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英国城市扩展与私人空间观念的形成陆伟芳内容提要 伴随着现代工业和城市的发展,英国城镇中上层阶级日益发展壮大。
在个人本位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他们在住宅上向追求生活空间的隐蔽性方向发展,从而确立起尊重个性自由、保障个人隐私和个人权利的私人空间概念。
在住宅模式上既有功能分工明确的居室,又在室外有相应的个性化休闲空间。
因此,英国民居建筑不仅是资本主义文明的物质成果,还体现了尊重个人隐私的现代文明观念。
关键词 城市扩展 私人空间 英国 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镇数量的增加成为许多后发现代化国家的显著特征。
在城市扩展的过程中,人们的居住和生活空间有了很大的变化,私人生活空间和公共生活空间相对分离,人们的个人生活私密性得到保障。
追根溯源,这一切都是从英国城市化中城区的外向扩展开始的。
因此,研究英国城市扩展和私人空间概念的形成,对于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城市扩展布局和居住模式、建筑业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参照价值。
一从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开始,尤其是蒸汽机的改进运用,英国的工厂逐渐转移到城区和交通便捷之处,于是城市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形成现代城市群。
1801年,英国有1036座大小城镇(其中有的后来被纳入伦敦等城市内),其中75%左右集中在自然资源丰富的西米德兰、西北部和约克郡。
①1801年到1911年,新增城镇429座,使城镇数达到1541座。
就人口而言,到1841年,新增城镇的人口数占全国城市人口的913%;在新兴城镇密集区,这个数字则更高,如西米德兰达到1911%,西北部为14%,约克郡为1319%,近畿诸郡为1313%,北威尔士则高达4015%。
②有些城镇在极短的时间内超速增长,如曼彻斯特在1811-1821年间增长4014%,利物浦在1821-1831年间增长4316%,同期利兹增长4712%。
不仅工业城镇增长惊人,而且其它类型的城镇,如矿泉城镇巴思切尔顿汉,以及海滨城镇布赖顿、斯卡勃拉,吸引着日益扩展的中产阶级及从业人员,1851年人口普查中列入的11个海滨城镇1801-1851年间的增长率达214%,与其它工商业城镇的发展可相提并论。
③1800年全英还没有一个人口逾10万的大城市,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时已有5座,1891年则达到了23座④。
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设菲尔德、格拉斯哥等大城市尤其引人注目。
速度快、规模大的城市化运动,使城市代替乡村成为经济生活的主体。
英国的经济地理迅速改观,新兴的西北部一改往日的荒凉山谷景观,成为机器轰鸣、异常繁忙的工业区;昔日富庶繁华的东南部(除伦敦外)则黯然失色,发展迟缓。
1801-1841年间,除东南部和米德兰地区的32个休闲城镇增831长了4185%⑤,成为英国东南部(伦敦除外)增长最快的地区外,其它类型的城镇的发展要到40年代起才逐渐加快。
到1851年,英国城镇人口已超过了乡村人口,基本上成为城市化国家。
城市化进程带来相应的城区的迅速扩展,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古老城区大都向外延伸的过程。
伦敦从泰晤士河沿岸向四周扩展,向西逐渐成为高级住宅和商业区,向东沿河一带成为工厂、码头区和穷人住宅区,而且河南岸也发展起来,伦敦城市发展进入了史无前例的飞速增长期。
港市利物浦则从默西河畔呈扇形向西扩展,逐渐发展成以港口贸易为主、工业为辅的大城市。
曼彻斯特13世纪开始从村庄向城市过渡,16世纪形成以市场为主要功能的乡镇。
从18世纪起,随着艾尔威尔河的疏峻,运河的建设,利物浦与曼彻斯特水运的联接,由此在凯伊街南端建起码头设施,市区沿着艾尔克河向南扩展,这就是曼彻斯特本城发展的开始。
到19世纪,曼彻斯特在艾尔威尔河左岸,在该河及其两条支流———艾尔克河和梅德洛克河(River Medlock)之间扩展开来。
到19世纪中叶,建成今日铁路之大部,成为工业、商业和金融中心。
⑥它的市中心约为1/4平方公里(包括索尔福德在内),一个大约半径为1200英尺的区域,其最繁华的部分当数迪恩斯盖特街(Dean’sgate)和布朗街(Brown S treet)直到修德希尔街(Shud2 dhill)。
同时,在其周围,传统手工业城镇极为繁荣,像斯托克波特、波尔顿、普雷斯顿、柏立、罗契代尔等,都充分利用了工业革命,发展成几万人规模的工业城镇;曼彻斯特则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和交易功能的传统经济优势,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⑦。
在商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大商人开始在曼彻斯特四周兴建漂亮的宅第,在郊外新修的宽阔的街道两边,用红砖和石头建起了可爱的房屋和绿荫环绕的优雅广场,形成中产阶级住宅区。
曼彻斯特的空间地理已包含了艾尔威尔河及其艾尔克河和梅德洛克河之间的大片地域,逼近河边,布满山谷,为一个大约南北伸展2-3英里、东西绵延3-4英里左右的城区区域。
经济大发展造成了城区按功能分布的现象:在市中心是商业、仓库和办公设施所在地;然后是紧挨着河谷的连片的厂房和工人“背靠背式”和“大杂院”式住宅,被淹没在烟雾之中;中产阶级的商人和厂主则纷纷外迁郊区。
在经济功能上,兰开夏的棉纺织业,几乎占了英格兰棉布业的75%⑧。
其它如设菲尔德、利兹、伯明翰、格拉斯哥等都经历了类似的扩展过程。
二19世纪,城区扩展和个人居住空间的扩大,使现代私人空间概念发展起来;而工商业的繁荣,使中上层阶级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相应提高,具备了迁离市中心、移居郊区的条件,工作与生活场所分离又使个人私密空间有了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
同时,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注重个人生活质量是私人空间概念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英国人的家是他的城堡”的理念由是而生。
