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程学院学生读书报告姓名说明一、“读书报告”是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广泛涉猎中外优秀文化书籍而撰写的读书笔记与心得,要求内容真实,严格杜绝抄袭与剽窃。
凡有抄袭与剽窃现象,一经发现,取消学分,并视情节轻重按学校有关规定给与处分;可是专业类书籍;三、“成绩评定”是指教师对读书报告内容及撰写质量进行评分,统一采用等级制,按a、b、c、d、f五级进行评定,f为不及格。
四、报告要求以打印稿形式提交,题目为黑体二号字,正文为仿宋四号字,也可用手写。
五、内容不少于1500字。
正文部分《三重门》读书报告韩寒在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以《杯中窥人》获得了老师的一致赞赏,《三重门》是韩寒的成名作,也是韩寒第一部长篇小说。
我是在高中的时候读的,我并不太喜欢读书,读小说更是少之又少,像《三重门》这样被许多人称之为遗毒学生的书,我是抱着一种好奇的心态去阅读的。
我之前也知道韩寒,对他的印象是一个十分叛逆,十分张扬,十分张狂的人。
但是我看完《三重门》后,我对他的看法已经改观了。
读这书读的内心酸得想哭,韩寒并没有我们想像得那么坚强,他的那份无奈又有谁知。
《三重门》的文笔中,你几乎看不见孩子的影子,他的老练、成熟,令人惊叹。
所以有人认为他的小说是由人代笔完成并不是没有道理,很难想象出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能够写出如此经典深刻的小说。
思想的敏锐,是小说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韩寒用了第一人称,用少年林雨翔的眼光看待社会、人生以及周围的一切,写出来的东西一针见血,发出一些直抵要害的见解。
韩寒看待世界的眼光极为挑剔,对于社会不良风气和应试教育的批判辛辣却又叫人心服口服。
小说中,最爱的还是韩式的黑色幽默。
每一个精巧的比喻都仿佛信手拈来,读后让人忍俊不禁又陷入深思。
但不难看出,在他的文章里面能看到模仿别人写的痕迹,所谓的韩式幽默和钱钟书的文笔有许多相同之处。
韩寒自己也承认这一点,在《三重门》里面能看到钱钟书《围城》的影子。
但是黑色幽默并没有持续很久,在林雨翔进入市南三中后,语句就转为平淡。
有人说韩寒是江郎才尽,而我感觉在这个高中的场景中,描写得一切以贴近自身生活。
而韩寒已不能像个局外人看待这一切,在自己的生活圈内,早已没有距离。
贴近反而使他施展不开,他也做过努力。
像几个体育特长生的出现,却也只能华丽上场,悻悻落幕。
当然了,韩寒的思想我也并非完全同意,像什么“如果不搞数学研究,数学有个初二水平就够了。
”我并不是完全同意反的,因为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在哪个时代都适用,多学一些没坏处的,有侧重点就好,而且学习数学锻炼的不仅仅是数学方面的,更多的是逻辑思考,决不能彻底摒弃。
我知道韩寒这话什么意思,比如说,某人是个作家,即使他数学成绩卓越,似乎也无益于搞文学,带来不了什么明显的经济收益,可是我想说的是,立足于世,比起维持生计确实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那便是认知世界,世界存在无限的未知数有待人们去解开。
所以说,吃饱饭是生活的基本,但是读好书确实是人的根本。
然后我说一下我喜欢《三重门》的理由:年龄相差也不大,还不至于形成“代沟”;而写的又是上海90年代的校园小清新故事,比较亲切、容易引起回忆和联想;最关键的是,写了在水一方的绝世美女susan,非常讨巧,让人能回忆起初恋的那种美好,这段可以笼络很大部分的年轻人。
读书让我们要联系到我们的实际情况。
我们当代的教育问题。
中国的教育问题的弊端,单从应试教育,在我们看来最明显的不外乎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的扼杀。
我们被教育在课堂上要安静不喧哗,结果就是难以发现问题,我们被教育要听老师的话,结果就是我们不会有自己的思想,不会有自己的判断,长此以往,想象力与创造力就被扼杀在这样的环境中,以至于我们学了12年的教育,都是在一种被灌输知识的状态下学习到的。
