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个唐太宗的故事ppt

十个唐太宗的故事ppt


2.坦诚接受进谏
• 有一次,唐太宗问长孙无忌:“但凡魏征进谏, 只要我没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何故?” • 未等长孙无忌回答,魏征便说:“陛下做事不对, 我才进谏。若陛下不听劝告,我又顺从陛下,那 就只能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岂不违背了我进谏 的初衷吗?” • 唐太宗说:“你当时应承一下,顾全我的体面, 退朝之后,再单独向我进谏,难道不行吗?” • 魏征解释道:“从前,舜告诫群臣,不要当面顺 从我,背后又另讲一套,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现, 而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
1.放弃登山封禅
• 点评: • 《旧唐书·魏徵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 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大臣请求皇帝登山封禅、炫 耀皇威,李世民自然心动。魏征先肯定了李世民的艰 苦立业和不俗功绩,符合明君做派,接着马上指出, 如果李世民不能始终如一地严以律己,所谓的登山封 禅会转而成为对百姓的压榨,提醒对方:要把过去的 成功做法化为理念,在以后的执政中去坚定履行,否 则,只会半途而废,有名无实。 • 魏征用李世民往日的功绩和即将犯下的过失两把刀一 齐攻向对方,促使李世民居安思危,知错改错。论辩 中,当对方自鸣得意并蠢蠢欲动时,祭起功绩与过失 的双刀,可使对方幡然醒悟、悬崖勒马。
7.使佞臣变忠臣
• 裴矩是隋炀帝身边有名的“佞臣”。隋亡后,裴矩降唐, 被委以重任。 • 有人提醒唐太宗说:“裴矩这人好出坏主意,你可要提 防他。”唐太宗说:“出坏主意的人不是关键,采纳坏 主意的人才是要害。裴矩以前那样做,是因为有个昏庸 的皇帝,只要我能让他知道,迎合不会受到重用,他必 然会像魏征那样进忠言。“果然,裴矩降唐后,像变了 另一个人一样。 • 有一次,唐太宗为整治贪腐,就派人暗中向权贵们行贿 进行试探,结果有个官员接受了一匹绸缎。唐太宗准备 将其处死,裴矩却据理力争:“官员接受贿賂确实应该 严惩,但陛下使财物引诱人家落入犯法的陷阱,恐怕不 符合圣人之道。” • 大家对裴矩都是另眼柏看,对唐太宗更是衷心敬佩。
9.让叔父心悦诚服
• 唐太宗让长孙无忌帮着评定群臣的爵位。文臣谋士大都 位高权重,而作为皇亲的武将李神通却位在房玄龄、杜 如晦等人之下。李神通觉得是长孙无忌搞鬼,处处与长 孙无忌为难,两人关系闹得很僵。李神通对李世民抱怨: “臣首先在关西举兵响应起义,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 专靠耍笔杆子,功劳却在我上面,长孙无忌实在不公。” • 李世民道:“叔父虽然首举义旗但并未建功。窦建德吞 并山东时,叔父全军覆没;刘黑闼再度叛乱来攻,叔父 又不战而逃。危难时刻,是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运筹帷 幄,靠笔杆子安定了社稷。论功行赏,难道不该在叔父 的前面?再说了,叔父是朕至近的亲人,对于您我还有 什么可吝啬的?只是不能徇私情罢了。” • 李世民一番话让李神通心悦诚服,并诚恳地向长孙无忌 表达了歉意。
• 唐太宗时,天下大治。一大臣向李世民奏本:“万岁 是自古少有的圣明君主,值此太平盛世,当登山封禅, 祭祀天帝。”李世民欣然应允。 • 魏征反驳道:“臣反对。经过万岁多年苦心治理,如 今国家富强,各地百姓感念万岁功德,也更拥护万岁。 自古以来,凡圣明君主,必须时刻把百姓福祉放在心 上, 凡不利于天下苍生的事,万万不会去做。皇上 如果要登山封禅,必然会兴师动众,耗资巨大,国库 将为此消耗殆尽,这都是百姓的血汗啊。一个圣明的 君主,都会尽量减少百姓的负担,而不会随便在封禅 这样的事情上劳民伤财。” • 那位大臣哑口无言,李世民点头:“爱卿言之有理。”