中上层阶级收入的增加,经济实力增强,具有改善住宅居住条件的可能性。
而随着中上层阶级人数的日益增加,这种改善摆脱了个别色彩而具有了普遍意义,追求个人生活隐私的需求对住宅建设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据估计,在1851-1871年间的不列颠和爱尔兰,年收入超过200镑的人数增长了9513%。
1841-1881年,除原有的专业人员之外,其他如店员、会计师和银行家增加了50%,批发商和零售商几乎增加了一倍,在商业和行政机关的白领工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从613%增到1013%。
⑨1851年,从事法律、医疗、宗教、教育、文学、科学、艺术的专业人员有2415万,占英格兰和威尔士就业人数的218%;从事商业贸易和金融的专业人员为6414万,占就业人数的716%;还有2419万的农夫和牧场主3%,再加一些其他专业人员,总比例为15%,1881年增长到17%,世纪末为20%。
⑩收入中等偏上阶层人数的增长,预示着他们的居住状况的改善意愿与能力的增强,并形成相应的规模。
19世纪,中上层阶级不仅人数在增长,而且其收入也在稳步增加。
到19世纪末,收入从介于80-100镑到500-800镑之间的家庭,约占家庭总数的20% λϖ。
中上等阶层收入的增加后,他们具备了改善住宅的能力,而人数的增多又使这种改善带有群体性。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人们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总是从个人本位出发。
从洛克到斯密再到边沁的学说,尽管各有其侧重点,个人自由与个性931学海 2004.3解放都是他们共同关注的课题。
甚至批判资本主义文明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也不仅把个人的存在看作任何人类历史的先决条件,也视之为最终目的。
个人主义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它首先得益于文艺复兴,人摆脱了神的权威的控制,接着又得益于从英国开始的社会政治革命,人进一步挣脱了专制权威的束缚。
从此,个人自作主宰,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尊重对方的独立性,个人主义价值观成为社会共识。
从词源上说,个人主义一词是由法国人托克维尔提出来,但作为一种政治社会哲学和一种完备的理论体系,却是在英国首先得到详尽阐述的。
17世纪,霍布斯提出激进的个人主义独裁哲学,该世纪末洛克提出关于天赋人权和个人政治平等的理论。
如果说这尚是个人主义雏形的话,那么到19世纪,个人主义思想达到新的高度。
由于英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中上层工商阶级的壮大,亚当・斯密、边沁的政治、经济方面有关个人主义思想大行其道。
总起来说,个人主义是一种价值体系,也是一种对于某些政治、经济、社会和宗教行为的总的态度、倾向和信念。
就生活态度而言,个人主义包含两层内容,一是尊重个人私生活,二是对他人的尊重。
λω而这两项内容都与私人空间概念的出现息息相关。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世纪以来,英国乡间贵族城堡就具有一定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倾向。
在城堡里,家族成员拥有自己的卧室,男女主人有自己的起居室,还有独立的图书室,有宴请客人的宽大的餐厅,仆人与主人的生活起居基本分离。
在室外拥有大片的绿地,供主人嬉戏游玩,甚至还有猎场供主客围猎,体现出个人生活的一定程度的私密性。
清教徒则在宗教信仰领域表现出某种个人独立性,要求清除英国国教中的天主教因素,使被教会组织化了的宗教个人化,在信仰领域削弱了教会这一外部权威,而树立了内在的权威———对上帝的信仰和理解。
这一内在化的上帝权威,不过是伪装了的个人权利;借助于这个权威,个人凭着天赋人权,获得了自身的重要性,建立起灵魂的决定权和个人的神圣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延续几个世纪的圈地运动也体现了个人主义倾向,因为它把公用地产圈归己有,用竹篱或石块围起来,形成自己独立的生产空间,这虽然不是生活空间,但体现了个人私有性的特征。
涓涓细流汇成江海,理论与现实、过去与现在的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个人主义思想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形成,并在居住模式上表现出来。
显然,城镇的扩展,中上层阶级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个人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使得英国式的私人空间概念有了成长的土壤和养料。
三城市化进程初期,拥挤的高密度的生活空间,极大地压抑了个性发展,与资本主义追求个性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
在拥挤的居住区,人们的衣食住行、言行举止,无不在邻里的视野之中;狭窄的生活空间,还迫使人们把娱乐活动摆到了街头巷尾;中上层阶级的专业人士大都在自己的家里办公;店主们往往把商业与住宅结合在一起,上宅下店或前店后宅,工作交往与私人家庭生活相冲突。
于是,向外发展和追求更大的生活空间便成为大势所趋。
从住宅内部结构而言,英国传统的乡间贵族宅第也有私密性的影子。
这种大宅,除了住房以外,还有祖业,一般是指广袤的田产和祖居的城堡大宅。
“在16至18世纪,贵族的乡村住宅往往是一大片土地(一般均有好几千亩以上)的中心,土地的收入支持贵族的基业和在其中所有居民的费用。
这种贵族住宅一般附有仆人房间、账房(或管家房)、生意房、来往租税房等。
”就住房而言,则是“风格优雅的住宅,装配考究的家具,壁画,餐具”。
λξ这种住宅兼顾个人生活空间与社交空间的双重功能,虽然已经具有了某种个人主义的因子,但到19世纪,随着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社交功能从家庭中分离出去,生活空间的私人性特征得到发展,逐渐演变成适合新时代要求的小巧玲珑的联排式住宅,或是郊区的独立、半独立式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