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摘要:素质教育提了很多年,但长期以来,在实施素质教育时都走入了一种误区,就是除了文化素质(学习成绩)教育外,比较重视的是学生的生理素质(身体)教育,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则基本忽视了,因而出现了很多由此引发的让人痛心的校园悲剧。
其实,素质教育应该是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和谐教育,让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
这一观点正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所接受。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
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1.1家庭影响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
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情感交流。
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常有“压抑感”、“委曲感”。
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亲情缺失严重扭曲了孩子的心灵。
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
例如:我校初三学生张宏斌,小学结业考试曾以优异成绩进入初中,但两年过去了,虽刻苦有余,成绩却不理想,在班上处于中下游水平。
原因是:初一上学期,父母离异,各自外出打工,把他交给外公外婆带着读书。
以前生性活泼的他现在沉默寡言,很少跟同学来往,也不与老师交流。
虽然不怎么违犯纪律,但也不怎么参与班级活动,运动会都不报名参加。
老师多次找他谈话交流但收效甚微,他怎么也走不出父母离异造成心理阴影。
外公外婆虽然照顾了他的生活,但很少同他进行思想交流,也无法解释他父母离异的原因,亲情的缺失让他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家庭教育不当或缺失,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1.2学校教育不当
由于总所周知的原因,我们的学校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
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
学校
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
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喜欢成绩好的听话的学生,嫌弃成绩差的调皮捣蛋的学生,一味追求成绩,导致学生心理压力大。
李彬彬,我校初一女生。
小学时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秀,小学结业考试以高分进入初中。
这以后,家长对她有了更高的学习要求,老师也把她作为班上的学习标兵;她自己也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了文化学习上,但效果却不甚理想。
尤其是她怕看到老师和家长期待的目光,经常吃不好、睡不好。
一遇到考试更是十分紧张,常伴有口干、恶心、呕吐,有时考试时甚至手指哆嗦、腹泻等。
考试就像一块巨石压在她的心上,成绩每况愈下,再也复制不了小学时的辉煌,她十分苦恼,有很大的心理压力无法缓解。
1.3社会影响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大量的信息涌入学生的视野,其中难免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青少年由于缺少辨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
这一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
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
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叛逆性,不善于自我克制,行为也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可惜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我们的一些家长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来帮助他们渡过这一“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
相关统计表明初中阶段已成为男女生早恋的重灾区,更有甚者,部分女生对社会上的成年男性产生依恋。
有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年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多与家长有关,中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多在于教师。
目前在中学,多达40%以上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通常表现为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
近年来,中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也时时见诸媒体。
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社会。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针对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和产生的主要因素,我们应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做好攻
“心”的艺术。
2.1针对学习方面的压力
我们既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明确学习目的、学习方向;又要重视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生活,尽可能减轻负担;“授人鱼要授之以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方法,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和分数观。
近三年以来,我校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倡高效课堂,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连续三年中考成绩均名列同类学校榜首。
2.2针对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
一方面,要加强人际交往教育,鼓励学生相互沟通,相互信任,自我反省。
另一方面,父母与孩子要“和平共处”,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进行交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指导;肯定成功的同时,也有失败和挫折。
再之,教师要对学生公平、公正、尊重、信任,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出现任何问题都要有“让我们一起努力”的思想。
家长、老师只有放下架子,与学生成为朋友,沟通才能顺畅,学生的心理压力也会大大减轻。
2.3针对环境方面的压力
一方面,家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父母要洁身自好,为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
长座谈会和家长学校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掌握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
另一方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尽量体现人性化,要“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活泼的育人环境。
2.4心理压力的调节教育
“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们还需强调以下方面:①科学适时地加强心理挫折教育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③选择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5主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如①运动,游戏;②向朋友倾诉;③写日记;④与师生谈心;⑤大笑一场;⑥大睡一觉;⑦听音乐等。
心理压力的疏导与宣泄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很是重要,老师要主动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教会他们如何调整心态,减轻压力,积极面对人生。
总之,初中生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但心理压力问题是最主要,最突出的问题。
我们只有科学地处理好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解决他们学习中的根本问题、内因问题,才能激发出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才能有助于青春期学生的正常发展,使其真正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