7.使佞臣变忠臣
• 点评: •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不同的环境中人 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人过去犯错,是因为受到外界 环境的影响,我们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他,而应该看 到他本质上并不坏,相信他未来能做得更好。唯有如 此,我们才不会放弃他,才会真心地去接纳对方,赢 得真诚的友谊。 • 不放弃有错的人,就是要用积极的心态和眼光,不看 他人过去的错,而是看到他人将来变好的希望。如果 你有这样的心态和眼光,必然会赢得所有人的敬意。
8.礼待隋朝降臣
• 点评: • 不成熟的人,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去与人交往, 他如果喜欢一个人,就会和那个人形影不离, 如果厌恶一个人,就会马上与对方疏远。而成 熟的人,却会更加理性。虽然别人身上有他们 不喜欢的缺点,但他们却知道,和这样的人交 往,有利于自己的成长,有利于自己将来的发 展,他们依然会诚挚地跟对方做朋友。这不是 虚伪,而是包容。 • 不成熟的人,心胸很小,只能放下自己喜欢的 人;成熟的人,他们的胸怀足够宽广,能包容 别人的缺点,因而他们的朋友也会更多。
9.让叔父心悦诚服
• 点评: • 李世民列举出李神通的几次败仗,让他知 道自己不但没功,反而有临阵脱逃的罪名。 • 美国诗人朗费罗有句名言:“事实胜于雄 辩。”如果下属间产生矛盾,关系出现裂 痕,领导对喜欢抱怨一方,只讲道理是没 用的,而要用例举事实之法,搬出一针见 血的例子,点中他们的“痛处”,用事实 堵住他们的嘴,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过失, 变得心虚气短,更能化解干戈。
3.不乘不义之机
• 唐太宗时,突厥对唐朝蠢蠢欲动。不过,他们国内连年 饥荒,百姓生活困苦。有一年,又偏偏赶上连降大雪, 冻死了许多羊马,百姓更加缺衣少食。 • 唐太宗派郑元颋出使突厥,郑元颋回来后报告说:“现 在突厥百姓挨饿,牲畜瘦弱,显示了灭亡的征兆。估计 不会超过三年。”许多大臣都劝说唐太宗乘机袭击突厥。 • 唐太宗却坚决反对,他说:“人家现在天灾人祸,我们 再去征伐,百姓必然雪上加霜,这是不仁不义。乘人之 危,这也不是勇武的行为。除非他们有罪过,我就会出 兵讨伐。” • 随后,唐大宗不但不进攻突阙,还派人送去了许多粮食 和布匹。一些北方小国知道了此事,都觉得唐太宗仁厚, 纷纷归附大唐。
目 录
• • • • 1.放弃登山封禅/4 2.坦诚接受进谏/6 3.不乘不义之机/8 4.高度评价房玄龄 /10 • 5.托付李义府反腐 /12 • • • • 6.规劝尉迟敬德/14 7.使佞臣变忠臣/16 8.礼待隋朝降臣/18 9.让叔父心悦诚服 /20 • 10.戴胄巧驳唐太宗 /22
1.放弃登山封禅
6.批评尉迟敬德
• 点评: • 夫人十分明智,帮尉迟敬德反思自己的作为,思考李 世民批评丈夫的深层原因,促使他明白了李世民的良 苦用心与善意规劝,进而改正错误,皆大欢喜。 • 批评背后是善意的规劝。富兰克林说:“批评者是我 们的益友,因为他点出的是我们的缺点。”面对批评 时,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反唇相讥是最愚蠢的做法,若 能尝试换位思考,了解批评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就能 有效化解冲突,和谐人际关系了。
4.高度评价房玄龄
