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培训课件汇编
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培训课件汇编
四、未来人才工作的主要措施
3、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吸纳高层次人才
以重大项目的研究开发凝聚高层次科研业务人才,设立四 川省气象局重大项目首席研究员岗位,并给予优惠的待遇。
具有博士学位或正研级技术职称人员到我省气象部门工作 的,省局给予10万元一次性安家补助;具有硕士学和副研 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到我省气象部门工作的,省局给予4万元一 次性安家补助。
省局为正研级技术职称后备人才提供每人每年3万元的科研支持经费。 省局和各市州局设立副研级后备人才(约30名/年)培养专项经费,每年为 每位后备人才提供一定数额(5000元左右)的年度科研经费。
二、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中的人事工作简况
4、面向全省气象部门,对全省空缺的30个处级领导干 部岗位实行竞争上岗。104人参加了笔试,经过面试, 确定了44名考察对象,现已组织完成了考察工作。 5、全省21个市州气象局和省局12个直属事业单位正在 按照业务体制改革方案的要求,加紧实施机构和人员 调整工作。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0%
高学历所占比例比较图
上海
湖北
四川
博士比例 硕士比例
一、人才工作基本情况
职称结构:全省具有正研级 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8人、副研 级144人、中级1364人、初级 1310人,无职称的566人。
狠抓人才吸引、培养和使用 为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
提供组织保证和智力支持
四川.人事教育处. 罗 刚
2006年6月27日
汇报提纲
1、人才工作基本情况 2、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中的人事工作简况 3、四川气象部门人才工作目标 4、未来人才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人才工作基本情况
(一)四川气象部门人员情况
70.00% 60.00%
中级人员占职工总数 的78.93%,无职称人
50.00% 40.00% 30.00%
系列1
员占16.93%。
20.00% 10.00%
0.00%
大专 大专以下 初中级 无职称
一、人才工作基本情况
2、人员分布不尽合理,个别地区人员集中与边远艰 苦地区尤其是“三州”人员紧缺的状况同时存在。 2001年机构改革,省局下达“三州”的编制总数为 820个。2005年底,“三州”在职职工总人数为705人, 缺编14.02%。
1、制定规章制度,规范人才引进工作
尽快制定和出台四川气象部门人才引进工作办法,明 确引进人才的范围、条件、程序和优惠政策等,把我省气 象人才引进工作纳入常规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四、未来人才工作的主要措施
2、严把“入口”,积极引进急需和紧缺的专门人才
新进入省局业务科研单位的人员,以研究生学历为主。进入市、州局的 人员,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经济发达地区的县局,应积极争取吸引 大学本科毕业生。
新进入气象科技服务单位的人员,其学历、专业结构应符合气象科技服 务领域拓展的需要。
根据多轨道业务建设需要,加大急需发展的天气轨道所需的天气动力专 业、人工影响天气和大气成分轨道所需的大气物理和大气化学专业、气候 及气候变化轨道所需的气候专业、雷电轨道所需的电子工程专业、生态与 农业气象轨道所需的生态环境专业等各类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
四、未来人才工作的主要措施
②落实中国气象局人才政策,加快人才培养 围绕中国局“323”人才工程建设政策,争取多方支持,加速培养和 造就我省气象部门科技业务技术带头人和专业技术人才。 力争每2年有业务骨干入选中国气象局“32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科 技业务骨干计划”。
四、未来人才工作的主要措施
三、四川气象部门人才工作目标
(三)远期目标(2011年—2020年) 形成结构完善、功能齐备的业务组织体系,培养和
凝聚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建成现代气象教育培训体 系,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氛围,为四川 气象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未来人才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努力吸纳高层次人才 (3项举措)
要达到的目标。到2010年,全省气象科技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在专业服务领域产生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科技服务带头人,具有高级专业 技术职称人员的比例明显上升。
四、未来人才工作的主要措施
3、创造良好的人才培养政策环境,为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证
①建立健全在职学历教育、在职培 训和高级专业人才、一线专门人才 培养等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四川 省气象局重大项目管理办法》等科 研和人才培养办法,使职工在职教 育培训和人才培养更加有章可循、 规范高效。
正研所占比例比较图
2.50% 2.00% 1.50% 1.00% 0.50% 0.00%
上海
湖北
四川
系列1
