价成本,将成本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3.4结算阶段的应用在建筑工程竣工阶段,工程的结算也是一项繁琐的内容,在这一阶段通过对BIM技术的应用,可以简化有关的运算和程序,能够保证结算结果的准确性,而且能够根据工程的施工做好规划调度,推动工程造价的管理,达到相应的目标,应用BIM技术能够保证对建筑材料的保存,便于信息的检索,提升工程造价管理的效率。
4BIM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效益(1)BIM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主要应用于工程的设计,能够对工程造价管理进行合理地预算管理,便于对各个阶段的档案资料查询,BIM技术能够实现对建筑工程造价自上而下的管理,能够从中选择最佳的工程造价管理方案,同时可以将造价管理方案进行转化。
另外,BIM技术可以明确造价管理的流程,控制各种类型的预算管理工作,将预算管理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进行对各种资源的有效评估。
(2)BIM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国家相关标准与工程预算方法的结合,能够提高工程预算管理中计算的准确性,同时利用BIM技术能够将工程计算中的数据结果转化成电子的形式,能够实现对数据的分析和了解,能够发现数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对模型的调整,也会避免出现计算失误的情况。
BIM技术能够实现对建筑信息数据的全面收集,提高信息收集的准确性,能够为建筑工程的施工提供准确的信息数据,加大对施工成本的控制,提高工程造价管理的准确性。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工程的工期,提升管理的效率,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将工程造价管理成本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5结语综上所述,BIM技术在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中虽然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对于工程造价管理还是起到重要的作用,,需要不断提升对BIM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分析和了解,增强工程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推动建筑工程管理朝着全程化的方向发展,能够减少工程造价的成本,提升工程造价管理的水平,推动建筑的发展,实现工程建设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1]孙盼.BIM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及效益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34).[2]李奋龙,房静.BIM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及效益分析[J].价值工程,2016,35(24).[3]张盼盼,刘育辉.BIM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及效益分析[J].工程技术:文摘版,00209.[4]吴景云.BIM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及效益分析探究[J].工程技术:全文版,00027.[5]崔齐飞.基于BIM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引文版:工程技术,2015(43):45.收稿日期:2018-12-22作者简介:李靖宇(1989-),男,助理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工程造价工作。
智能家居养老系统现状浅析刘蕊(北京市电子科技情报研究所,北京100009)【摘要】探讨了国内外居家养老模式,分析了国外智能居家养老系统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由技术、终端产品和服务平台三方面构成的智能家居养老系统,可提供独立、健康的居家养老环境,能够为老年人居家养老突发事件提供保障,还可以增强老人与外界社会及子女的联系。
预测了智能居家养老普及化、全面化、便捷化、情感化的发展趋势。
智能居家养老健康服务模式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为居家老人提供远距离医学信息和服务,符合我国“未富先老”的社会特点,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革新,在不远的将来将成为我国的主要养老方式。
【关键词】家居;养老;末端设备【中图分类号】TU8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066(2019)01-0271-02从2015~2035年,我国将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将从2.12亿增加到4.18亿,占比提升到29%[1]。
如此人数众多的老年人全部依靠养老院等公共设施,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都是不现实的,智能家居养老系统以其更加适应我国国情而愈发得到各界关注。
1国内外的主要养老模式发达国家主要以核心家庭为生活单位,很少出现三代同堂居住在一起的情况。
由于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人们很早就为自己的养老模式进行筹划,从生理到心理上都保持了相当程度的独立性,养老模式主要以社区、社会帮扶为主,见表1。
我国由于传统家庭观念比较强,老年人更倾向于居住在家中养老。
但由于独生子女等政策的影响,失独老人、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的居家养老已经成为社会问题。
很多子女希望对老人尽孝,但是由于工作压力、照顾孩子的压力而心有余力不足。
我们对目前的国内的居家模式进行了分析如表2。