然而,这样的知识积累却以高考的形式来筛选学生的大学门槛,让人无法理解的是,这种筛选真的是对人才的一种选拔吗?请容许我肤浅的这样做一下比较,高考筛选出来的人单纯就是容量大的人,而不是有能力的人。
作为高考弊端的附属品,不得不谈大学,高考一卷决定一个人12年的胜利与失败,不同的人进入不同的大学,而大学在不同的层次,在资源配置上有较大差距,在这里,韩寒《三重门》里面都有所体现,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教育公平。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
单从中小学来看,教育差距太大,城乡小学设备差,师资弱缺乏足够的校舍和教学设备,家长缺乏关心,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程学校管理不到位,教师缺乏兴趣能力,在部分小城镇和农村,学校班级规模大,课程差。
在发展教育事业的今天,我们要统筹城乡,尽量缩小差距。
加大投入力度。
教育并不仅仅是单向的灌输过程,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避免放弃教育的职责,忽视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必须要避免陈旧的说教方式,应该将其发展为互动参与,允许探讨,生动活泼的形态。
培养出的人才也应该是全面的有能力的,可以为社会做贡献的,而不是以分数定生死。
我们希望在未来可以看到教育一种全新的形式。
一种真正受学生喜欢,能培养学生兴趣和全面发展的形式,一种能为社会输送所需人才的形式,一种更自由更富有生命力的形式。
篇二:读书报告三重门大学语文课程读书报告报告题目被放的风筝班级营策1406 阅读小组成员:阅读书名及作者《三重门》韩寒2014年 12月 1 日被放的风筝因为年轻,所以可以张扬:因为张扬,所以可以放肆:因为放肆。
所以可以年轻。
——题记青春是美好的,却也是残酷的。
我们像风筝,我们似乎在不停的飞翔,去接近蓝天,却始终被一根绳子紧紧拉住,被父母,老师,学习紧紧的拉住,原来我们一直被放。
花开花落,人生起伏,却总留下永恒;品读世态,体味生活,总是记录世间百态;繁华浮躁,朴素清明,总是品读生活之理。
这就是青春《三重门》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林雨翔的中学生。
林雨翔正是韩寒本人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小说开头介绍雨翔的“出处”,是一位小镇中学的初中生。
他在他父亲的“教导”下,对古文略有了解,文科长于理科,于是参加了校文学社,在志同道合的马老师指导下,他以一篇急急忙忙赶出来的作文竟然意外地获得了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可见其功底深厚。
中考前夕,他的父母为了他能考上市重点高中,花尽了心思,找人为他恶补了一段时间,补课费就达五千多元,还不包括这样那样的补品。
他的心思不全在学习上,而且还为了一个叫susan的女孩“劳心劳力”。
虽说如此,她也鼓励雨翔努力学习,并说三年之后在清华园见。
雨翔的心愿是和她考上同一所高中,而他在父母的“努力”下——搞了个体育特长生,打了几万块钱的红包,跌跌撞撞地进入了市南三中。
但阴差阳错的是susan 以三分之差,无缘市南三中的门槛,与雨翔擦肩而过,雨翔后悔不已。
开学前林雨翔进入市南三中,开始了体训生的生活,结识了豪爽的余雄和宋世平。
高中后,林雨翔的学习是每况愈下,几门功课高高挂起了“红灯笼”,照亮了前面黑暗的道路。
生活也颓废异常,总是愤世嫉俗,看不惯身边许多人,与室友钱荣出现了激烈的冲突。
钱荣当上了学校电视台的副台长和男主持,林雨翔也机缘巧合当上了文学社的社长,这却并没有让他感到快乐,两人几乎闹到势不两立的境地。
正当林雨翔生活不如意时,又收到了罗天诚和沈溪儿的信,告知他susan 正在和同班的一个男生谈恋爱。
林雨翔万念俱灰,一个人在外闲逛了一整夜。
林雨翔逃夜的事不久就被钱荣告发了,将要面临处分。
挤进了高中后,可他哪知,susan是特意为了他才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市南三中的录取通知书,甘愿放弃十分的题目。