• 点评: • 房玄龄能成为千古名臣,与他的公正无私是分不开的。 • 人的关系有远近,所谓的情感分自然就是给自己情感好 的人的。都愿意照顾同自己情感近、关系好的人,但这 种照顾只能在无关他人、无关大局、无关原则的范围内。 如果因为照顾自己人而不顾大局,坏了原则,失去公道, 则为人所不齿,结局也一定很悲惨。 • 情感的维系需要真诚的付出,但不需要牺牲别人的利益 来成全。为自己人加情感分,在事情处理上以情论事, 这样的人会被人瞧不起。反而,坚持原则、保持公正者 则会赢得更多的拥护和尊敬。因为在这个社会正常的运 转中,需要情感,更需要规矩和原则。
5.托付李义府反腐
• 点评: • 唐太宗看好李义府的才能,便提他做监察 御史,以托付式授权,把督管各级官员、 “肃整朝仪”的重任交与李义府,使能臣 尽能,国家得益。 • 领导者以“这事就靠你了„„”的句式托 付下属,在下放权力的同时,下放对下属 的信任。其好处是能使上下级之间情感相 通,意义在于下属接受授权后,心中受到 鼓舞,会全力以赴,做出成绩。
5.托付李义府反腐
• 唐太宗在上林苑宴请群臣时,席间吟诗,发现李义府很 有才气,便当场表扬他。后经御史马周极力推荐,唐太 宗召他面试,很快便下诏,封李义府为监察御史。 • 之后,唐太宗便对李义府说:“这个监察御史虽只有八 品,却可以巡视郡县、肃整朝仪。以后,朕要掌控和监 察百官, 这事就靠你了; 吏治清不清明, 百姓安不安 居,就看你李义府了。”李义府听了万分激动,跪在地 上连忙说:“皇上万岁。谢吾主龙恩!为了大唐江山社 稷,哪怕上刀山下火海,我李义府再所不辞。” • 果真,李义府上任后不负皇恩,把反腐败工作搞得声威 大振,不到一年就查处郡县级以上官员40余人,其中不 乏朝廷重臣。随后,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吏治越发 清明,为大唐第一盛世——“贞观之治”作出了贡献。
3.不乘不义之机
• 点评: • 乘人之危,往往能迅速取胜,但不一定能赢得人 心。唐太宗不乘人之危,尽管丢失了一次攻城的 战机,但无疑赢得了更重要的战略高地——攻下 了人心。 •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克制自己,不在别人受 困的时候,落井下石火上浇油,哪怕是我们的竞 争对手,我们也不能做出不义之举。需要知道的 是,真正的机遇不是别人处于险境时你致命的一 击,而是你伸手扶一把的仁义,那样,才能赢得 世人信任、敬重,甚至拥护。
8.礼待隋朝降臣
• 有一次唐太宗外出散步,宇文士及等人随从其后。唐太宗走到一 棵大树下,赞美说:“好一棵嘉树!”宇文士及赶紧凑上去附和 唐太宗,连声赞美这棵大树。 • 唐太宗看到他这种表现说:“魏征常常劝谏我远佞人,我不知道 佞人是谁,心里常常猜疑是你,却又拿不准,今天看你这个样子, 果真是你!”此后,唐太宗就想疏远宇文士及。 • 可魏征却对太宗说:“宇文士及是隋朝降臣中职位比较高的一个, 隋朝降臣每天都担心自己在我朝得不到到重用。现在,如果陛下 疏远了宇文士及,恐怕其他降臣,心里就会更加担忧了。” • 听完此话,唐太宗虽然不喜欢宇文士及,但始终给予了他应有的 礼遇。宇文士及生病了,唐太宗还亲自去看望。隋朝的降臣都觉 得唐太宗重视他们这些人,对唐朝更加忠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高度评价房玄龄
• 唐太宗要朝臣们推荐一名谏议官,由房玄龄牵头。经众 人举荐和选拔,确定人选在张玄素和李玉卿两人中产生。 • 表决时,因为李玉卿是房玄龄的得意门生,朝臣们大多 说李玉卿的好话。只有少数人支持张玄素。最终向唐太 宗的举荐权在房玄龄。 • 大家都认为张玄素没戏时,房玄龄却认为:谏议官最重 要的是有正直的品性,这点两人都没问题。但张玄素做 事果断,遇硬不回,更刚些。而李玉卿有点优柔寡断, 偶有妇人之仁。在这点上,张玄素更适合担任谏议官。 • 房玄龄的公正无私,让朝臣们无不佩服。唐太宗因此评 价房玄龄:“忠臣,贤臣,正臣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