2智能居家养老系统的定义智能居家养老系统包括终端设备、网络数据中心、服务提养老模式国外案例主要内容模式缺点互助式重返校园养老(美国)互助养老社区(芬兰)形成老年人社区,让老年人之间有更多的交流、互相帮扶机会帮助提供不及时互助服务不够专业辅助式退休社区(美国)老年人通过互联网、电话等方式,寻求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服务仅停留在浅层次,老人各项需求难以满足机构式养老院等专业机构老年人居住在养老院养老需要一定经济基础表1国外主要的传统养老模式养老模式案例主要模式模式缺点机构式养老院等专业机构老年人居住在养老院养老需要一定经济基础养老机构数量有限辅助式居家通过外界帮助养老养老热线、亲戚、社工等不定期的辅助照顾老人各项需求难以满足保姆式雇佣保姆雇佣保姆、护工等专业人员需要一定经济基础家庭式家庭养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照顾老人缺乏专业护理知识表2我国主要的传统养老模式271图1居家养老系统构成供商三部分,通过终端可穿戴设备、自动检测设备等获取数据,上传到数据中心进行数据自动分析,连接适合的服务提供商主动提供服务。
智能居家养老系统可以帮助老人不受时间限制,不受地点限制,高质量的居家养老。
老人应用终端设备分为可监测生命体征指数的穿戴式设备,养老网站等老人自主录入的交互式设备。
网络数据中心包含开放性的应用平台及服务平台,通过老人应用终端设备等媒介形式采集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
服务提供商可通过联系附近的医院、社区工作人员、餐厅、服务设施等提供相应的服务,如图1所示。
智能居家养老系统具有很多优点。
首先,它可提供独立、舒适、安全的居家养老环境。
老年人的身体指数、生活起居数据在正常情况下,生活不会被打搅,仅在需要的情况下得到必要的医疗护理。
智能居家养老系统保证了老年人不需要他人监控,能够独立自由的生活。
智能居家养老设备医疗服务中心的辅助功能可以提醒老人准时吃药和平时生活中的各种备忘事项。
此外,智能居家养老系统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时的突发性事件提供保障。
老年人如突发疾病或不慎跌倒,智能居家养老系统可根据预置指数判断严重性,自主联系亲属或医护人员,及时提供救助服务。
智能居家养老系统为老年人与外界交流提供了交互平台和技术支持。
在虚拟交流平台上,老年人可以参与丰富的社会活动,能够有效减轻老年人的孤独感。
3国外智能居家养老系统的现状国外的智能居家养老系统已经有不少成熟的配套系统上市。
英国的“智能家居交互屋系统”可监测老年人健康状况,智能系统的通过与日常生活数据的对比,进行自主联系外界求助。
其加载的地理位置坐标系统尤其适用于寻找走失的老年人,当人走失或长时间没有动作的时候,识别牌将发出警报。
芬兰的一款名为“活跃家庭生活”的居家养老科技产品通过在房间各处安装感应器,来获取老年人的位置信息,活动信息,并实时进行分析。
当数据出现异常时,主动发出求救联系。
日本的一款新型人机交互仿生机器人,可以提供看护、陪伴服务,很大程度上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
4国内智能居家养老系统的现状我国目前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有日托中心、助餐服务、上门服务等形式[2]。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着力推动“互联网+养老”发展,政府及多方社会机构都愈发关注智能养老系统。
如江苏省苏州市推广的“虚拟养老院”,主要提供家庭便民、餐饮服务、日常保洁、日常照料和陪护等服务[3],将传统的养老服务和互联网进行了结合。
目前,很多新型企业已经致力于居家养老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工作。
在智能可穿戴设备、末端设备方面,“麦麦养老”已与保险公司、国内外大型养老机构合作服务高端客户;“e 伴孝芯”通过实时数据监控和智能提醒等功能,方便家属随时了解老人的生活状态;“事亲健康”提供家庭自检、在线会诊等服务;“中山点通”等公司还推出了远程医疗服务及老人安防监控等项目。
在养老服务机构的软件解决方案方面,“三开科技”的SaaS 模式智慧养老软件已覆盖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地产养老、机构养老、政府养老等多个养老领域,在3000多家养老服务中心试运行;“友康科技”覆盖用户近350万,累积服务次数近450万次。
在失能老人照护服务管理方面,“爱照护”等提供养老护理服务相关的智能化系统、智能电子硬件设备、APP 等;“无忧陪护”、“二毛照护”等提供家庭陪护、养老陪护服务;此外,还有针对老年人消费服务的德浓网络、蜜爸妈等。
5我国智能居家养老系统的发展趋势5.1普及化趋势随着我国养老问题的加剧,智能居家养老系统凭借其经济性优势,势必在相关配套政策的引导下迅速普及,成为基础社会保障的一部分。
相关配套法规、标准的出台,将进一步规范智能居家养老系统市场,智能居家养老系统将在政治引导性的形势下迅速发展。
5.2全面化趋势智能居家养老系统涉及到饮食、医疗、居住、出行、娱乐等多方面,将线上服务和线下实体服务紧密结合,立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提供全面性的服务。
5.3便捷化趋势智能居家养老系统可以让老年人足不出户的获得信息、获取服务、享受关怀、丰富自身精神需求。
5.4情感化趋势随着老年人所承担社会责任的减少,社会贡献能力的逐渐降低,难免产生孤独感、失落感、自卑感、抑郁感等[4]。
养老需求不仅是物质层面的需求,更要有精神层面的需求,如挖掘老年人的经验积累、专业学识资源等。
关于老年人的情感化需求、精神层面需求,将成为智能居家养老系统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智能居家养老健康服务模式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为居家老人提供远距离医学信息和服务,符合我国“未富先老”的社会特点,具有成本较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等诸多优点,使一部分经济困难却有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得到精心照料[5]。
智能居家养老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革新,在不远的将来将成为我国的主要养老方式。
参考文献[1]王延涛.居家养老模式与高龄老人健康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8(7):156.[2]张敏.不同养老模式的标准化需求分析[J].中国标准化,2018(7):23.[3]林瑜胜.互联网视角下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治理研究[J].上海城市管理,2018(9):24.[4]崔一新.居家式社区养老设施规划设计研究[J].工程设计,2018(6):219.[5]杜超.远程医疗在居家养老健康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转化医学杂志,2018(8):239.收稿日期:2018-12-18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