一、人才工作基本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队伍总量不小,但低学历、低职称比例偏高,教育培训任
重道远。
低学历、低职称比例图
在职职工中,大专 90.00%
以下学历人员占职工
80.00%
总数的51.09%,初级、
四、未来人才工作的主要措施
2、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和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在职职工新知识、新技术培训 ①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以加强岗位技能培训为主要目标,根据多轨道业务建设和服务领域拓宽的需要, 开展不同层面人才的培训工作,重点加强对一线专门人才的培训。 依托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远程教育网络、重要科研业务单位及四川气象培训 中心,加强各类业务人员的新知识、新技能培训。 加大预报员培训力度,每年至少举办一期预报员业务培训班。建立预报员交流 锻炼制度, 提高预报员实际工作能力。 建立导师指导制度。省局每年聘请7—10名专家,对业务、科研岗位的年轻骨 干进行指导和培养,设立10万元/年的专项经费支持该项工作。
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人员到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工作的, 给予科研项目启动费,博士学位5万元,硕士学位2万元。
四、未来人才工作的主要措施
(二)立足在职人员培养,提高队伍整体素质(3个方面) 根据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事业发展需要,建立健全适应业
务发展和知识更新需要的在职教育培训机制。
1、强化在职学历、学位教育。根据职工工作岗位需求,积极鼓 励职工通过自考、函授等形式,参加研究生、大学本科和专科 学习,提高学历层次。联合其他省、市气象局在相关院校举办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开展学位教育。学习期间工资、岗位津贴 等待遇不变,取得相关学历、学位的,省局按比例报销学费。
二、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中的人事工作简况
2、修订完善了省局内设机构职责,印发试行。审批了各市州气 象局、省局直属单位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实施办法和机构编制调 整方案。 3、对全省气象部门14个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进行了调整, 并对部分副处级领导干部进行了交流。实施了省局副处级领导 干部和省局机关非领导干部竞岗交流,全省共交流18名副处级 领导干部,省局机关20名非领导干部岗位进行了轮岗。
51.09%
全省学历分布图
0.09%
1.18% 18.54%
29.10%
博士 0.09% 大专 29.10%
硕士 1.18%
本科 18.54%
大专以下 51.09%
2005年底,上海市气象部门在职职工 为56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4人, 硕士研究生40人,分别占在职职工总 数的2.5%和7.1%;湖北省气象部门在 职职工190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人, 硕士研究生38人,分别占在职职工总 数的0.05%和1.95%。
人员分布:截止2005年底, 全省气象部门共有正式职工 3392人,其中,省级663人、
44%
市级1234人、县级1495人,
人员分布呈金字塔形。
三级人员分布图 20%
36% 省级 市级 县级
一、人才工作基本情况
年龄结构:全省气象部门在职职工中,小于30岁、41岁-45 岁、46岁-50岁三个年龄段的人数相对集中,未来几年退休人 数有限。
③经费政策
省局设立专项人才支持基金,拟定人才培养计划,重点支持科技业务骨 干的培养。
设立省级气象科技发展重大项目专项经费,对各轨道业务发展中的重大 科技问题给予集中、稳定的经费支持。科研经费320万,其中:区域120 万(申请中国气象局支持100万,自筹20万),用于解决区域内业务、科 研的共性问题;重大项目100万,每个重大项目年度支持经费不低于20万; 业务技术开发基金100万,主要面向全省各业务单位,每个市州气象局2 万。
三、四川气象部门人才工作目标
(一)近期目标(2005年—2006年) :
调整组织机构和人员结构,合理配置现有人力资源,初 步构建与多轨道业务需要相适应的组织体系和人员结构。
(二)中期目标(2007年—2010年): 进一步完善组织机 构和人员配置,大力实施人才强局战略,积极引进急需的高 层次人才,构建结构合理的气象教育培训平台,培养大批一 线专门人才,壮大高素质气象人才队伍。
2005年底,上海市气象部门563名在职 职工中,具有正研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的13人,占2.3%;湖北省气象部门1903 名在职职工中,具有正研级技术职务任 职资格的12人,占0.6%。
全省职称分布图(2005年)
0.24% 4.25% 16.69%
38.62%
40.21%
正研级 副研级 中级 初级 无职级
全省年龄分布情况图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3 0
31-35
36-40
41-45
46-50
人数
56-60
>60
一、人才工作基本情况
学历结构:全省共有博士研究生 3人,硕士研究生40人(包含只具 有研究生学历或只具有硕士学位的 人员),本科629人,大专987人, 大专以下1733人。
四、未来人才工作的主要措施
②管理干部的培训。明确各级各类干部在理论素养、业务能力、知识水平以及外 语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分层次、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