在林雨翔身上我看到了我们现在这些年轻人的身影,没有梦想,生活迷茫,很多时候想去干点自己想做的事,但是因为父母的阻挠却不能实现,他们总是把我们的人生道路安排好了,我们只能去照着他们所安排的路走,我们就像是风筝,他们掌握着放风筝的线,我们没法反抗,没办法,现在中国的这种思想已经在我们的心中生根了,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在外国,父母问孩子的梦想是什么,如果外国人说是当小丑,那么父母就会说,希望你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但是在中国你这样说,父母就肯定会说你没出息”父母总是喜欢把自己没做到,自己做不到的身加在孩子的身上,但是文中的女主角susan 就和林雨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有自己的想法,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也许这也是父母给她安排好的,但是人生就是有那么多的不如意,尽管你规划得再好,现实总是会调皮的不按你安排的样子走在林雨翔身上我看到了韩寒的影子,1999年,韩寒以《杯中窥人》一文获得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
2000年,在上高一的韩寒退学,后出版首部长篇小说《三重门》,他将自己附身于林雨翔,韩寒的学生生活也许就是如此,经历了跌宕起伏,有失有得,光辉暗淡的崎岖生涯。
也许只有如此,他才能写下这么有哲理性的小说。
从文中不难看出他对中国的教育有着深刻的批判。
他以老练、犀利、并带有幽默性的言语,对学生生活的进行全方位了概述。
我在想为什么韩寒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是什么支持他?哪来的勇气?哪来的精神支柱?其实每个学生都应该对自己的学校生活有种独特的见解,或许不像老师所说的中学生活多姿多彩,他们是过来人,他们与我们的时代已经不同了。
他们对学校的感触更多的还留在他们的那个时代。
韩寒与林雨翔有着同样的放荡不羁,出言无忌,学习不好,却偏偏又写作的才能,现实的韩寒与小说的林雨翔都获得过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
怀着对教条主义教育的愤懑,韩寒利用林雨翔,将自己所有的不满都宣泄到纸上。
韩寒写这篇文章就是反应中国现在的教育制度和社会的弊端,不会每个学生的学校生活都和老师说的那样,不会每个学生都像一些人一样有故事般的校园生活,其实说它枯燥,也不恰当,只不过是学生为了去更好的学校而给自己的一种负担。
他写这个的目的是想人们从自己的特长方面去发展,而不是去全面发展从而全面平庸。
可是,社会选择人才需要标准,需要比较,如何才能让这些在某一方面有建树同学去得到社会的认可呢?很难。
就好像一个人业务能力强,想有一个业务能力大赛让脱颖而出,可这很明显不现实。
其一,让还未走向社会的同学去比拼业务能力,不妥,其二,人和人的业务能力又能差多少,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还不是要像考高考那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因而,高考的存在是必然的,而之所以高考有那么多的弊端,这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中国人口太多,人人都想过好日子,住洋房,开宝马,怎么办?于是,高考这样的竞争机制就诞生了,高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只要你去努力,就会成功。
唯一不好的是那些像韩寒一样的金子大部分都不能像韩寒一样发光。
他们应该去找到“文化课学习”和“潜能开发”的平衡点,像韩寒一样找到属于自己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成功道路”。
中学生活应该给学生一种自己的见解,应该让学生形成这种见解,无论是对是错。
这种见解都会在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路中改变,在遇到了社会上的坎坷后产生新的或者更全面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